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科舉和客人
天下太平,時間便過得飛快,不知不覺間,已經是章武十一年,十一年前登基稱帝,重新建立起漢家王朝統治的天子劉備,也迎來了他的五十歲大壽。
為避免勞民傷財,劉備在年初便頒下聖旨,婉拒各州郡以各種方式搞祥瑞、獻賀禮,但各地民眾還是不管不顧,以自己的方式展開慶祝,希望這位給他們帶來安定生活和美好希望的好人長命百歲。
在這個普天同慶的好年份,朝廷也搞了一次大動作:在本年度加開一次科舉考試。
早在章武元年,劉備首次創立了國子監,為國家選拔人才,建立預備官員制度,但天下之大,人才至多,單單依靠國子監和太學是不可能滿足需求的,除了那些對自己充滿信心,家中也支持得起京城生活的年輕人外,還有許多傑出人才散落在天下各地。
有鑒於此,在章武三年,朝廷第一次科舉考試隆重登場了,而這科舉考試,從問世的那一天開始就激起了極大的反響——
判斷人才的標準,不再是鑽研儒家經典,而是各種雜學了!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是在州城舉辦,其中優秀者獲得入京參加會試的資格,會試和殿試之後,三名最優秀的考生分別被授予狀元、榜眼和探花的稱號。除了前三名之外,其他會試合格者被稱為進士,獲得預備官員資格。
作為第一批舉行科舉試點的幾個州,幽州、冀州等地坐擁幽州書院這樣的龐然大物,參考生員質量優異,幾乎壟斷了進士和三甲,成為第一批吃到果子的幸運兒,通過適當的偏袒,河北,劉備的基本盤,變得越發牢不可摧。
在第一屆科舉舉辦的如火如荼之時,一首據說是出自當今天子之手的五言小詩也傳遍了大江南北。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單單是這兩句詩,就讓無數年輕人為之振奮不已,在強烈的刺激之下,長江沿岸那些新附之地也建起了各種書院,地方官員紛紛出面,向朝廷請求教員方面的支持;商人們千里迢迢,運送來各類書籍,只為了趕上這場盛宴,不要落後於別人太遠。
在此期間,也有許多老儒生、名士們表示激烈反對,強烈斥責朝廷數典忘祖,將奇技淫巧搬上大雅之堂,甚至以此來選拔人才的醜惡行徑,在他們口中,這種科舉完全背離了聖人之道,背離了煌煌君子之風,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以往的漫長歲月里,極少數人壟斷了文字的傳播,壟斷了知識,也壟斷了上升渠道,他們結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藉助自己在輿論上的強勢地位散佈言論,壓制不同聲音,使得大部分人心中充滿了敬畏,以為他們天生高人一等,然而,在這個年頭,他們的謊言無法再延續下去了。
劉備這些年來把重金投入到教育和宣傳口,搞起輿論戰那是輕而易舉,甚至連那些學術界大佬、朝廷的御用文人們都不用出手,光靠年輕一代出馬,就把各自為戰的頑固勢力給噴得意識模糊,生活不能自理了。
再加上第一次科舉結束后,新鮮出爐的狀元、榜眼和進士們現身說法,痛斥舊時代,歌頌新時代的文章是一篇接着一篇,藉助朝廷無比強大的刊發和運輸能力,有如雪片一般飛遍了天下。
輿論戰,劉備完勝。
為了確保科舉考生的質量,凸顯正規性和重要性,減少考生往來的經濟負擔,科舉被定為三年一屆,經過章武六年、章武九年的兩次科舉,其餘後進州郡也迎頭趕上,無數年輕學子寒窗苦讀,正等着章武十二年到來,這一次趕在天子五十大壽,特意加開的科考,無疑又給他們多了一次機會。
民間甚至將這次稱為恩科,
潁川,許縣。
這是一片歷史悠久而且輝煌的土地,早在數千年前,大禹的兒子啟在陽翟接見盟友,建立了華夏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自此而後,潁川便一直是天下的中心地區。
擁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熏陶,潁川之地高門林立,名士輩出,先秦年間,便有申不害、韓非子等名人。
在這幾名法家大師的影響下,潁川人好權謀,喜爭訟,多朋黨,高仕宦的風氣數百年來煙火不絕,從潁川走出的士人也以足智多謀聞名,相對的,對儒家經典就不是那麼感冒,在後漢年間並頗受主流思想批評。
朝廷開科取士,多以雜學為先,對其他傳統的文風興盛地區來說並不友好,但對於潁川人來說卻是如魚得水,再加上潁川距離洛陽不遠,本地士子甚至多有前去洛陽居住求學搏功名的,在科考之中隱隱有後來居上之勢。
今年特開恩科,對潁川郡來說更是大好的消息,連日以來,許縣城中各處都是敲鑼打鼓,歡聲笑語不絕,但在城北陳家的大宅院之中,氣氛卻一如平日,彷彿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
今日,一輛馬車的造訪,終於打破了這座宅院的沉寂。
得知來訪的是荀彧荀文若,數年來一直在這座宅院中隱居修書的陳群連忙親自出迎。
“文若兄,你這是?”見到荀彧臉上濃濃的疲憊之色,陳群當即開口問道。
“最近幾日胃口不好,睡得也不好,不妨事。”荀彧與陳**情莫逆,說話也隨便得很。
二人進了屋內,落座之後,陳群便再度開口詢問起來,“文若兄怎麼會來許縣?”
“告病還鄉了,途徑許縣,所以來看看。”荀彧說著話,神色自若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兄長莫要說笑。”陳群一聽就知道這是假話,荀彧老家在潁陰,剛好位於洛陽和許縣之間,荀彧若是稱病返鄉,怎麼也不可能路過許縣。
“是真的。”荀彧苦笑起來,“我與天子多有不和,說什麼都沒人聽,還不如回家享清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