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葛亮害了馬謖

是諸葛亮害了馬謖

()說到馬謖,很多人覺得他是個紙上談兵的人物典型,而這種人物的結局絕對是比較

悲慘的。的確,在《三國志》中馬謖最終是兵敗后被諸葛亮處死(一說下獄后死亡)。

馬謖為何落得個如此下場?他的死到底說明了什麼呢?讓我們從相關的史料中進行了解

和研究,來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

馬謖,字幼常,是蜀漢重臣馬良的弟弟,襄陽郡宜城人氏,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劉

備佔據荊州之時,馬謖和其兄馬良一起被劉備召為州府從事並隨劉備一起入蜀征戰,先

后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史書上說馬謖才氣過人,好談論軍事,諸葛亮非常器

重其在軍事計謀方面的才能,常常引見談論,從白天直到深夜,並委以重任。雖然先主

劉備臨終之時曾告訴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諸葛亮一直不以為意。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信任和器重在當時的蜀漢是有目共睹的。

從以上一段記載不難發現:能和諸葛亮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智者有共同語言,並讓

諸葛亮能將劉備說過的話置若罔聞的人物應該是很不簡單的,至少具備相當的水平。那

么,馬謖到底又做過些什麼事情讓諸葛亮對他信任有加呢?史書只記載了一件事情:諸

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時,馬謖曾獻計: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

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

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原公服其心而已。按現代的話說,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對西南少數民族堅持“和撫

”,使其歸服的民族政策,具有相當高的戰略眼光。諸葛亮採用了馬謖的主張,“赦孟

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對其信任和器重是

有一定道理的。再者,我們從馬謖被殺后“十萬之眾為之垂涕”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出馬

謖在蜀漢軍隊中還是具有一定聲望的。蔣琬也對諸葛亮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

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這也代表了蜀漢政府的高級官員對馬謖

的評價。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當時蜀漢名將魏延、吳壹等人都認為自己將擔

任先鋒一職,而諸葛亮為何不聽眾議卻提拔了馬謖鎮守街亭?其中一點重要的原因,正

如馬謖自己所言:“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此時的馬謖並

非無名小輩,而是諸葛亮手下的高級參謀。在“七擒孟獲”之時諸葛亮曾虛心向他請教

打敗孟獲的方法,馬謖提出的以攻心為上的策略,同孔明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對待司馬

懿的問題上,他又曾建議諸葛亮在曹魏那邊進行離間活動,深得諸葛亮的讚賞。諸葛亮

說馬謖“足知吾肺腑”,這才任命他為參軍。

但是諸葛亮還不放心,指出司馬懿並非等閑之輩,加上其先鋒張?,恐怕馬謖“不

能敵也”。此時,諸葛亮已有意派馬謖去守街亭了,故此用這番話來激馬謖,等到馬謖

以“若有差失,乞斬全家”之語擔保時,諸葛亮下了決心派馬謖去守街亭。

馬謖不在水邊紮營,而到山上安寨,行動失當,終於被魏軍擊敗,自己也因此一命

嗚呼。

馬謖是人才不假,長於軍事謀略而短於現場指揮是不爭的事實,兵敗被殺也是罪有

應得,但他的死究竟是由誰造成的呢?

答案是:馬謖的死是諸葛亮造成的。簡單地說,諸葛亮沒有正確地掌握人才的局限

性和使用人才的方向性,拔苗助長,最後害得馬謖丟了性命。

諸葛亮看好馬謖,認為他是人才並委以重任,這並沒有錯,諸葛亮的錯誤在於沒有

看清楚馬謖這個人才並非是文武全才,而有着很明顯的局限性。擔任綿竹、成都令、越

雋太守之類地方行政長官也許很在行,擔任帳前參軍,出謀劃策也許眼光獨到,但未必

就能陣前殺敵,攻營拔寨。在對馬謖的培養上,諸葛亮“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反

復觀察;在信任方面,諸葛亮也可以說是用人不疑。可偏偏就在使用上,忽略了取其長

處,或者說是根本沒有發現馬謖的不足之處。《宋史》曰:“人才難得,能否不一。”

人才是難得的,但各有其長短,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就應該看到這些長短之處,把合適的

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顯然在這方面,諸葛亮做得不好,把馬謖這個人才用錯了地方,

同時又來了個拔苗助長,為了讓馬謖這個很少或者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披堅執銳、攻城拔

寨的心腹愛將儘快成長,得到鍛煉,立下戰功而服眾,錯誤地派馬謖親臨前線去鎮守街

亭,並希望其能凱旋而歸,以事實證明自己的決定和判斷的正確性。很顯然,諸葛亮對

馬謖的認識和了解是不全面的,以至於到最後事與願違,不得不來了個揮淚斬馬謖。諸

葛亮的眼淚與其說是,還不如說是終於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重大錯誤痛惜小馬之死:是

自己害了馬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上一章下一章

是諸葛亮害了馬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