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胡地西風卷蒼狼 第十章 黃粱夢裏付興亡(十)
提起西域,很多人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漫天的黃沙,清脆的駝鈴,金髮碧眼的異域商人,腰肢纖細白嫩的媚人胡姬。
彷彿在印象中,西域就是與漢人截然不同的異域風情。
但事實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漢人就已經開始對西域進行開發,並且漢人在歷史上一直在西域地區佔據着重要的主導作用。
《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域”的概念為:“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關、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從地理上講,漢時所說西域為如今玉門關、陽關(敦煌市境內)以西、天上南北、帕米爾高原以東以西以北。
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朝廷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其範圍就包括今天所說的新疆自治區大部分區域。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中原連年戰亂,西域被新興崛起的少數民族羌人所佔據,當時大部分的漢人都生活在樓蘭、高昌等區域,主要以田耕為生。
唐朝興盛,漢軍收復了西域大部分地區。
唐朝在滅掉回紇、突厥之後,將觸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朝政府。彼時唐朝政府先後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轄範圍擴展至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蔥嶺以西等大片領域,又先後設立了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大軍鎮,最鼎盛時期,唐朝政府曾在這裏駐軍十萬人,用以維護西域地區的統治及護航絲綢之路。
只是隨着強盛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崩裂,西域地區的漢人勢力也開始逐漸衰退,更多的少數民族勢力重新崛起,並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半獨立的割據勢力。
和此時戰亂不休的中原一樣,五代十國時期,整個西域的勢力格局也很混亂,繼承了回紇人血統的回鶻、突厥後裔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又稱黑汗)、殘留在西域的漢人勢力、四分五裂的吐蕃人、包括從阿拉伯地區遷移過來的黑衣大食、藉助中原戰亂從草原崛起的契丹人,都在這塊並不富裕的土地上展開了爭奪。
而柴宗訓記得在夢中看到過的歷史書上,恰好有那麼一段記載,就在這一最混亂的時期,西域卻還偏偏殘留着一支一心想要回歸中原的漢人勢力,他們叫歸義軍。
歸義軍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由名將張議潮所創,他們推翻了當時統治沙洲60年之久的吐蕃貴族,宣佈回歸漢人血統。
這支看似弱小但卻十分頑強的漢人勢力,在西域一直堅持了185年,直到宋仁宗景佑六年(公元1036年),才被沙州回鶻所消滅。
在此期間,歸義軍雖然數度更換主帥,從張氏統治過渡到曹氏統治,但他們一直堅持自己的漢人血統,並屢次向中原上書請求歸附,可惜因為唐朝安史之亂的影響,西域和中原之間一直被異族勢力所割裂,這支漢人武裝始終都沒能完成東遷的夢想。
而柴宗訓的目標,正是這支打着“歸義”名號的漢人武裝。
他在夢中的歷史書上曾看到,這支武裝目前的統領應該是曹氏家族的二代領導人曹元忠。
張議潮建立歸義軍后,張氏對這支軍隊的統治持續了43年,直到張議潮的最後一個孫子張承奉因病去世,曹家接過了歸義軍統領的位置。
曹家第一代的歸義軍統領是曹議金,他在公元914年病逝,然後曹元忠的兩個哥哥曹元德、曹元深先後擔任過這隻軍隊的統帥。
但兩人都在與異族的戰鬥中犧牲,他們統治歸義軍的時間分別只有4年和5年。
等到兩位兄長去世之後,曹元忠作為曹家最後一個嫡子,就接過了歸義軍的統帥權。
只是歸義軍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
因為中原地區的戰亂,漢人現在無法顧及西域地區,所以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開始不斷興起,其中最大的兩支,就是由回紇後人建立的回鶻,以及突厥後裔建立的黑汗。
回鶻又分為西州回鶻和沙州回鶻,這兩支勢力,一個佔據北庭、伊吾、高昌等地,一個佔據肅州、甘州(也就是後來的甘肅),形成夾角之勢,正好將歸義軍包夾在中間的沙州、瓜州之間。
兩支回鶻勢力其實並不同心,但他們都想吞併歸義軍,位於兩個野心勃勃的鄰居之間,歸義軍也是心知肚明、提心弔膽。
因此這些年,歸義軍其實一直都在和東西兩邊的回鶻不停作戰,曹元忠的兩位兄長曹元德、曹元深,就是這樣在戰鬥中犧牲的。
由於東歸的道路被切斷,歸義軍在西域的生存狀況其實越發艱難,他們後來在得知宋朝建立,並統一了中原南方大部分地區之後,曾連續五次派人遞來降表,想內附大宋,但因為彼時宋朝將重心主要放在和北方契丹人之間的戰爭上,無力打擊佔據甘、肅二州的回鶻,因此歸義軍的內附也始終未能成功。
不過那是幾十年之後的事了,柴宗訓現在想的,就是遠赴西域,接收這支漢人勢力,同時在西域開始自己的復國之路。
那麼他為什麼會把復國的希望放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地方呢?
