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番外篇:只要我還活着,我就不會放棄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初破月初圓。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戶眠。”元宵節,是過年的壓軸大戲。元宵節,總是攜一縷春風,帶着祝福和歡樂,帶着喜慶和希望,如約而至。
元宵節之美,美在愛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未嫁少女不允許自由外出,唯有元宵節可以結伴出門游賞,趁觀看花燈之際,結識自己心儀的對象,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有很多詩詞,就是借元宵節來描寫未婚男女邂逅之情的。北宋歐陽修詞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寥寥數語,將纏綿痴怨的愛情躍然紙上。
元宵節之美,美在賞燈。元宵賞燈始於東漢,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你看,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門外月華如晝,男女老少街上觀燈,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可見當時觀燈規模之大,甚為壯觀。
元宵節之美,美在燈謎。元宵節猜燈謎的習俗最遲起源於唐代,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在花燈上寫謎語,把觀燈和猜謎結合起來,使謎事活動從少數文人之間的狹窄天地擴展到民眾中去,真可謂是一大創舉,既普及了謎語,也為明代給“燈謎”的命名,提供了事實依據。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之美,美在元宵。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南宋姜白石對此有過生動的描繪:“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讀來別有一番生活情趣。清代的大詩人丘逢甲在元宵節思念親人時,情不自禁地吟道:“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節之美,美在一首首意境深邃雋永、韻味悠遠綿長的詩詞佳作;元宵節之美,美在清澈明亮的那一輪滿月;元宵節之美,美在它為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過完元宵節,就意味着春節落下帷幕,一切都將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