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大漢永昌(終章)
沒人知道這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只是所有人都本能的察覺到了某種不可名狀的事物帶來的巨大威壓。
想到危險傳來的位置就在曹操的府邸中心,想到李易還在那裏,很多人下意識的就要衝進去護衛李易,可是,即便悍勇如典韋許褚,此刻竟然連一步都邁不開,整個人就彷彿被定在了地上一般,絲毫動彈不得。
也有人想大聲呼喊,想召集兵馬,然而,周遭數千士兵比他們還要不堪,那種無形的威壓已經讓許多士兵情不自禁的跪伏在地,能保持站立的,少之又少。
就在有些人承受不住,幾乎快要窒息的時候,忽然,那種盤踞在眾人身上的威壓驟然散去,只是還不等眾人鬆口氣,就聽前方猛的傳來一聲悶雷般的炸響,然後一道金光自曹操的府邸中衝天而起,直入蒼穹。
因為是黑夜,這乍現的金光讓眾人的雙目刺痛,忍不住閉上眼睛,等他們回過神,再度仰頭看去,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張大了嘴巴。
只見雲層之中,一條百丈金龍正穿梭遊走,時隱時現,忽而遠遁東北,忽而流連西南,仿若閑庭信步,瀟洒恣意,但一舉一動之間又似有山嶽之勢,叫人不敢有分毫不敬。
在眾人的仰望中,也不知過了多久,那金龍似是玩鬧盡興,也似乎是終於想起了他腳下的這些小人,龍首微傾,龍眼散發的淡淡金光也與眾人的視線交匯,然後龍口微微張開,露出一道縫隙,那原本充滿堂皇之氣的龍首上似乎也多了一抹笑意,但不待眾人看真切,金龍倏的飛馳而下,落入了那處府邸,而周遭的一切一切也都恢復安靜,就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般。
可是,不管是李易的文武也好,還是那些士兵也罷,依舊無一人敢有分毫動作,雖然金龍已經消失,可殘存的威壓卻依舊牢牢的佔據着他們的心神。
良久,典韋最先有了反應,艱難的邁動雙腿,他想要進去看看,李易還在裏面,他真的是不放心,但典韋剛剛邁出一步,蒯越就死死的拉住了他。
這位平素素來淡定的軍師,此刻卻是激動的臉色通紅,眼睛死死的看着院落的大門,一邊牙齒打顫,一邊卻又堅定無比的說道:“不,不能進去,主公在裏面,所有人都不能進去!”
典韋依舊不放心,正要開口,卻聽黑暗中一道腳步聲由遠及近,緩緩傳來,所有人都順着聲音看去,很快,李易便出現在了門口。
李易還是李易,容貌未變,衣衫未變,相較平時,身上只是多了些酒氣,可是,當眾人看着李易的時候,心中卻是情不自禁的生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
雖然李易的威望一直都很高,可從來都不像此時這般,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要頂禮膜拜。
忽然,蒯越撲倒在地,高舉着雙手,幾乎是以吶喊的方式,顫抖着,激動無比的,大聲喊道:“吾皇,萬歲!”
這一聲“吾皇”就像是打開了某一個開關,下一刻,在場幾千人齊齊拜倒在地,大聲喊道:“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
聽着耳邊不斷的呼喊,李易沒有做任何的推辭,坦然接受。
剛剛,在最後的時刻,曹操說他今生有兩件憾事。
其一,沒能與劉備煮酒論英雄。
其二,沒能與一位真英雄攜手共事,無法看到今後的大漢河山,到底是怎樣的錦繡模樣。
曹操口中的真英雄是誰,自然不言而喻。
然後,曹操又請求李易一件事情,不是照顧他的兒女或者舊部,而是勸李易當斷則斷,大事之前切莫不可猶豫。
李易回頭往身後看了一眼,嘴唇無聲的動了動,隨後轉過頭來,伸手輕輕一壓,眾人立刻禁聲。
深吸口氣,李易下令道:“張遼何在!”
張良趕忙上前,大聲道:“末將在!”
“三日後,你領兵五萬,北上幽州,助公孫瓚平亂,然後派人護送公孫瓚入朝聽用!”
“喏!”
“魏延,領兵三萬入并州,與李傕韓遂合兵一處,剿滅高幹殘部,然後讓李傕韓遂二人來我帳前聽用!”
“喏!”
