第四回

第四回

()-四大天王大鬧校場,鐵履流馬橫掃臨安-

話說一燈大師那邊最後的佈局還沒有完成,儒生這邊就開始發生了分裂。一部分主張強硬路線,跟朝廷干到底。還有一部分主張撤退,靜坐已經不能產生任何成果,還不如撤回去等待機會。退和留的問題也讓儒生發生了內訌。也就在這時,南海九龍城百姓募得逾千萬錢款和眾多物資運抵臨安。這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矛盾。但是好景不長,平日寒窗苦讀的儒生們,在這麼多的金錢面前,還是沒能抵得住。財務較為混亂,讓不少儒生懷疑一些捐款被頭領們挪用或私自截留,甚至發生了儒生之間的小火拚。這下倒好,根本不用朝廷下多大的力,反倒自己解決自己了。頭領在儒生中間的信服力隨之也就越來越低。直到四大天王登場,眾儒生們才漸漸安靜下來。

在四大天王中,最有名的莫過簫波書聖,簫波書聖原是工部一名技工,做些抹灰粉牆的活。后因朝廷重啟科舉,考得秀才,從而成為一名教書先生。后又留洋,本來與這次儒生起事十杆子都搭不上。只是身在戎夷的簫波書聖得知儒生起事後,毅然回宋。決定也來摻和一把。還有一位就是背劍客,背劍客是東南夷州人。原來是名梨園名伶,只因唱反戲得罪夷州官府,潛逃至大宋。大宋儒生也多愛其音,在儒生中也是較有名氣。其它兩位,一位是鄒舵主,為臨安大儒。還有一位是皋滎書生,也同為臨安名儒。

慢慢地,校場的主角就變成四大天王了。四大天王論年紀應為儒生師長,又得到儒生們的信任,自然而然地被儒生們推戴了統領了。此時的臨安,空氣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六月的太陽,顯得格外炙熱,整個臨安城已經陷入歇斯底里地吶喊聲中。四大天王也從開始的清醒漸漸被溶解在極度的亢奮之中,從而失去了理智。對即將而來的危險顯得毫無對策,也是毫無察覺。四大天王的理性已經讓儒生們的情緒所牽制,顯得一點章法也沒有,眼睜睜地看着赤熱的火焰將自己無情地吞噬。而一燈大師那邊,最終的佈局已經完成。就等最後的命令了。四大天王一上位后,首先做的便是重啟禁膳。這次禁膳在水平上要高於上一次,禁膳的檄文也較為震撼人心。只是已經沒有時間了,並沒有引起多大轟動。而後塑媽祖像更是將整個起事變推向了最高.潮,媽祖像的樹立的意義非常重大。已經將這一次本來單純的反貪舉事演變成推行共和制的高度,深深撼動着大宋帝制江山。校場上塑的媽祖像,與城門上宋太祖畫像是遙相呼應。媽祖雙手側舉一火把,身高一丈有餘,目光遂遠堅定,渾身通白。成為當時臨安城一道獨特的景色,也成為此次事變的象徵。

那一邊的一燈大師好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了,他又一次單獨召來楊六郎。說道:禁軍什麼時候可以推進?六郎:所佈局都已完成,就等你一聲令下。不過我還有個最擔心的事,那就是路上一但受到黔首圍堵怎麼辦?之前去的那一批已經有過這樣的經歷了。此時,一燈大師閉上眼睛,像是累了。良久才說道:先還是要盡量避免流血,如果阻力太大,那就不惜一切代價,誰阻擋就殺誰。必須按規定時間到達校場,如果超過時間按軍法處置。到時候,奇兵於地下通道出聚義廳,直接進入校場,直搗儒生大本營。禁軍加奇兵主力清場,余部外圍戒備,一來防止黔首作亂,二來防止內場戡亂兵生變。如有生變,就地圍殲,決不手軟。六郎說道:一旦黔首作亂,必將射殺,殺的人越多,這個名也就不好承擔呀。一燈大師滿眼血絲,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楊六郎說道:這個名,有我來承擔,我不願意看到太祖基業在我這裏斷送。我親手廢了兩弟子,只因我對大宋江山一片赤膽忠心。而經此事變,大宋江山誰能知道還能挺多久?一旦宋亡,便是吾等身敗之日。這一切,老夫已經沒有時間顧及了,為的還是大宋江山得已喘息。六郎聽令!各路大軍開始進發。楊六郎立即起身受命。

