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戰 術

第31章 戰 術

第三十章戰術

彭城之戰,漢王劉季輸得一敗塗地。

但是,縱使是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在幾乎輸掉一切、翻不了身的情況下,漢王劉季依然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年過半百的他終於擁有了夢想。劉季很快就走出了失敗的陰影,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失敗並不可怕,可拍的是失敗之後再也站不起來。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總有一股韌勁,總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能夠不斷的總結經驗,然後繼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而漢王劉季正是這樣的人。

【劉季】

這一仗,狠狠的給漢王劉季上了一課。漢王劉季總結出至少以下幾點經驗:第一,在軍事戰術上,他真的不如霸王項羽。雖然此前很多人都對他說過這樣的話,比如那個年輕小夥子韓信,但畢竟他從未曾正面與霸王項羽交戰過,所以內心還是抱有一絲懷疑。經歷過這次慘痛的失敗后,漢王劉季深切的體會到霸王項羽用兵的神勇和可怕,也深深的明白自己與霸王項羽的軍事能力差距。

第二,打仗不必非得要自己親自出馬,不必每次都身先士卒。他雖然不是一位好將軍,但他是一位好君主。雖然軍事能力上,自己比不上項羽;但是在政治工作方面,項羽遠遠比不上自己,要懂得揚長避短。

第三,在這個戰爭年代,沒有哪個會死心塌地的跟隨你,除非你的實力強大。因為自從彭城打敗之後,原本跟隨漢王劉季伐楚的各路諸侯紛紛倒戈,歸順西楚,他們害怕強大的霸王項羽,害怕強大的西楚王國——都是見風使舵的主。這當然無可厚非,人總是要趨利避害,識時務者方為俊傑。當你足夠強大,世人皆會依附你。

第四,今天屬於你的東西,明天不一定屬於你。曾經艱苦奮鬥而來的咸陽、彭城,轉身就被項羽奪走。就像躺在西楚王宮那些珍貴寶物,本來是屬於秦帝國皇室的,後來被劉季入關繳獲,但很快又悉數歸入霸王項羽囊中;彭城攻破后,曾短暫回到劉季懷裏,可如今又被項羽奪回。兜兜轉轉,那些寶物還是那些寶物,什麼都沒有改變,只不過是換了個主人。既然如此,那麼又何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我的目的是天下,我的對手是項羽,那麼只要打敗項羽就可以了,沒必要苦苦爭奪城池。

第五,既然目標是天下,那就應該以天下主人的眼光去看待時局。這不是劉季和項羽你我之間的戰爭,而是天下人的戰爭。既然是天下人的戰爭,那就應該挑動所有人的力量,共同對付主要目標,就像當年一起對付暴虐的秦帝國。

漢王劉季思考了很久。在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他都考慮這些問題,考慮自己以後的方向,考慮漢國集團的方向。如果他不能儘快扭轉局面,那麼其他將士很可能就會像當初在巴蜀那樣叛離而去。他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試圖打破目前的僵局,那就是——把函谷關以東的地方全部拿出來作為封賞,只要可以殲滅霸王項羽。(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史記-留侯世家》)

函谷關以東,相當於中華帝國大半壁江山,聽起來似乎口氣很大。因為所謂的函谷關以東,就等於把秦國故土以外的地方全部捐獻出去,而漢王劉季就只保留秦地。既然如此,那麼這仗打與不打根本就無關緊要,因為最終劉季都只是固守在秦地。更何況,這種口頭盟約的效力極其脆弱,也沒有界定哪裏是函谷關以東,也沒有畫個地圖簽個字什麼的,將來漢王劉季遵不遵守這份盟約都是個未知之數,解釋權總是掌握在實權者手裏——撕毀盟約是“政治家”的慣常手段,而劉季恰恰是這樣的“政客”。前車之鑒的教訓都還沒有散去,當初正是因為霸王項羽撕毀義帝熊心的盟約,才導致此次惡劣事件。再說了,函谷關以東的地盤也並非完全是你漢王劉季的,雖然有些城池剛剛被破獲,但並不意味着已經牢固掌握了控制權,就像彭城那樣說丟就丟。

