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諸葛亮的軍事接班人)魏延

謀殺(諸葛亮的軍事接班人)魏延

()?豢的《魏略》寫出了蜀國大將魏延被楊儀等人謀殺的真相。陳壽有老師譙周提供的魏延被謀殺事件真相的第一手資料,由於社會環境的制肘而難以正面寫入《三國志》,便在《三國志》裏表現了當時蜀國官方史料的矛盾、錯誤和漏洞,留下了揭示魏延事件真相的種種史料線索,客觀上成為《魏略》的佐證。裴松之錯判《魏略》所寫魏延案件的史料性質為無根據的敵國傳言。常璩的《華陽國志》錯誤地裁剪編排史料,論說魏延事件顛倒史實。

先錄一篇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延傳》如下: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略曰:夏侯?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密不發喪,儀令?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署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共作行留部分,令?手書與已連名,告下諸將。?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蔣、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斷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最後兩段文字,是發生在三國時代,蜀國大將魏延被殺的基本史料。而這兩段史料貌似截然對立,當代史學家們大都認為陳壽的記述為真;魚豢(《魏略》作者)的記述為假。也有極少數史學家認為陳壽的記述有矛盾。對陳壽記述懷疑最大的是史學家呂思勉先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諸葛亮,一個偽裝忠臣的反賊
上一章下一章

謀殺(諸葛亮的軍事接班人)魏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