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篇 龐多拉“天毀計劃”十七

第四百零七篇 龐多拉“天毀計劃”十七

這個全球性災難事件的最可信證據也許是發現了現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大隕石坑。該撞擊坑位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是被為墨西哥石油公司工作的兩位地球物理學家格倫·彭菲爾德(GlenPenfield)和湯尼·卡馬戈(TonyCamargo)發現。兩人的報告指出該環形結構可能是一個直徑約180公里的撞擊坑。其他研究人員發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僅約數千年就將恐龍消滅,而非先前認為的數百萬年。因此大多數科學家認為該次滅絕事件更可能是來自地球之外的撞擊事件影像,而非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影響的火山或氣候變化。

發展20世紀以來在世界各地已經發現數個年代與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大致相同的隕石坑。例如英國的銀坑隕石坑、烏克蘭的波泰士隕石坑、以及印度附近的濕婆隕石坑。這讓科學家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幾乎同時發生的數個撞擊事件的其中一個,相當類似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分裂后撞擊木星的事件。

到2012年為止仍缺乏銥異常和衝擊石英證據支持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與撞擊事件有關,雖然現已發現威爾克斯地隕石坑和貝德奧高地?等可能與該次滅絕事件相關撞擊坑。在二疊紀晚期所有陸塊都聚集為一塊超大陸盤古大陸,地球表面剩餘部份則是泛大洋。如果該撞擊事件是發生在海洋,而非陸地;將會形成較少衝擊石英(因為海洋地殼所含的二氧化矽相對較少)等物質。

雖然現在普遍認為是一個巨大撞擊事件結束了白堊紀,併產生了K-T界線上的富含銥地層,但是其他規模相當的撞擊殘留物顯示並未發生任何滅絕事件,且目前尚無撞擊事件和其他造成滅絕事件因素的關連。儘管如此,現在一般相信由撞擊事件造成的滅絕事件在地球歷史上是隨機事件。

古生物學家大衛·駱普(DavidM.Raup)和傑克·塞科斯基(JackSepkoski)提出大約每26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滅絕事件,雖然很多是較小規模的。這使物理學家理查·A·穆勒(RichardA.Muller)提出假設認為滅絕事件可能是一個假想的太陽伴星“涅墨西斯”(Nemesis)會周期性擾動奧爾特雲內的彗星,並使大量彗星進入內太陽系,增加地球被彗星撞擊的可能性。

的確,在地球早期歷史(約40億年前)中,因為早期太陽系內有大量原行星體等物質,當時的地球頻繁受到撞擊。這些撞擊事件可能是由直徑數百公里的小行星引起,產生的能量足以將地球的海洋全部蒸發。直到撞擊次數和規模大量減少后,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演化。如果這樣的撞擊發生在現代,將會毀滅人類的文明。幸運的是,現在的太陽系內的大型天體已經比以前減少很多,而這樣的撞擊機率幾乎可以說是0;這是因為小行星帶和古柏帶內的大型小行星或彗星都在穩定的軌道上,並未進入內太陽系,更不可能和地球軌道相交,且沒有任何例外。

最為人所相信的月球形成理論是大碰撞說,是說地球早期可能曾經和一個火星大小的微型行星相撞。如果這理論成立的話,這將是地球遭受過最強烈的撞擊。一些行星特殊的自轉和自轉軸傾斜角可能也和此有關,例如金星的逆行自轉和天王星極大的自轉軸傾斜角都被認為可能是受到巨大的撞擊,而這也符合目前的太陽系和行星形成理論。但目前在金星和天王星仍缺乏相關證據可以證明巨大撞擊事件使行星的自轉模式改變。

撞擊事件經常被認為是造成人類文明終結的情景。2000年發現雜誌列出了可能的20個會造成人類文明終結的事件,撞擊事件被列為第一,即最可能發生。直到1980年代以前這個議題長期不受重視,直到發現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之後,而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以後讓大眾對此議題更加重視。

藍色星球衛星月球真正起到了衛士作用。月球,天體名稱,藍色星球人類肉眼所見稱為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其表面佈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2019年5月16日,藍色星球C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宣佈,由該台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佈了這一重大發現。

月球可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得到更多事實證據支持的說法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圍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說”。

月球正面大量分佈着由暗色的火山噴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擊坑,形成了廣闊的平原,稱為“月海”,實際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沒有。月海的外圍和月海之間夾雜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長岩高地和顯目的撞擊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陽之外最亮的天體,儘管它呈現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實際很暗,反射率僅略高於舊瀝青。由於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如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曆法編製、文學藝術和風俗傳統等產生重大影響。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球引力的作用。由於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長期積累下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越來越慢,一天的時間極其緩慢地增長,大約幾年增加1秒;由於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厘米。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1958年美國和前蘇聯發射的月球探測器都宣告失敗。1959年前蘇聯和藍色星球M國分別成功發射了“月球號”和“先驅者號”月球探測器。1969年M國的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相繼阿波羅-12、14、15、16和17號實現載人登月,一共有12名M國太空人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採集月球樣品和埋設長期探測月球的科學儀器,共帶回地球381.7千克月球樣品,大大增長了人類對月球起源、演化的認識。迄今為止人類只有這12名美國太空人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體。

2018年4月,NASA公佈了一段由月球軌道探測器收集的數據製作而成的視頻。這段視頻中的數據由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歷時九年收集而成。該探測器自2009年6月以來,一直在距月表上方50公里處對月球展開觀察,捕捉月球表面前所未見的細節。

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由於“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着陸區成功着陸,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地球,這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道無垠之奇偶平行空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大道無垠之奇偶平行空間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零七篇 龐多拉“天毀計劃”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