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長驅
幾度長嘆之後,汪洋琨扭過頭去,揉了揉眉心后,又抬頭說道:
“我汪洋琨從軍還沒有幾個年頭,一參軍到現在都待在冀州這個地方,歸根結底,諸位都是我的前輩。別的我不敢多說,但我們冀州每一個男兒都是錚錚鐵骨,都是大楚最精銳的士卒!”
那剎那怒髮衝冠的男子伸出右手,指了指北邊說道:
“從這裏往北看,一路向北走,滿山遍野的都是北狄蠻子,號稱二十萬的大軍。當初幽州說沒就沒了,現如今他們放話說攻下冀州指日可待。”
“他們覺得咱們冀州五萬士卒全是孬種,是羞於見人的小娘們兒。我們的邊防線就跟紙糊得一樣,他們北狄蠻子輕而易舉地就能攻破,長驅直入,入主中原。”
那男子猛地一轉身,快步走出帷幕,撂下一句話:
“但是,我汪洋琨,第一個不答應!”
言罷人去,大營之中的將領們從恍惚中幡然醒悟,很快他們就拋開了雜念,開始對接下來的抵禦之戰研究對策。
營外,汪洋琨又長嘆了口氣,在這北地極寒的地方,他呼出來的熱氣蒸騰,上升到眼前時,似乎模糊了他的眼。他汪洋琨很有可能成為冀州的罪人,他要與北狄二十萬大軍血戰到底,即使是殺到冀州只剩最後一個人,也不能讓北狄一兵一卒跨過冀州,直達中原。
這算是他的自私吧
這也算是對他父親的承諾
…
北狄大軍已經快到了岷地了,這幾日明顯斥候交戰過多,北狄的那個軍師也不指望到現在還能瞞着冀州那些個人,索性大軍開拔,長驅直入,不再遮遮掩掩,緩慢行軍。
其實他只是一種謹慎,他明知道大楚朝廷沒多少可能會支援冀州的,但是他還是選擇了最穩妥的方案,以隱藏大軍蹤跡的方式混淆視聽,讓中原之地沒那麼快支援過來。
但是,借用山道行軍,衝擊冀州邊防線時就會遇到更大的困難,這就相當於給予了對方更好的地勢去防守。於岷地這個地方決戰,不僅會遇到連綿幾個山脈的阻擋,而且天險之後還有一城池,需拿下此城才能繼續深入。
目前北狄的士卒已經經過長時間地跋涉,他們需要一個休整的時間,北狄軍師並不在意消耗這麼點時間,現已經可以算作是兵臨城下,無論如何冀州人都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是與這二十萬大軍硬碰硬,然後歷經血戰而全軍覆沒,要麼就儘早撤軍,放棄冀州大半的領地,重築邊防線,靜候中原援軍。
而現在最重要的是,分出足夠多的騎兵,能夠護住已經出征萬里大軍的補給線,一旦這條生命線被打斷,那麼人越多,這仗打得越艱難。
這次出征的不僅僅是北狄軍師一人,幾乎所有北狄江湖高手都被北狄朝堂請動,加入到軍隊之中,建功立業,並許諾了一長串好處。目前糧草運輸線上,一萬分佈緊湊的輕騎兵正在護送糧草,其中還有好幾位北狄二重境界的高手,他們大多數都是上次行刺大楚唐學士那批人,畢竟已和大楚朝堂結仇,何不如加入軍隊,去爭取功名成就。
就在北狄大軍休整的時候,岷地的峰巒上,已經開始修築起了一個個看起來略顯簡陋的山寨,這些密密麻麻分佈在峰巒上的山寨共三十六座,每一座裏面二十四人,加起來一共是八百六十四人。這些人都可以算作是軍隊中的精銳,他們也將是北狄與大楚交戰的第一批接觸者,這八百多人,是阻攔北狄大軍的第一批屏障,他們憑藉天險,想用自己的性命,換掉更多的北狄蠻子。
毫不留情地說,他們八百多人就是來赴死的,他們是敢於去死的,同時也希望用自己的死狠狠地咬下北狄的一塊肉。
他們修築山寨時也不隱藏,就安置在顯眼並且要害之地,他們不怕受到大軍的無情衝擊,他們怕的是自己的死不能創造絲毫價值。
這樣的計謀出來時,汪洋琨是第一個反對的,最後他還是掙扎地同意了。他明白這樣的換命方式才是最值得的,太多的兵力堆積在峰巒上不僅起不到阻攔效果,反而限制了己方的機動能力,而且那些步兵與騎兵幾乎作廢,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
以少數人的犧牲換更多人的生,汪洋琨自己也不知道這樣做值不值得。
但既然已經做了決定,他也絕不後悔,戰場之上哪由得他再三猶豫,只有負起戰死兄弟的重擔,繼續前行。
同時,這樣的計謀還需要一個人在三十六寨的主寨上坐鎮,親自指揮這個可以說是赴死的第一仗。大營吵得不可開交,一個又一個將領向汪洋琨請命,要求能夠坐鎮三十六寨。最後那個一直蹲在大營一角的男子站起身來,緩緩地說了句:
“讓我去吧。”
嘈雜地大營之中一下子安靜下來,那些個臉紅脖子粗的將領有些吃驚地盯着那個一直存在感不強的男子。
“不行,你不能去。”汪洋琨看向這邊,徑直說道。
“汪將軍,你阻攔不了我。”王耀華淡淡地笑了笑,繼續說道,“上回我背你回來,你怎麼說的?是不是還欠我個人情?”
汪洋琨臉色有些煞白,眼神冷厲地盯着那個自己一直熟知的警衛員。
他不知道自己那個一向貪生怕死的護衛,為何總是在最是九死一生的時刻挺身而出,往往是在自己最是掙扎的時候出手相助。
“你要去送死,我怎會攔着你,那你去吧。”汪洋琨說罷,結束了大營中的爭吵,又看向沙盤愣愣地出神。
等到大營又開始了緊張地戰備狀態,王耀華也將要前往主寨之時,他緩緩走到了汪洋琨面前,又露出了他平時常有的笑說道:
“謝謝。”
當汪洋琨抬頭之時,王耀華已經溜之大吉,跑出了大營。
“一定要活着,別死了。”
某將軍在大營中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