軍令一下,戡亂兵從不同的集結地一起開進。而他們在途經不同的地方都一樣地受到了黔首們的抵抗。由西向東的禁軍參拾捌部,由東向西的參拾玖部,從東北進城的肆拾部,從南而來的拾伍部,自北向南的廿參部,西南方向來的伍拾肆部,不論是從哪裏來,都無一例外都遇到了數以萬計的黔首的阻擾。黔首們一點都不怕死,誰也沒有想到黔首們會使這如此玩命。這種情勢均以戰報的形式呈報到軍機處。下午申時軍機處下達的命令則是強力排除障礙,務必準時到達集結地點。可是圍堵的黔首人數實在是太多。戡亂兵從傍晚直至深夜,進展很慢。各路指揮官紛紛向上級請示,應該如何處置。事關重大,不僅戡亂總督無法處理,就連軍機處的主簿楊六郎也不敢拿定主意。最後的目光都盯在了一燈大師那裏。只有他才能最後的裁決。也就是在最後這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一燈大師下達了格殺令。

在格殺令還沒下前,禁軍正從西路推近。在途經帝姬墳時,遭到了數萬名黔首阻擋。只因還沒有接到最後的格殺命,所以並沒有開火。但就在到了犀牛集前,禁軍已經接到了格殺令。所以在接下來再遇到阻攔時,便毫不客氣地開子火銃。也就在這時,黔首得知禁軍要經過犀牛集,於是幾千人趕緊設置路障,將路堵得死死的。禁軍有了最新式的武器--鐵履流馬。鐵履流馬不但刀槍不入,而且力大無窮,黔首才設置好的路障,不消兩三下,已經讓鐵履流馬衝撞開。黔首們見狀,於是又重新置起第二道。眼看禁軍又要將第二道防線衝破。黔首們急了,有不少人拾起路邊的石塊像雨點般擲向禁軍中。頓時,禁軍手裏的火銃冒起了火,幾名黔首應聲倒地。黔首見禁軍開了火,不由地大罵起來。接着又是一陣火銃聲,這一次又倒下了一大片黔首。路兩邊的上,實在看不去的黔首紛紛朝下投擲重物,破口大罵。迎來的也是一陣陣密集的火銃,火銃發出的鐵丸射在堅硬的石牆上,冒着串串火星,在窗口的觀望黔首當場又讓撂下好幾個。路邊的黔首等火銃聲停下后,又慢慢聚聚集上去,始終與之保持三十步的距離。禁軍前面是鐵履流馬開道,緊接着的便是火銃隊。黔首們並沒有讓火銃嚇倒,反而是越罵越狠。最後,禁軍火銃隊只要看見人就開火。只要聽見有罵聲,就以火銃聲以回應。禁軍一路推進。手無寸鐵的黔首始終尾隨着,直至推到南門校場。這一路上的太醫院,是人滿為患。就連地面上都躺滿了人,太醫院的郎中們無不切齒痛罵。

禁軍推到校場后,身後不知死傷了多少黔首。這時校場上的儒生加之黔首約有萬人之多,人聲鼎沸。只是其它路的大軍還沒有到,於是停下來等待命令。其它路的戡亂兵雖然在推進的過程中也遭到黔首們的阻攔,損失也比較大。但是還是比較克制。在同樣接到格殺論的情況下,選擇開火器的卻並不多。這也看出,禁軍終究是禁軍。與其它路的兵還是有區別的。一燈大師將主要的任務交給禁軍,看來還是不無道理的。到了丑時,各路的戡亂兵基本在校場一帶完成會師。就等最後時刻的到來。

