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飯館裏的奇遇
第2章飯館裏的奇遇
我們落腳的小縣城,位於巴蜀大山深處,交通非常閉塞,人口也不多,可剛到縣城,我們就遇到了一件怪事。
在賓館安頓好后,我們五個閑庭信步似的去外面吃飯,從喧鬧的大都市,來到這個青山綠水環繞的小縣城,新鮮的空氣和優美的風景,讓大家心曠神怡,心情大好。
“你們注意沒有,這個地方的口音,好像和一般的巴蜀口音很不一樣。”當大家點完餐后,秦晴聽着周圍本地客人的談話聲,若有所思地說,“其實,剛一到這裏,我就發現這裏的口音很特殊。”
秦晴上身穿一件很緊身的T恤,配上低腰牛仔褲,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加顯露無疑,她撩了一下披肩秀髮,顯得異常嫵媚而又清秀,身上淡淡的香味,讓我有點心跳加速。
王教授聽完秦晴的話后,眼睛一亮,一臉興奮地說:“真是這樣的話,可能證實了我的某些猜測是正確的。”
我則對秦晴的這種說法有點不以為然,便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這應該很正常吧,所謂的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尤其是在山區,即使離得很近的地方,口音也會有很大差別的,我就是在南方長大的,對此深有體會。”
還沒等秦晴回應我的話,王教授沒理會我的話,而依舊順着自己的思路說:“我一直以來,就有一種設想——這裏的人,很多應該是古秦人的後代,他們的語音,有些和秦音很像,所以口音才和周圍其他巴蜀語系很不一樣。”
“秦國的口音?不就是陝西的口音,可我聽這些人的口音,怎麼和陝西口音一點都不一樣呢?我在美國讀書時,經常去一個陝西人開的中餐館吃飯,回國后,光是由於工作原因,也去過好多次陝西了,並且上次發掘那裏的一座大墓時,我在那裏一連待了兩個月呢,對陝西口音再熟悉不過了,但聽不出來這裏的口音,和陝西口音有任何相似之處。”
看來對於王教授的觀點,王同完全無法理解。
“哎呀,王同,看來你對這個領域不太懂啊,兩千多年的秦朝時的口音,和現在的陝西口音,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語言、文字的演變很複雜的,你不懂就不要亂說。”
胡夢和王同兩個人總喜歡鬥嘴,這彷彿是他們的樂趣,我還從沒見他們好好說過話。
胡夢雖然和秦晴一樣,都屬於漂亮女孩子,但性格和秦晴又很不一樣——和秦晴相比,胡夢屬於比較內斂型的,和同事相處,總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既不會特別親近,也不會疏遠,除了喜歡和王同鬥嘴外,她從不和同事發生爭執。
她平時扎着馬尾,五官精緻,身材窈窕,舉止文雅,這都和她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很一致。
王同被胡夢這麼一番數落,不但一點沒生氣,還調皮的吐了吐舌頭,做了個鬼臉,暫時默不作聲了,好像是一個做錯事的孩子。
秦晴微微一笑:“胡夢說的沒錯,確實是這樣的,語言的變化在幾十年內,很難察覺,但如果放在更長的時間觀察——比如說幾百年——那變化就非常大了。
比如說,現在的閩南語,就是古代河南洛陽話,是大概1800多年前,河南洛陽的一支漢軍帶到福建的南部的,後來,又有一些河南洛陽人陸陸續續移居到那裏。
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的河南洛陽話,和一千多年的洛陽話,差別有多大?可以說簡直毫無相似之處。
還有,現在的福州話,則是春秋時的山東齊國話演變而來,並且保留了大量的山東齊國話的特點,也可以說,現在的福州話,就是古代的山東話,但現在的山東話,和福州話就完全不一樣了,估計山東人一點都聽不懂福州話了。
通過這些,王同應該就能理解為何古代的‘秦國話’,和現在的陝西話一點都不一樣。”秦晴微笑着看着王同。
“行啊,秦晴,想不到你這麼厲害。”王同拍馬屁的說道。
“哈,秦晴可是研究中國語言演變的專家,她能在一星期之內,把任何一個地方的方言,學的惟妙惟肖,在這方面的能力,簡直和語言大師趙元任不相上下。”
看來對於秦晴,王教授非常賞識,不過經王教授這麼一說,還有剛才秦晴的表現,我們確實對她刮目相看了。
秦晴微微一笑,大方而又得體的說:“王教授過獎了,這都算是我的研究領域以內的知識,我本就改掌握的。另外,關於語言的變化,還有一首唐詩,就能反應出來這種語音的演變。
