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權 位

第12章 權 位

第十一章權位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沙丘。

又是一個炎熱的夏天,嬴政的屍體依然躺在豪華的車轎里,帝國的臣民並不知道他們偉大的領袖已經在巡遊途中與世長辭。

在生命最後的時光,陪伴在嬴政身邊的是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以及他最心愛的小兒子胡亥。特別是小兒子胡亥,能夠陪伴父親參加巡遊天下這樣重大的國家政務活動,說明他在父親的心裏被寄予了厚重的期望。這是其他20多位皇子所妒忌而又不敢聲張的。畢竟,巡遊天下這樣的國家活動並不常見,嬴政的一生中也就僅有5次,而這是他的最後一次。

胡亥實在沒想到,如此偉岸的父親竟然在這個時候撒手而去。一直生活在溫室的他,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重大挫折,他感到腦子裏一片空白。

胡亥不知所措,悲傷的慟哭驚慌了周圍的將士。

執政國柄已久的李斯同樣感到震驚和悲傷,他沒想到天子駕崩的噩耗來得如此迅猛,畢竟嬴政此時才50歲不到,尚可有一番作為。但是,李斯很快就收起了悲傷,因為他敏銳的感到,如此重大的事件若處理不好,必然會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

李斯決定封鎖皇帝駕崩的消息。

【李斯】

李斯擔憂的主要是,皇帝在都城外離世,朝廷又沒有正式確定太子,貿然公佈消息必然會引起朝廷的猜疑和諸位皇子的爭議。

突然離世的嬴政留下了嚴重的錯誤,那就是他還沒有確定帝國的繼承者。因為他始終認為,選立嗣君是最為重要的國家大事,是事關秦朝發展和存亡的關鍵。選擇哪位皇子,選擇什麼時候公佈,這些都有可能引發重要的政治問題,他需要時間考慮清楚。

當時威望最高的並非陪伴在嬴政身邊的小兒子胡亥,而是胡亥的兄長——扶蘇。

扶蘇此時正在遙遠的北陲守衛邊疆。這並不意味着扶蘇備受重用,賦予厚任。而恰恰相反,扶蘇是被放逐到這裏的。因為前一年,在那場討論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重要朝廷會議上,扶蘇站錯了隊列,選擇了支持博士淳于越。

嬴政考慮繼承者,扶蘇肯定不會是首選。因為扶蘇的諸多政治觀點,都與嬴政的相悖,更重要的是扶蘇多次在重要的公開場合與自己唱反調。在幾個關鍵的政治議題上,扶蘇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如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焚書令的推行等等。扶蘇反對郡縣制,反對焚書坑儒,反對北修長城南伐百越,反對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反對大修宮室和驪山陵墓,反對一切的秦朝新政。扶蘇認為,父親實施的這些政策都是錯誤的。他甚至覺得父親就是個暴君,這讓嬴政感到憤怒不已。

雖然扶蘇的客觀條件最為適宜,他是嫡長子,年齡最為適宜,資歷老、威望高,而且也比較有能力,群臣對他也最為認可。但可惜,扶蘇並不認同嬴政引以為豪的新政,扶蘇的政治理念與嬴政的政治理念實在是相差太遠。嬴政最放不下的就是他一手締造的帝國,他創建的這套政治制度。扶蘇客觀條件最為吻合,但是主觀條件卻極度不相符,這是嬴政最為頭疼的。

嬴政原本打算再觀望一下,或許等胡亥長大些,再把皇位傳授給他。他是想把胡亥當做繼承者來培養的。

但是,當嬴政的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他知道胡亥目前是難以擔當大任的。因為胡亥實在是年齡太小、資歷太淺了,他是難以對付秦朝緊張而複雜的局勢的,根基還沒有打穩啊。

所以,嬴政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扶蘇。在嬴政彌留之際,他下達了最後一份詔令,命令扶蘇馬上回首都咸陽繼承皇位。在嬴政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考慮的依然是秦朝的千秋萬業。

【趙高】

但這份詔令最終並沒有發出去,也沒有對外公佈,而是被一名宦官截留了。這名宦官就是後來被臭罵千年的趙高,此時他的職責是負責監督和傳遞皇帝的信函及給詔令加蓋御璽,這是個重要崗位。

趙高,他曾是皇子胡亥的法律事務師傅。他對秦朝的法律事務很熟悉,這是秦朝最為看重的一項技能,因為秦國曆來是崇尚法制的國家。秦朝認為,只要把法律的程序都弄清楚,所有人都照着法律的條文來做,那麼國家就會順利的運轉下去。他的書法寫得也很好,參與過秦帝國統一文字工程。

對法律熟悉,也就意味着能夠掌握國家的運轉。書法精湛,也就意味着能夠迅速進入領導的視野。趙高明白這層道理,所以他很刻苦地學習法律和書法,試圖通過學習法律和書法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從這個層面上來,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其實是同一類人,都是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掌握一個好的平台。所以,趙高理解李斯,也看得出李斯的思慮。

但趙高和李斯又有所不同。李斯學習的是法律的本質,是內在的修鍊,實打實的功夫,是跟全國最好的法律教授學習的。而趙高學習的是法律的形式,是死記硬背,只是皮毛。趙高只知道法律是這樣子規定的,自己這樣操作都可以了。但是李斯還要研究法律為什麼要這樣子運行的,法律這樣運行到底行不行,對國家發展、社會穩定有沒有幫助,有沒有貢獻。