寅時一到,幾匹鐵履流馬率先沖入校場,一下子就將媽祖像衝倒。校場上的儒生們全都起立了,四大天王們也都慌了。死亡的恐懼在一步步地逼向他們,儒生們在頭領的帶動下唱起了歌,與清場的戡亂兵對峙着。校場上極為混亂,吵雜聲,叫罵聲,鐵履流馬的鐵蹄聲,更有戡亂兵的火銃聲交織着。戡亂兵一步步地推進,儒生們一步步地後退。稍有一兩個膽大的,還來不及喊出口號,便葬身鐵履流馬的蹄下,頓時血肉橫飛。有的操起碎石,還來不及投出去,就讓火銃一下子撂倒。直至將眾儒生逼至南邊上的大本營,實在是無路可退了。這時,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四大天王。而四大天王們又全看簫波書聖的。於是簫波書聖提議,緊急將各頭領召來議事。儒生頭領和四大王一起商議,決定議和。派背劍客與鄒舵主為代表前去禁軍營中談判。

背劍客和鄒舵主也接受使命,攔了一輛拉傷員的馬車徑直向校場北邊駛去。不一會,就到了禁軍的大營。首先與背劍客接觸的是禁軍一兵頭――郝團勃勃。背劍客表明來意后,郝團勃勃又將他引至季監軍處,因為這裏的實際指揮權在季監軍這裏。季監軍得知來意后,不敢怠慢,趕緊上報。就在這時,校場上的篝火一下子全都滅了,沉痛的黑暗壓向校場的每一個人,儒生們都不由地發出驚恐的噓聲,感覺到死神在黑暗中一步一步緊逼而來。不一會,季監軍出來了,說道:上級同意你們的方案。我們留一條路讓你們退出去,要有秩序,請不要做不必要的犧牲。背劍客還是不放心,又向季監軍問道:你敢保證不向儒生開火?季監軍立即答道:戡亂兵的目的是恢復臨安的秩序,只要你們自己撤離,是不會開火的。背劍客也很鎮定,拿出筆墨,將季監軍說的話記錄了一遍,隨後便回去了。回去后將此行議和結果向儒生們說了一遍。不過仍有不少固執的儒生堅決不願意撤,儒生們這時雖然已經聽到外圍的火銃聲,但是他們這時並沒有害怕。

在這樣的情況下,儒生關領們只有用最原始的方法表決了。用喊聲決定去留的問題,儒生們也沒什麼意見。最後結果還是要撤的人佔多,於是簫波書聖下令全部撤退。就在準備撤退時,校場上的篝火又重新燃起。頓時,校場上像是白晝一般。每個儒生臉上驚恐的表情看得是一清二楚。這時,從議事廳衝出了事先埋伏好的奇兵,他們是天兵壹拾伍部的人馬,全副武裝,手持火銃。在劉姓兵頭的指揮下,步步緊逼,與禁軍一起圍了上來。接着,太廟前的祭壇傳出了陣陣火器的聲音,有戡亂兵正朝祭壇的頂部開火,頓時火星四?。此時,東方已經漸漸發白,儒生們朝指定方向緩緩撤離。口哨聲,叫罵聲,還有哭泣聲交織着。等天色大亮,校場的儒生已經全部撤離出去,戡亂兵完全迅速佔領了校場。

天亮以後,雖然校場上的儒生已經讓趕走,但是其它的地方的抵抗仍在持續。特別是在六步集,不少從校場撤離的儒生在這裏遭遇到了另一部禁軍,雙方起了衝突。幾匹鐵履流馬沖向人群中,很多儒生還沒來得及反應,便讓流馬鐵履碾得不見人形。傷者更是不計其數。邊上的黔首無不破口痛罵,緊接着便是一陣火器的聲音。叫罵聲一下子便讓火器聲所掩蓋,多名黔首也是應聲倒下。論黔首的死傷,除了犀牛地,就數這裏了。也就在這時的東街上,一隊鐵履流馬奉命調防。行駛途中,突然從路邊竄出一名白衣者上前阻攔。幾匹鐵履流馬隨之停下,欲從邊上繞行,白衣者左堵右擋,最終還是將流馬擋下。不一會兒,白衣讓路邊行人架走。此景恰好讓夷人畫師看到,並且留有畫像。而此畫像竟成為此次事變之經典。經此一夜,若大的一個臨安城已經讓戡亂兵所控制。雖有零星抵抗,也只是強弩之末,朝廷最終控制了事態。然後即將開始的一輪新的腥風血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九世紀末的朝日光鮮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十九世紀末的朝日光鮮之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