可能沒有誰會把漢王劉季的這份盟約當真,除了他自己的部下。這其中就有一名年輕人當真了,那就是剛剛被任命為大將軍的韓信。

【張良】

當漢王劉季決定以地盤作為封賞、換取戰爭的勝利時,參與高層會議的參謀張良給出了三個名字——黥布、彭越、韓信。

九江王黥布是霸王項羽最勇猛的部下,但自從封王之後變得優柔寡斷,遲遲不肯派兵協助項羽攻佔齊地,曾經親密無間的戰友產生了隔閡。後來不久,九江王黥布就被漢王劉季派出的說客隨何給說服了,叛逃到漢王劉季的陣營。歸順后的黥布變得異常勤快,不僅親自出馬帶兵打仗,攻陷多座城池,而且還拉其他舊部屬入伙漢營,成為倒楚的關鍵力量。

彭越是漢王劉季的老戰友,曾經共同抗擊暴秦,也是老革命同志。但是,霸王項羽在分封的時候卻忘了他。應該說,不是霸王項羽忘記他,而是霸王項羽認為彭越根本就沒有功勞,配不上分封。因此,當同樣沒有獲得分封的田榮找到他時,他一口就答應田榮共同反抗霸王項羽。可以說,彭越本身就是霸王項羽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此後彭越不斷在楚軍後方騷擾霸王項羽,時不時的打個游擊戰,攻擊楚軍。楚軍的後援糧草經常被他們截斷,弄得霸王項羽十分頭疼。正是由於彭越在後方牽制着霸王項羽的力量,才讓漢王劉季有閑暇的時間整頓軍隊。

雖然有這兩位出色的將領阻擋着霸王項羽前進的步伐,但這終究都是只是防衛之舉,最關鍵的正面戰場還必須由自己人承擔。而張良提出的這位自己人,就是剛剛被任命為大將軍的青年將領韓信。連張良都已經認可了韓信的才華,這位青年小夥子的實力真是不可小覷。

參謀張良向漢王劉季提出,如果漢王真的是想把函谷關以東的地盤拿出來作為封賞,那就獎賞給這三位將領。只要充分利用這三位將領的實力和能力,就一定可以打敗霸王項羽。(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張良的眼光果然很毒辣,他提出的這三位將領,最終都為殲滅西楚王國付出了最為重要的貢獻,後世將他們三位稱之為“滅楚三傑”。

【韓信】

大將軍韓信跟隨漢王劉季一直戰鬥到西楚王國,親眼見證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已經執掌漢軍帥印的他,其實並沒有真正掌握兵權,因為他還處於試用期——漢王劉季尚未完全放心甩手讓大將軍韓信掌權,韓信只負責一些收復散兵、整頓軍紀之類的工作。

但此時,漢王劉季不得不將重任交託給大將軍韓信。因為說好了一起反楚的魏王豹竟然臨時變卦,宣佈叛漢聯楚,調轉槍頭指着漢王劉季。漢王劉季不得不派出眾人推薦的青年將領韓信,去收復魏地。在這段時間裏,青年將領韓信不斷向漢王劉季提出多項軍事建議,他極力的想展現自己的能力。雖然並非所有的建議都被採納,但是漢王劉季終於也看出這位年輕人還是有些水平的。而青年將領韓信也從這段時間的接觸,看出了漢王劉季的軍事能力——水平真是一般般。

但無論如何,大將軍韓信終於第一次有了領兵打戰的實權。他並沒有讓大家失望,很快就吞滅了魏國,並將魏王豹降服,俘虜了魏王豹的母親、妻子和子女。其中,魏王豹的美麗妻子薄姬還奉獻給漢王劉季,被納入漢王的後宮。僅僅兩個月,大將軍韓信就吞滅了魏國,這是漢軍自彭城之戰兵敗后的首次勝仗,一次關鍵性的勝利。

大將軍韓信顯然仍不滿足。

這隻不過是小試牛刀,魏地這塊地盤太小了,大將軍韓信要奪取更大的勝利,他的內心有着更加宏偉的目標。大將軍韓信的眼光並不只限於一城一池,真正的戰場並不只在楚魏兩地,而是在整個中華大地——他要開闢北方新的戰場!

遠在魏地作戰的大將軍韓信向漢王劉季呈上了一份作戰計劃書,要求帶兵北上燕趙,從側方包圍楚地,這可是個艱難的任務。(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

很快,韓信就收到漢王劉季傳回來的軍令,批准大將軍韓信帶兵北上。

展現真正技術的時刻到了!