趙高是法律工匠,而李斯是法律藝術家。

這可能是因為李斯本身並無任何依靠,也沒有任何資本,所以他才需要把自己的功夫學硬學紮實,這樣他才能找到更好的平台,而且他的人身相對自由,可以放棄自己的本職工作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有充裕的時間去充實自己。但是趙高不行,趙高本身出身秦國宗室,家庭條件優越,卻因母親觸犯刑法而受牽連,被扣留在皇宮從事低級事務。趙高的人身自由並不受自己支配,他不能辭掉自己的工作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他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重要的技能。

【趙高】

趙高實在是萬分不情願這份詔令最後送達到扶蘇的手上,不僅因為他與胡亥的關係更為親近,更因為他曾經犯下重罪而被扶蘇的將領處罰,扶蘇是絕對不會重用他的,甚至可能還會懲罰他。

他的心裏可沒有家國天下,這些宏偉的概念他不僅覺得虛無縹緲,而且毫無益處。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只想穩穩的抓住權力。只有穩穩的抓住權力,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這點他非常清楚。現在已經是人生的關鍵時刻,他必須想盡辦法扭轉自己的命運。

趙高毫不遲疑,直奔胡亥的馬車。見到胡亥,開門見山就說,“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扶蘇馬上就要繼承皇位了,而你將會一無所有,這下你可怎麼辦啊。)

沉溺在悲傷中的胡亥還沒反應過來,突然又要面對這樣的人生難題,他實在感到有些詫異。胡亥其實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他根本沒想到自己可以做什麼。

“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直到這一刻,胡亥內心深處都依然認為,父親不分封土地給自己是理所當然的,身為兒子的自己沒有理由強求。

趙高說的當然不僅僅是分封土地,而是更大的雄心——秦朝的天下。

胡亥感到萬分驚恐,自幼接受皇家高等教育的他從未想過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廢除兄長是不義,不奉父詔是不孝、才疏學淺是不能,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必然會遭受到眾人的唾罵的!

胡亥還只是個孩子。趙高沒花多少工夫就把胡亥給說服了。要讓胡亥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的建議,這實在是太過簡單了,畢竟自己是看着胡亥長大的。難就難在要說服當前國家政務的實際操控者——丞相李斯。

【李斯】

嬴政突然駕崩,李斯只意識到這是國家的一次十字路口,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也是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此時的他依然忙碌的在處理國家政務,以及應對嬴政去世后的各種瑣事,比如怎麼樣才能不讓他人覺得異樣。他要給別人一種皇帝依然在世的假象,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未來。

當趙高來到他的馬車,試圖拉攏他的時候,李斯根本還沒有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不過此時的他,已經沒有時間考慮,他必須馬上作出抉擇,到底是選擇胡亥,還是選擇扶蘇,哪個平台對自己最有利。

扶蘇會相信我嗎,他會接納我、重用我嗎?他會認同我的政治理念嗎?他會賞識我的能力嗎?胡亥和趙高會對自己痛下毒手嗎?我應該向胡亥投誠嗎?李斯的思緒很亂,他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但很快,李斯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命運已經逼得他轉向胡亥。因為無論是從保住自身權位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維護政治理念的角度來看,他都不可能選擇扶蘇。扶蘇主張的政治理念與自己截然不同,秦朝的新政幾乎都是出自李斯之手,而扶蘇恰恰認為李斯誤導了自己的父親嬴政。還是趙高說得對,他必須選擇胡亥。

李斯在作出這個選擇的時候,根本沒有把趙高放在眼裏,因為他覺得趙高只不過是宮廷中一個毫不起眼的服侍人員,不可能有什麼太大作為。但最後事實證明他錯了,李斯恰恰是敗在了趙高身上,秦朝恰恰是敗在了趙高身上。

【扶蘇】

嬴政的詔令最後並沒有送到扶蘇的手上。

扶蘇接到的,是趙高偽造的另一份詔令。這份假詔令指責扶蘇無尺寸之功,日夜怨望,為人子不孝,賜劍以自裁。

自從他的各項提議都被父親駁回之後,扶蘇的心情感到十分低落。這種低落的情緒在被貶至北陲之後顯得更加濃郁,他覺得自己的理念與父親的格格不入,又不能改變父親的做法,實在愧對自己、愧對國家、愧對人民。

在軍隊的這段時間裏,他的心情一直很壓抑,常常無法入眠。當他收到父親最後的詔令時,他覺得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來了,終於要倒下了。心中最可怕的噩夢終於成為現實了。

崇尚儒家文化的扶蘇自幼飽讀詩書,對《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著作熟讀於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扶蘇揮動自己的寶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去追隨自己的父親。

這年秋天,胡亥即皇帝位,是為二世。趙高因擁立有功,被任命為郎中令,成為當今皇帝胡亥最親信的高級官員。

丞相李斯保留住了自己的權位,他以為一切都會像嬴政時代那樣,帝國的軌道還會沿着原本的方向前行。但他不知道,一個別樣的黑暗時代已經來臨,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漢歲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秦漢歲月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章 權 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