比如,在唐朝,按照當時的主流讀法,‘石’和‘十’是不同音的,同樣,‘針’和‘真’也不同音,如果在唐朝,把這些念成同音的話,就會被笑話發音不準,唐朝有個詩人叫胡曾,他老婆那個地方的人,在當時就把‘石’和‘十’、‘針’和‘真’念成同音了,他還做了詩對此取笑一番,就像咱們現在笑話一些人普通話不好似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呼十卻為石,
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
總道是天因。
這首小詩,也可以作為語言演變的一個有意思的佐證。”
秦晴侃侃而談,一個美女竟然還能有這麼好的學問和頭腦,真是難得了。
“秦晴好厲害,我再補充一點,現在的客家話,就是宋朝時的開封話,是宋朝北方民族遭到入侵,南遷后帶到南方去的,是不是和現在的開封話,也完全不一樣了呢?所以我才說王同無知。”
胡夢說完,還忘不了奚落一下王同,而王同則攤手聳肩,眉毛一挑,一臉的無辜,這個動作是很西方。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的經濟,對語言演變方面,還真的所知甚少。不過,為了在秦晴面前顯示一下,我還是有點實力的,便稍微思考了一下說:“聽完秦晴和胡夢的觀點,我覺得這種語言的演變,也是非常合理的,比如在兩千多年前時,廣東的人口也就十萬多點,要是中原地區,忽然去了一支幾十萬的大軍,人數比當地人都多,肯定會極大的影響當地語言,使帶過去的語言,漸漸成為主流。”
秦晴、胡夢好像很同意我的觀點似的,連連點頭,王教授也微笑着說:“小明說的沒錯,語言這東西,和人口的多少還是很有關的,比如,王安石初到京城上任,官話說的很不好,皇帝就專門排了個人,常住在王安石家中,教王安石說官話,可過了一年後,王安石的官話非但一點沒提高,而那個去教官話的人,卻染上了王安石家鄉的口音,因為王安石一家老小,還有僕人,說的都是家鄉話,而家裏只有那個教官講官話。”
大家聽完王教授講的這個故事後,都會心的笑了起來。
真的像秦晴和王教授說的那樣嗎?這個縣城裏大部分人,難道真是秦人後裔?恐怕還應該找更多的證據。
我們找的這家館子,應該是縣城裏最好的,並且生意非常好,下午四點多,已經差不多滿座了,據前台的服務員說,每到飯點,這裏都會排隊的,另外,我們之所以選這家,還因為這裏只做本地菜。
為了避免嘈雜,我們五個特地選了個單間,可以安靜地邊吃邊聊。
“你好,這是你要的菜,野菜燒斷頭魚,各位慢用。”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手腳利落的給我們上了第一道菜——一個和臉盤大小的砂鍋,而砂鍋里就是燉好的魚。
當大家看到這盆魚時,不由得都呆住了,因為這道菜太特別了——幾條十厘米長的魚,被剁掉了頭,並且被煮熟了,但卻能仍然搖擺身子,在砂鍋芳香四溢的魚湯中,悠然的游弋着!
我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麼會這樣!
上菜的服務員見我們目瞪口呆的樣子,不由得微微一笑說:“諸位以前可能沒見過,才覺得稀奇,其實,這就是我們最有名的當地菜之一,您在別的地方,是絕對吃不到的。”
王教授指着鍋里遊動的魚說:“小夥子,那這砂鍋里的魚到底是死了,還是活着呢?如果說是死的話,它怎麼還會游呢,並且這游起來的姿勢,簡直和活魚一模一樣;但你說它們是活的吧,這不但魚頭被剁掉了,並且也被煮熟了,又怎麼可能活呢?”
我們也連連附和着表舅問:“是啊,這是怎麼回事啊?”
秦晴皺着眉頭說:“哎呀,看起來好怪異,我都有點不敢吃了。”
這小夥子倒是少年老成,不慌不忙地向我們解釋說:“各位不要擔心,也不要感到特別奇怪,其實,這道菜在我們這裏曾經很普遍,只是做起來極麻煩、極費工夫,因此現在一般人家很少做了,大多也不會做了,而是都選擇到我們這裏來吃。不客氣的說,這道菜算是我們的鎮店之寶了。
另外,這砂鍋里的魚,當然是已經死了。那為什麼還會游來游去呢?這需要事先對魚進行特殊處理。
就是當魚從溪水裏捕回來后,要先放在盆里養七七四十九天,並且在養的時候,盆里的水必須要放入一種草藥,這種草藥,是經過特殊配置的。燉的時候,也不能隨便燉,而必須放在砂鍋中,用山中一種特殊的果木來燒,那種果木的火焰發綠色,第一次看的話,還是挺瘮人的。
要燒三炷香的時間,才能做成這道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這道菜就做不成。
前兩年的時候,有個外來的大老闆,吃過我們這道菜后,讚不絕口,想把這道菜引進到大城市裏去,但一離開我們這個地方,這道菜的味道就全變了,即使其他的環節和材料都完全一樣,您說怪不怪?”
大家聽這個服務員滔滔不絕地說著,都聽的津津有味。而王教授則快速拿出本子,飛快地記着。也正是這道菜,讓我們接下來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