公元前204年,八月。大將軍韓信率領部隊前往趙地,準備好好與趙王歇打一仗。韓信花費了很大功夫去準備戰爭前期工作,比如刺探軍情、摸查地形等等。他還特意去了解領軍的首領是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這可是兵書上特彆強調的,也是作為一名將軍所必須掌握的信息。

大將軍韓信對敵方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對手並不是趙王歇,而是他的臣工李左車。

【李左車】

李左車,出生在趙國軍事世家,是趙國名將趙牧的孫子。他的軍事素養很高,和秦將王離、霸王項羽很相似,也是自小熏陶在軍事氛圍里。如果說王離是秦國的軍三代,項羽是楚國的軍三代,那麼李左車就是趙國的軍三代。此時的他正在復國之後的趙國任職,為趙王歇出謀劃策。因為立下過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

獲得封地的他並沒有選擇安逸享樂,反而時刻關注着局勢的發展,時刻為趙國的前途命運而擔憂。得知漢國大將軍韓信率兵逼近趙地,廣武君李左車顯得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這位年輕的小夥子不可小覷,僅僅兩個月就吞滅了魏國,來勢洶洶,絕不可輕視。(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史記-淮陰侯列傳》)

深諳戰術的李左車知道戰機的重要性,他對前線的軍情也了解得很清楚——漢軍千里迢迢到趙地,最關鍵的就是要保障軍糧的安全,因為這關乎所有士兵的溫飽問題。於是,廣武君李左車不顧年邁的身軀,斗膽向趙王歇請兵出戰,率領三萬精兵繞道漢軍的後方,截斷他們的糧草。然後困上他們幾天,漢軍士卒就會被迫餓死。廣武君李左車還建議趙王歇,無論漢軍如何挑釁叫戰,都不要正面出戰。他還給了一個準確的日期,必定可以熬死漢軍,那就是——十天。(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應該說是一招十分常見而又非常毒辣的戰術,也是兵書上經常提到的,因為運送軍糧的兵力往往是最為薄弱的,縱使韓信將軍可以預料到這個戰術,但是也不能完完全全避免偷襲。因為韓信將軍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軍糧方面,他們是過來戰鬥的,不是為了吃飯的。如果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軍糧方面,那麼他們將無法展開正面戰鬥。若是趙軍再躲在城池裏面,那麼漢軍則是完完全全沒有辦法擊破趙國。

但是趙王歇並沒有採納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也沒有批准他的請戰。趙王歇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懦弱的戰術,會被其他軍事家恥笑。最重要的是,從軍事實力上看,韓信的兵力不過數千,而趙軍十倍於漢。在正面戰場上,趙軍佔據絕對優勢,如果避而不戰,那無疑是延誤戰機——這也是兵書上強調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趙軍並沒有做好迎戰的準備,他們沒有將數千人的漢軍放在眼裏。

【韓信】

趙王歇的情報工作做得十分粗糙,連漢軍的實際兵力都沒有摸准,漢軍又豈止數千人,至少數萬人以上。

相對而言,韓信的情報工作就做得十分精細,連趙國高層會議的內容都打聽得一清二楚。韓信知道趙王歇沒有採納李左車的建議,心中高懸的石頭安然落地。

這天晚上,遠道而來的漢軍終於有了可以歇息的地方,那就是在離趙國軍營三十裡外的河邊。大將軍韓信選擇紮營的這個地方有些奇怪,前方不遠處就是趙國的軍營,趙軍正虎視眈眈的望着這裏,而後方則是沒有退路的河道,想逃也逃不了。兵書有雲,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這種陣型明顯是兵書所禁止的,也不知道大將軍有沒有看過兵書。

次日天剛亮,漢軍軍營里就開始派發軍旗,似乎準備開始戰鬥,而且大將軍韓信還命令他們要將戰鼓敲得極度響亮。

震耳欲聾的鼓聲伴隨着晨曦的陽光,傳到趙國軍營里,吵醒了正在熟睡的趙王歇。趙王歇看到韓信這個架勢,並沒有被嚇到,反而顯得格外興奮,不由自主的哈哈大笑起來。因為漢軍這種戰法絕對是死路一條,韓信真的是個不懂得兵法的傢伙。

趙王歇命令趙軍打開城門,出門迎戰,他要將韓信一舉擊敗!

