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7章 有備而來
唐陽羽的命太大,大的讓人吃驚,命太硬,命太硬的人往往會對身邊人不利,越是親近的人越是不利,所以在舊時候命硬的人往往會被趕出家門自生自滅。
唐陽羽的命很硬,從一出生就很硬,所以現在連唐惜雪也說他是屬貓的九條命。
貓,尤其是黑貓從來都沒有那麼簡單,在很多民間故事或影視作品中,都存在一種說法,認為貓是通靈的,尤其是黑貓。所以,在很多影片中,經常出現黑貓的身影,它們被認為是不祥之物,能給人帶來危險和災難。在我國古代,最初的時候,黑貓又被稱為玄貓,能辟邪,形象蠻正面的。
古書記載:“玄貓,辟邪之物。易置於南,子孫皆易。”意思是說,黑貓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如果將其養在朝南方開的門口,能夠為主人及其子孫後代帶來吉祥。
古時的富貴人家,都有養黑貓或擺放黑貓飾品的習慣。比如說,在門口掛一個墜有黑貓的風鈴。有些富人,用黃金打造成貓作為裝飾,還一定要用漆塗成黑色。
自古以來,貓就給人以神秘的感覺,而且它們來無影,去無蹤。如果毛色是全黑的,看上去有些陰森森的感覺。“以貌取貓”的人類,就將黑貓與厄運聯繫在了一起。
在華夏,親人去世后,有守靈的傳統。在守靈的時候,有一個“不能讓貓接近亡者”的禁忌。
傳說,黑貓是遊走在陽間和冥界的使者,它們有可以招魂的本領。當黑貓跳過死人的時候,那個死人的三魂七魄,就會被散亂地招回部分,導致“屍變”。
排除迷信的說法,如果按科學的說法來解釋,有一種是說,因為貓是雜食性動物,吃腐食的,所以在人死後,貓很可能會將人的屍體吃掉。還有一種更為合理的解釋是,因為貓身上的毛容易產生靜電,人在剛死的時候,身體的機能還沒有全部停止,比如說人的神經元就還沒有死去。
這個時候,如果有貓靠近的話,可能會出現靜電刺激到人的神經元的現象,導致屍體發生移動或坐起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詐屍。
隋朝曾因為一個巫術引發大恐慌,唐朝建立后,甚至命令禁止這個巫術,這個巫術被叫做“貓鬼之術”。
貓鬼之術,又被稱為貓蠱,是巫蠱中動物蠱的一種,是詛咒人死亡的妖術。《隋書》記載,599年初,國母獨孤皇后突然全身刺痛,病倒在床,隋文帝趕忙喊來御醫。御醫是個厲害人物,一看病情就說:“這不是自然之病,而是貓鬼之疾。”
隋文帝一聽這話,立即想到了獨孤皇后同父異母的弟弟獨孤陀。為何會想到他呢?原來,據傳獨孤陀的外婆家世代養貓鬼,獨孤陀的一個舅舅就是因為養貓鬼不慎反被貓鬼所害。
隋文帝本就是個疑心很重的人,當場就命左僕射高穎、納言蘇威、大理丞楊遠共同審理此案。這3人還算是有些本事,查出了一些名堂。他們抓住了這個案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獨孤陀家的婢女徐阿尼。據說,徐阿尼才是獨孤陀家養貓鬼的具體實施者,被抓起來后,禁不住拷問就全招了。
徐阿尼說:“之前我是獨孤陀外婆家的婢女,在那時候就開始養貓鬼了。後來,到了獨孤陀家,繼續養貓鬼,經常奉孤獨陀之命放貓鬼出來害人,被害人家的財物就會轉移到獨孤陀家裏來。有一天,獨孤陀告訴我說,放貓鬼到皇后的住處,使皇后的財物也轉移到他家去。”三人大為驚訝,世間居然還真有此等邪乎之事?於是叫徐阿尼呼喚貓鬼出來,一辨真假。子夜時分,徐阿尼將一碗粥放在宮門外。一番念咒后,她拿着湯勺輕敲碗邊,口中念念有詞:“貓女出來,毋住宮中。”沒多時,徐阿尼目光獃滯,兩眼發直,臉色發青,整個人像被什麼東西拉扯着往外移。看的人禁不住驚呼:“貓鬼附體了。”
就這樣,此案真相大白。
獨孤陀雖說因為是皇舅的身份被免了死罪,但還是被貶為庶民,沒多久就抑鬱而終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獨孤陀事件。
當然除了如此還有更多離奇傳說和手藝傳承,杭州的泥塑文化源遠流長,手藝精湛。其中,有一種特別有名的泥塑作品叫半山泥貓。
半山泥貓因出產自半山鎮而得名。在半山鎮的皋亭山南麓,有個叫倪家門的自然村,村民世代以蠶桑為業。