其實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幾條:
第一,中原雖然富庶,但絕大多數地區都已經被各大割據勢力所佔據,整個南方,目前有包括後周、南唐、吳越、清源、南漢、后蜀、南平、北漢等國家在內的大大小小數十個勢力,這些勢力,每一個都對中原虎視眈眈,他們絕不可能投降自己,更不可能放任自己在這片區域內自由的發展;
第二,西域地區雖然同樣也戰亂不堪,但這些地方的勢力,比起中原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來看,畢竟還是有差距。
曾經對西域地區威脅最大的兩支勢力,一支是來自南邊的吐蕃,一支是草原上興起的契丹人。
但是在周世宗柴榮時期,吐蕃卻先一步衰落下去。
公元847年,正是因為歸義軍首領張議潮率領的起義,導致吐蕃丟失瓜、沙等十一州,隨後吐蕃國王達瑪病逝,他的兩個兒子永丹和歐松陷入了爭奪皇位的戰亂中,大臣們各自站隊,於是吐蕃王室也跟着分成了兩派。
這兩位王子為了爭奪皇位,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內戰,在此期間,一些曾經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此後又爆發了一場大型的奴隸平民大起義,於是吐蕃分裂為阿柴吐蕃、攏右吐蕃、脫思庭吐蕃、敢吐蕃、波窩吐蕃等數支勢力,曾經和大唐王朝都能打的有來有回、盛極一時的吐蕃,此時也早已經喪失了對外的進攻能力。
而北邊的契丹人,則因為他們出了一位百年難得的昏君,同樣陷入內亂之中,對外暫時失去了擴張的能力。
這位昏君,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遼穆宗耶律璟,人稱睡王。
耶律璟小名述律,後來更名為明,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子,其母為靖安皇后蕭氏。
耶律璟並不是依靠嫡長子繼位的優勢獲得皇位的,因為契丹人和漢人全然不同,從來沒有嫡長子繼位的制度,他們選擇繼承人,從來只立賢不立長。
耶律璟從小就非常紈絝,愚笨不堪,因此很不得遼太宗耶律德光所喜。
但耶律德光去世后,耶律察割發動了火神淀之亂,將遼世宗耶律阮趕下台,耶律璟這才坐上了遼國的皇位。
不過耶律璟坐上皇位之後,並沒有勵精圖治,將遼國發展壯大,相反,他為人昏聵不堪,暴虐殘忍,甚至相信吃人膽能求得長生,於是大肆派人抓捕活人回來給他割膽製藥,在耶律璟在任的18年間,遼國內政混亂不堪,國力更是不斷衰敗,所以這段時期內,遼國也無力對西域做出威脅。
兩大最主要的外部勢力都無法在此時對西域進行征伐,那柴宗訓如果能拿下歸義軍,他所需要面對的,就只剩兩麵包夾的西州回鶻和沙州回鶻。
而這兩支回鶻勢力,至今仍然奉行着部落制,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和管理,而是以部落的形式組成聯盟,對外征戰,一如後來的蒙古,可他們偏偏又沒有成吉思汗這樣的英主,所以這兩個勢力,其實也並沒有那麼難對付;
第三,自然是因為歸義軍雖然也算是一支獨立的武裝,但他們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在兩隻回鶻勢力的夾擊下,他們目前最想要的唯有生存下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柴宗訓才有信心藉助同為漢人的優勢,收編他們,並通過他們暫時獲得一塊立身之地;
第四,想要復國,自然沒有那麼容易,必須要考慮眾多的問題。
比如人口、糧食、經濟、軍事,如何發展壯大,如何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和實力。
人口是最根本的問題,沒有人口,就沒有軍隊,沒有實力,還談什麼復國?