果然,沒過多久,漢軍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漢軍節節敗退,連軍旗和戰鼓都丟在一旁,散落一地,再也無法敲出響亮的戰鬥聲。而趙軍的士卒個個都露出勝利的笑容,他們都搶着去撿漢軍散落下的旗幟和戰鼓——因為這是他們立功領賞的憑證。

所謂的漢軍也不過如是,韓信還是太年輕了!所有的趙軍將士都以為他們已經取得這場戰勝的勝利,包括趙王歇。

但是,當趙軍準備班師回城的時候,卻發現城裏插着的漢旗遠比他們手中的拿着的要多,多很多——幾乎四周都已經插滿了漢旗,可能差不多有2000支。難道漢軍已經攻破城池了嗎?難道漢軍已經取得最終的勝利了嗎?

原來,當趙國全軍出動時,早已埋伏在周圍的兩千漢軍騎兵就攻入了趙國的軍營,拔下了趙國的旗幟,並全部換上了漢國的旗幟。而這些都是青年將領韓信的軍令!

被困中間的趙軍士卒頓時迷失了方向,極度慌張,不僅漢旗不要了,連自己的趙旗也不要了。趙軍的陣型開始變得渙散,而剛剛還在逃命的漢軍此時開始折路返回,重新殺回戰場——似乎已經完全變了個模樣。而這些都是青年將領韓信的計謀,這也是兵書上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一戰術似曾相識,沒錯,霸王項羽曾在鉅鹿之戰上使用過。可以說,這是非常驚險的戰術,也就只有像項羽、韓信他們這種不怕死的年輕人才敢用,像王翦那樣穩健的老將軍就不太可能用。他們也因此一戰成名,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歷來是兵家所樂道的經典案例。

最終,趙國全軍覆沒,趙王歇和廣武君李左車被俘虜。

【李左車】

李左車被捆綁成粽子模樣,押赴大將軍韓信的帳營里。作為一代名將之後,他並不懼怕死亡,也早已看淡了榮辱。對於這種國亡身死的場面,他早已預料到。只是他的心中對國家還存有幻想,他覺得有些不甘心。

當大將軍韓信踏進帳營的那一刻,李左車就預想着要以身捐國,一死了之。但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大將軍韓信並沒有羞辱他,反而親自為他解開繩索,並且非常禮貌的請他上座。韓信還向他深深的鞠了一躬,以弟子之禮向他請教,彷彿他就是韓信的老師。

李左車感到有些慚愧,覺得自己身為敗軍之將、亡國之臣,實在不配有如此待遇。大將軍韓信看出了他內心的憂慮和愧疚,韓信覺得李左車並非沒有本事,而是趙王歇沒有重用他,問題不在他那裏。大將軍韓信為眼前的這位俘虜卸下了心理包袱。

李左車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甚至覺得眼前這位年輕人正是自己的知己,明白自己的苦衷,連趙王歇都沒有這麼理解他。

他們都對兵法了如指掌。李左車的話,韓信一聽就懂,根本就不必花費太多的口舌,這種專業間的交流實在難得。而韓信也很難找到這樣一位同等水平的將軍,可以跟自己毫無保留的分析局勢。

大將軍韓信向他請教滅燕破齊的方法。李左車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不戰而屈,不必花費一兵一卒就可以降服燕齊。因為李左車認真地分析了漢、燕、齊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只要漢軍好好休整,燕齊絕對不是漢軍的對手。到時候派出使者威嚇燕國,燕國必定投降;若燕國投降,再派出使者威嚇齊國,齊國同樣必定會投降。這也是兵書上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李左車的建議實在是好,最重要的是不必花費一兵一卒。即使最終沒有成功,也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損失和太大的影響。而休整軍隊也是長期作戰後的必要舉措,韓信對此深有體會。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招竟然見效了!燕國在收到漢軍的恐嚇信之後,徹底放棄了對抗。

至此,魏、趙、燕三國均已被漢軍殲滅,還有個順帶被滅的小國代國,如今就剩下齊國了!而大將軍韓信的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華大地上再也沒有人不認識這位青年的將領。他也成為了自霸王項羽之後新崛起的一代青年將領,無人與之匹敵。

韓信,這個名字讓所有的將領感到敬佩,也感到驚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漢歲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秦漢歲月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章 戰 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