在半山,有一座半山娘娘廟。傳說娘娘殿內塑像座前,時常出現黑、白、黃等七彩神貓。半山倪家門的人及其後代,就以產售泥貓為業。
每逢清明前後,各地的桑農、蠶農成群結隊,到半山娘娘廟燒蠶香。返鄉回家的時候,他們會買上幾隻泥貓。
據說,如果將泥貓放在蠶匾或蠶架上,家裏的老鼠就無影無蹤,蠶桑便會豐收。因此,半山泥貓成為蠶農的鎮鼠之寶,視為蠶花的守護神。
泥貓也成為吉祥之物,用於饋贈親友,期望消災祛邪,祈求家業豐足。
這一習俗始於南宋,興於清朝盛世,到光緒年間漸漸衰落。清范祖述《杭俗遺風》記載:“半山出產泥貓,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無不購泥貓而歸,亦一時之勝會也。”
古時候,半山出產的泥貓都由半山娘娘廟僱用的工匠手工製作而成,工藝十分講究。這些泥貓大多數為雙面造型,形狀姿態千變萬化,色彩豐富,栩栩如生。
現在的泥貓更與時俱進,遊客可根據喜好繪製一尊帶回家。2007年,半山泥貓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與此同時在南鄉,因貓捉鼠保護莊稼而對其產生崇拜,視貓為神,至今還保存着“舞火貓”敬神的古老習俗。
很久很久以前,壯族的祖先剛到居住地落腳的時候,四周都是荒山野嶺,猛獸特別多。
他們的祖先雖然很勤勞,每天辛苦地勞作,開山種田,但糧食總被老鼠偷吃。
為趕走老鼠,當地民眾崇拜起貓,並奉之為貓神,於是有了用稻米草紮成“火貓”、祈求五穀豐收的“舞火貓”傳統。
現存的“舞火貓”主要分為兩種形態:一是舞長貓,二是舞貓人。
舞長貓與漢族、瑤族的“舞火龍”如出一轍。通常將長貓按“之”字形排列。
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少陸續彙集起來,燒起火塘,燃起神香,並將神香插入“貓身”上,開始“敬貓”儀式。
參加舞貓的村民舉起“貓頭”和“貓身”,伴隨着鑼鼓有節奏的聲響,開始舞動起來。通常由幾個小孩扮成逃竄的“老鼠”在前方引舞,他們用雙手舉着點燃的香把,靈活地左右跑動。
“貓頭”比較重,所以,一般由力氣大的年輕人舉着。像“舞龍”一樣,“貓頭”后的“貓身”被很多根竹竿撐起,大家排着隊,將這些竹竿舉起來。
全貓的長度按參加人數的多少來決定,但人數一定要成雙數。貓身上插點燃的神香,10支香為一炷,每隔18-20厘米一炷。
夜幕里,前有持香逗“貓頭”的“老鼠”逃竄,後有“火貓”左右撲騰,上演着精彩的“貓捉老鼠”,場面頗為壯觀。
舞貓人有點像日本的cosplay,就是人裝扮成“貓”的樣子來跳舞。
“貓人”頭戴“貓頭帽”,雙臂、雙腿都紮上了稻草繩。
在古時候,“貓人”的穿着十分講究,男人頭上要系一條毛巾,穿藍靛布對襟上衣,中式長褲,紅腰帶黑布鞋。女人則要戴藍靛布帽,穿藍靛布大襟長袍,中式長褲,紅腰帶,黑色繡花布鞋,戴銀制項圈手鐲。
現在,隨着時代發展,舞火貓的穿着也與時俱進,改為專門設計的“火貓服”了。
到了夜裏,”貓人”到村外聚集起來,將神香點燃,插到帽上和身上的草繩中。
表演者排成一字長形,邊走邊舞。先在村外舞動一輪,再到圩上表演。到了較寬敞的地方,還有“絞麻花”的隊形表演。
“火貓”起舞時,旁邊還有用稻草結成的牛、馬、豬、羊、雞、鴨等禽畜,腳下安有木輪車,跟着“貓人”隊伍後面舞動,預兆六畜興旺。
表演完后,要把“貓”拿到河面上燒掉,這一儀式被稱為“放龍歸海”。
唐陽羽對此研究頗為深刻,唐惜雪則想不到她只是一句感概就能把這傢伙的思維帶進那麼深刻的回憶之中,其實客觀上也好,畢竟唐陽羽此刻生不如死,當他的大腦注意力再一次自然轉移,他再一次可以把身體和大腦的痛苦短暫剝離,對他的身體和精神恢復有着雙重好處。
表面上看唐惜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實際上還是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的人,唐陽羽從來、一直都是那個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