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雜草傳說
雜草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為什麼這樣說?你猜猜?
金庸先生寫情,三分甜七分苦,人生本來就是三七開的,批註易經中有許多版本的解釋。你相信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許多人像“雜草”一樣生活着!
那些有時候在外面看上去金光閃閃的事物也可能會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是那些外面看起來灰頭土臉的,也可能是秀外慧中,人們總分不清另外一些人們真正的樣子,那一團和氣或者是一團姻媼的氣質。時間總是不聽話,帶走了許多人的心上人,歲月總是愛唱歌,歌唱的都是離別的苦,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卻不知道在這個世界那些不被人關注的角落裏,還有許多人如同雜草一般的活着。他們在“零丁洋里嘆零丁”,他們在“寧古塔”流放。有人習慣了“顛沛流離”卻不知道有些人的“顛沛流離”卻是另外一些人的“詩和遠方”,有人習慣了“弄虛作假”,卻不知道他們的“弄虛作假”卻是別人的“以假亂真”,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千瘡百孔,卻不知道有人生活的比雜草還要卑微。
為什麼“詩和遠方”讓我們覺得很是遙遠。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江南煙雨四月春,瓊台樓閣懶梳妝,驀然回首闌珊處,妮儂軟語嘆傷感,五里橋頭北方客,三千里路等春風,百年修得同船渡,青城山下禮佛經,十萬八千夢裏空,恆河沙里百萬中,浮雲總是百千磕絆,羈旅江湖無歸途,恰似人間不歸路,好比春光乍暖寒,又見憐月冷枝頭,不見故人江湖遠,不見長江不回頭。
唱戲曲的時候,當代票友喜歡清新雅緻的裝束的“大青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小確幸”與“小歡喜”“小團圓”這樣的小藝術作品,要比大氣的團圓更接地氣,當年的月光掛在誰的窗欞,月光下的鳳尾竹,張揚了中國古典繪畫中張弛有度的留白藝術,人生總是無法被全部填滿事情的,空閑的時光里,總覺得這安逸的時間像是同生活中偷來的安詳,都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那十分之一的小確幸顯得擬足珍貴,千萬方寸一張榻,百億身家半條命,夢裏花落知多少,千萬里路雲和月。
小時候喜歡cosplay的動漫文化,夢想去參加cosplay活動,想和那些雌雄莫辨的coser交朋友,也想偶爾兼職一個coser,雖然理想很豐滿,但是荷包很骨感,coser服裝真的很貴,自己做衣服又沒有那個耐心去學習裁縫,懶這個字擱淺了我無數的夢想,但是這個世界想要得到任何東西都是需要去付出代價和努力的,懶這個字將慾望里所有的東西都給阻隔在千里之外,而且不要回來。
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這個詞彙應用於動物,動物的應激反應更加的明顯。人也有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主要體現在受到傷害的人或事物,但是人類的應激反應的成因更加的複雜。
人與人之間“恃強凌弱”這個關係幾乎是永恆的,即便在家庭關係裏也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就像網友說的,一個人要是沒有能力,沒有錢,沒有勢力,即便是親生的父母也會同樣的欺凌你,“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幾乎就是真理!
不然怎麼只有人類被稱作智能靈長類動物,人們知道物盡天擇適者生存,可是不去試試怎麼知道哪些人是適用者,那些帶不走的終究帶不走,那些留不住的終究不中留。隨遇而安吧!既然我們不能參與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又身處問題之中,既然我們不能不留餘力,那麼我們只能隨波逐流。難得糊塗,順其自然,盡人事,聽天命,個人的力量在面對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的時候。必然是渺小而無助的,所以活在當下,是中年人四十不惑的無奈感慨,為什麼感慨?因為無能為力,因為身不由己。成年人配講身不由己,少年熱血已不在,青春浮華春夢裏,天外有雲天亦老,輪轉回還又爭春。
是的,個人的應激反應擴散成為更多人的應激反應,而這種多數人的應激反應就構成了一種大眾普遍焦慮的社會現象。但是個人的應激反應可以自愈可以逐漸用時間去治療,而人群中向群性的應激反應也是一樣,群體性的應激反應,大家可以一同共同治癒,但是他也是一個時間中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群體自愈的過程之中,人們逐漸的社群行的進化,人們對於免疫,對於群體性心理治癒,對於如何排解焦慮,都會有新的進化的方式方法,這也許就是智能生物對於環境改變在幾千萬年的進化中形成的一種規律,是的,自愈與向群性都是進化的結果,我們享受進步的結果,我們為了前進的努力是有目共睹,我們對於天災的抵抗逐漸經驗老到而熟練,這一切的進化來自基因與社群,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