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蝦夷地的前世今生

第六百三十四章:蝦夷地的前世今生

我們都知道這個時代的移民開發是一件冒險的事,而歐洲人向美洲的移民更是血腥和殘酷的;所以,朱由檢知道初期移民的人口消耗是難免的,除非大明也施行歐洲人的那一套。

如果不想派軍隊過去怎麼辦?朱由檢想到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找一群膽大的去消耗,比如倭國人。

根據日本人的資料顯示,十七世紀初,日本人口數量在1600萬以上,不到兩千萬。當然,根據日本人的尿性,他們肯定是把琉球等地算進去了的。不過,朱由檢認為琉球人口影響不大,就算是最多的估計,1800萬人。

哪怕是執行了分裂的計劃,千萬的勞動力,不加以利用,讓這些人待在小島上吃魚慢慢老死,實在是一種浪費。不如帶去北美,開發北美西部划算。

如果美國西部鐵路的每一塊枕木下都有一個化工的屍體,那麼朱由檢要的北美開發的大戰略下,應該有倭人的屍骨。最少也要兩三百萬吧。不然,這些人成了堆,就開始捉摸怎麼向東上岸了。

朱由檢對田川次郎的敕封已經過去有有段時間了,朱由檢自己也已經回到了南京。

但是,東亞局勢居然一下子安靜了下來,至少從表面上看,處於平靜的態勢。朝鮮準備開始撤軍了,據說損失有點大,但是從整個戰爭全局看,還是沒有吃虧的,畢竟朝鮮軍隊前期在明軍軍官的幫助下是佔了大便宜的。

而倭國,則五味雜陳,他們好不容易全國動員的力量,一拳砸在了棉花上。本來還想報復一下朝鮮的,沒成想大明換了一種方式順手接過了接力棒。

“皇上,倭國使臣上摺子,質問我國敕封田川意欲何為?”朱舜水有點納悶,皇上這到底是想幹嘛?明明不是已經說好了不干涉朝鮮和倭國的戰事的嗎?怎麼能出爾反爾?

“朕有做錯或說錯嗎?”朱由檢一臉呆萌,活脫脫裝出一副天真表情。

“蝦夷地......”朱舜水剛要開口。

“那是北海道,不叫什麼蝦夷地。”朱由檢立刻糾正。

雖然北海道這個名詞是後世日本人引用的官方稱呼,但是朱由檢沒覺得自己拿過來用有什麼不妥。北海道現在在日本人口中確實就叫做蝦夷地。而日本人開始初級開發蝦夷地,是在十六世紀末,距十七世紀中期並不算遙遠。或者說,這塊地方被幕府據有才開始,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

“大明承認過倭國對北海道的擁有嗎?”朱由檢立刻臉色一變,眼神凌厲。要不是他這趟去東北知道了北海道的前世今生,還真就沒想出肢解日本的辦法來。

“你去通知倭國使臣,北海道自古屬於中華,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族人是我國北地移民。我大明皇帝有權把此地封給任何人。”

土地歸屬問題,歷來是倭國最喜歡扯皮的,既然扯起來,朱由檢就要好好地跟倭國人掰持一下了。

更何況倭國現在的幕府將軍是德川家綱,據說智力不行,是個傻子。十歲登基,在位二十九年。朱由檢怎麼算,也覺得這是一個著名的軟柿子了。近三十年時間,要是還搞不定日本,那就是天意。

當然,要解決日本問題,不能只是大明這邊瞎想,必須要要根據日本國內的一些實情來謀划佈置。敕封田川次郎,割裂北海道只是第一步。

這第一步棋,是因為北海道現在對於倭國的重要性沒那麼高,且朱由檢是想利用倭國現在外部環境的惡化,來明搶。

在朱由檢明確提及蝦夷地的歸屬權問題之後,倭國使者似乎已經看到朱由檢的底牌了。那就是大明不太仗義,想利用朝鮮和倭國之間的戰爭,來佔便宜的。

這個便宜,幕府還只能合血吞下去。為什麼?因為蝦夷地最初就是幕府自己派兵佔領的,這和日本本土以及皇室關係並不大。實際上幕府也知道僅僅靠一點女人就想讓大明罷手是不可能的,現在朱由檢直接撕破臉來割蝦夷地,顯然是露了底牌的。

而且,大明皇帝敕封的是一個日本人,至少田川次郎在接受敕封的時候,用的是日本人名,官方文件也是日本名。幕府覺得這件事,他們是可以忍讓的。相比較之下,東亞幾個族群里,日本人的忍耐是出了名的。

僅僅半個月之後,日本使者就直接把願意承認北海道是大明屬國的外交公文遞到了朱舜水哪裏。顯然,幕府為了外部的安定,是急於要和大明講和的。

“這麼容易就答應下來了?不和常理啊。”李岩盯着手裏的文件,他都不敢相信這件事居然這麼容易。朱由檢走了一趟東北,大明的領土一下子擴大了好幾個省,這比派幾十萬大軍都有效。

“沒什麼懷疑的,因為現在的北地和北海道,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在很多人眼裏,這些地方貧瘠,可有可無。他們覺得連糧食都種不出來的地方,要來何用?”朱由檢微微嘆氣。

所謂的滿清,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都是放棄大量的北地嘛,還整天誇耀功績,有什麼好炫耀的。

“可是這些地方也確實種不出什麼莊稼啊。”顧炎武不解。

“你們問問陳子龍吧!他對農事最有發言權。”朱由檢沒必要跟所有人解釋,還不如讓一個專業的人來回答。

陳子龍除了當官之外,最大的成就就是調研了整個大明的農事概況。可以說,滿大明沒有第二個人比他更了解農業現狀的了。

“前朝遼國時代,山海關之外,皆甚少產量。遼河平原一帶為遼皇狩獵之地。自我朝成祖遷都北上之後,關外才開始大規模屯墾。初期糧產僅夠溫飽,也未有產出。然女真崛起之後,瀋陽周圍的平原得到了極大的開墾,糧食產量逐年增加。”

陳子龍的話還沒說完,一群人立刻已經聞出味來了。陳子龍的話說明說明?說明這糧作物的適應能力,在逐年向北延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崇禎本科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崇禎本科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四章:蝦夷地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