而中原地區雖然人口眾多,但已經沒有縫隙可供柴宗訓發展,所以他必須瞄準一些擁有人口、而又不會引起周邊國家圍攻的地區。
西域的人種雖然複雜,但人口卻着實不少,據唐朝史書記載,西域曾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擁有人口超過400萬,大大小小40多個國家,如今雖然因為戰亂有不少縮減,但至少也不會低於300萬。
要知道,即使在大宋統一整個南方,發展到最巔峰的時期,宋朝的人口也不過才8060萬,加上遼國的2000多萬,以及周圍吐蕃、西夏等地區人口,曾經的中國地區當時總人口都不會超過1.26億。
而在趙匡胤建立大宋到趙光義統一整個南方的初期,宋朝的實際人口只有2700多萬。
300萬人口,在當時已經是較大的割據勢力所能擁有的數字了。
而糧食,則是決定人口多寡的重要因素。
這一點就不用過多贅述了,歷史上中原地區每一次人口的爆發性增長,都離不開各種農作物產量的增加,或是新的農作物的引進。
除了人口與糧食之外,經濟就是影響復國計劃的第三大要素。
打仗打的是國力,是經濟,這個概念,相信現代人都應該比較能理解。
大宋為什麼在軍事如此孱弱的形勢下,依然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得有來有去,堅持了319年?
無非就是因為大宋經濟富庶,哪怕年年上供,甚至丟失了整個長江以北的土地,依然能以南宋的名義苟且半個世紀。
而選擇以西域作為根據地,就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裏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連接中原與西亞,曾經是歷史上著名的陸地貿易通道,它形成於秦漢時期,在唐時達到鼎盛,位於中原的漢人,曾經通過這條通道將絲綢、瓷器、茶葉等眾多貨物運往西亞,賺取成千上萬的黃金和白銀,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這裏稱為“鋪滿黃金和絲綢的通道”,絲綢之路這個名號也正是從他口中提出。
不過隨着安史之亂和唐朝的衰落,曾經的絲綢之路,如今也已被無數異族所侵佔,加上中原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等貨物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為求自保不敢遠行,這條商路漸漸沉寂下來。
可如果能在西域站穩腳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讓東西方的貨物能夠通過這條陸上通道繼續交流貿易,那光是坐在中間收關稅,都能讓重建的後周獲得巨額的財富!
所以選擇西域,也能在經濟上得到長足的發展。
最後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軍事了。
想復國,光靠嘴皮子說是沒用的,最後肯定要拿出實力來讓趙宋臣服。
而西域相對於其他地區,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裏盛產馬匹!
西域的汗血寶馬那就不說了,其實在唐宋時期,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出產馬匹的地區,那就是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銀山以南、長城以北的地區,由銀川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組成,這裏如今已經大面積的沙漠化,但是在古代,這裏卻是整個西北地區最肥沃的農耕地和草場。
唐朝的軍馬多從河套平原而來,宋初的戰馬也多自這一地區培育,不過在党項人興起,建立西夏以後,河套平原就落入了党項人的手中,宋朝也由此失去了唯一的一塊養馬地。
正是因為河套平原的陷落,本來在宋初還具備北伐能力的宋朝,隨後在與遼國的交戰中全面落入了守勢,甚至號稱百萬禁軍,也無法與兵力不足自己五分之一的遼人分庭抗禮。
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對於軍隊的戰鬥力加成,實在太大了。
騎兵在面對步兵的時候,擁有天然的優勢,他們不僅衝擊力強大,而且機動力超強,來去自如,面對大勝時,他們可以縱馬追擊,徹底將敵軍擊潰,面對戰敗時,他們又能迅速脫離戰局,保住自己的兵力,讓局勢不至於崩潰。
所以宋軍在於遼人作戰時,要麼大敗,要麼小勝,很少能將遼軍全殲,卻在自己潰敗時很難逃脫遼人的追殺。
如果佔據西域,打敗沙州回鶻,就能奪取甘、肅二州,再順勢擊敗佔據涼州、靈州、銀川的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定難軍,就能擁有完整的河套平原,如此一來,日後後周軍隊在面對宋軍時,也有了兵種上的天然優勢。
綜上所述,這就是柴宗訓在長考了半夜之後,為什麼最終決定前往西域的原因。
當然,這時候他還不能把這些細節完全告訴范質、王溥二人。
因為宮中此時佈滿眼線,守衛在垂拱殿外的禁軍,柴宗訓都不敢相信他們是不是自己人,如果把這些話傳到趙匡胤耳中,只怕趙大是絕不會放他離開汴梁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