“虞翻,我手書一封,你入川拜會劉璋,明年二月之前,我要在長安為劉璋封侯!”
“喏!”
“徐晃,準備十萬精兵,隨時準備隨我赴長安護衛天子……”
……
金龍翱翔九天,此景並非只有鄴城一地可見,北至幽州,南自交州,但凡華夏子民生息之地,皆有人目睹金龍姿態。
有人以為金龍自北方而起,與李易北伐呼應,乃是吉兆,寓意大勝,當為李易慶賀。
有人認為金龍當屬長安天子,寓意大漢中興。
還有人認為,袁紹在北,金龍是為袁紹而生……
對於金龍一事眾說紛紜,直到李易一日破鄴城,誅敵十萬,袁紹敗亡的消息傳開之後,世人終於確定,金龍吉兆,是站在李易那邊的。
之後接連不斷的捷報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十一月底月。
張遼過易水,易水北岸“亂民”直接歸附,張遼不發一箭,收服易水北岸大半土地。
公孫瓚不願入朝,與張遼交戰,三戰三敗,最終被俘,但李易念公孫瓚多年戍邊保民有功,免其罪責,封漁陽侯,永居長安。
同一時間,魏延領兵入并州,并州高幹得知袁紹身死,自知抵抗無望,在魏延達到當日主動請降,并州平定。
然後,李傕韓遂奔赴鄴城,面見李易,李易以二人為左右先鋒,親率十萬大軍,奔赴長安,向天子報捷。
李易行至河內,長安董承,王允,王子服,吳碩等人認為當今天子得位不正,密謀叛亂弒君,意圖扶持所謂弘農王遺腹子上位稱帝。
因為事發突然,長安守將郭汜不敵,無奈退出長安,直到徐晃援兵趕至,這才重回長安剿滅叛軍,然而為時已晚,城中竟有萬餘人死於董承王允叛亂,六百石以上官員十不存一。
李易得知后大怒,勒令郭汜閉門思過,罰俸半年。
十二月底,李易大軍進駐長安,拜謁天子,天子以李易多年為國奔波,征討平叛無數,勞苦功高,而天子枉居帝位,不僅無寸許之功,反而無力政務,使天下戰事不斷,民不聊生,自覺有愧列祖列宗,有愧黎民百姓,故而天子下旨禪位於李易,請李易登帝位。
李易辭不敢受,天子二讓,李易依舊不受。
一月中旬,交州士燮入長安進諫,天子見士燮年長,便以禪讓之事請教,士燮認為李易可為天下之主,於是天子三讓,但李易再辭,還是不受。
一月底,劉璋入長安,天子以劉璋為使,對李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度以天子之位相讓,李易萬般無奈,終於應允。
是日,滿朝文武山呼萬歲,有人請教李易新朝國號年號為何,李易卻道:“我李易身為漢臣,為漢家百姓辛勞乃是理所應當,些許微末之功卻被天子錯愛,以帝位相讓,已是萬分惶恐,若再動大漢國祚,唯有一死以謝天下!”
朝堂文武只能作罷。
二月二,漢帝正式禪讓,李易登基稱帝,定都長安,並昭告天下!
李易以伏壽為東宮皇后,西宮皇后空缺,其餘女眷,李易為表多年濡沫之情,無論出身高低,皆為貴人。
漢帝久居宮中,雖然無力平復亂世,但天下之亂,卻非漢帝之過,李易憐其善念,授安樂公之位,永居長安。
張遼、徐晃、郭嘉、典韋、賈詡、黃忠、蒯越、蒯良、荀攸、蔡瑁、魏延等等三十餘人,追隨李易多年,或守土一方,或來往征戰,勞苦功高,皆封萬戶侯!
其餘李易舊部,亦有大小封賞。
李傕郭汜二人,以功勞計皆為萬戶侯,但二人堅決不受,李易無奈,各削其九百戶,僅在萬戶侯之下。
大封群臣之後,有人重提國號之事,認為李易功績不遜於饒舜,當立新朝,如此方能真正開創萬世基業。
李易依舊不允,並親天下:
王朝之事雖大,卻不及民族萬一!
不改大漢國號,是讓天下百姓不忘根基!
不設帝王年號,紀年以大漢元年為始,是讓天下百姓牢記漢家骨血,不忘延續華夏傳承之重任!
如此,縱使江山更迭,漢魂永遠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