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開始
隨着時間的流逝,壽誕逐漸接近了尾聲,無論是家族中的氣氛還是人心都逐漸冷靜了,隨着內心的冷靜,最大的問題逐漸浮現在他們眼前,家族中稍微有一點勢力的人都知道外界放出消息,說要在這幾天將他們徹底解決。
本來他們是不相信這個消息的,畢竟江湖規矩也說了,一個人的問題就全部讓那一個人承擔,不要讓他的家人或者身後的家族承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有名望的家族在自己的族人死去后只是給他一個足夠隆重的葬禮,卻沒有報仇,而不是像一些家族一樣去報復。
可是昨天壽誕的各種現象都表示這一次很多人很有可能無視這條規矩,只是因為相較於違背規矩而產後的後果,事後的利益顯然更加讓他們心動。
如果是那些還算是講一點規矩的家族勢力來還算是好的,如果像是昨天壽誕中途來的那群不講規矩的人來,那麼整個慕容家怕不是將會有滅頂之災,每每有人想到這裏面色總是很難看,同時他們也將視線放到了慕容無極的身上,或者說是慕容無極身後的那群人,雖然在他們眼裏他們只是出了一次手,但是就是那一次出手讓他們認識到老爺子教的人絕對算不上是等閑之輩。
所以他們的態度相較於之氣還是緩和了很多,沒有那麼傲慢,也沒有那麼仇視或者是嫉妒,但是眼神中還是帶着那麼一些不平,畢竟他們認為只要有哪位的教導,他們的水平應該不會太差才是。
但是他們並不了解,或者說是根本不清楚慕容無極的挑徒弟方法。慕容無極的挑徒弟很簡單,就是看你出手,之後他就會斷定你的資質和性格,隨後他就會根據你的表現來決定要不要教導你。
說實在的,慕容無極的挑徒弟的方法有些不近人情,他不會看你是不是有毅力,他只是看你有沒有那個資質,如果有他就會將你強制性招為徒弟。至於教導可以說是沒有教導,因為他見過你的招數,所以他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缺點,但是絕對不會告訴你如何更改,或者是告訴你接下來的路怎麼走,他只是指出錯誤,隨後在“不經意間”教你一套劍法,領悟的了,領悟不了還是看你自己,所以說這個傢伙教人只是給你糾正錯誤,瞬間讓你見識一下其他體系的劍法大成之後是什麼樣子,至於你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他從不明說。
可是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讓眾人受益匪淺,舉個例子,呂良本來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家族子弟,平時也不好學,哪有什麼資格讓捉影衛挑中,只是呂良在和慕容無極的單方面切磋中不斷學習慕容無極的劍法,所以他才有今日的成就。
至於剩下的那些傢伙自然也是如此,都從慕容無極的身上學到了一些東西,並且十分充分地吸收並且融合到自己的武學之中,所以對他們來說慕容無極的存在就是武學路上的一個告示牌,這個告示牌可有可沒有,如果沒有,那麼最好的情況就是他們走對了路,稍微差一點就是走錯路,但是還來得及改正,最糟糕的就是無法改正。
所以他們也願意投桃報李,恩情來源於慕容無極也止於慕容無極,除了慕容無極沒有一個慕容家人能讓他們主動出手,所以他們對於這群傢伙的殷勤表現也就視而不見。
慕容無極哪裏會不知道自己的族人的想法所以也就沒有多說什麼,自己的這群弟子自己太清楚了,自己對於他們而言是指路明燈,只是依靠他們的本事沒有自己這盞燈也能摸黑前行,只是自己加速了這一個過程而已。
自己也不是不想要教導自己家族中的那群年輕人,只是他們的資質實在是入不了他的眼,他也懶得花心思去教導那群傢伙,有一點資質的人又好高騖遠所以說他哪裏會出手教導這群傢伙,好不容易見識到一個還算是可以的小子慕容雲,可是那個小子確是油鹽不進,雖然認同自己,但是想要走出自己的路所以自己的一點幫助都不願意接受,若不是以為這個原因他怎麼會選擇外面的人作為自己的徒弟呢?
當然這不是瞧不起自己那些徒弟的意思,只是自己的一身功夫終究還是想要傳到自己族人的手中,所以這幾年自己不斷將自己的體悟寫在自己的傳記中,只待自己百年之後就可以將這些東西託付給他們了,只是按照現在的情況自己可能撐不到那個時候了,自己也要最後出最後一次手了。
當然他這樣的態度確實讓家族裏的某些人感覺到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掌管慕容家的人對於他十分不滿。
當然他們這種態度只讓慕容無極更加不滿他們,雖然知道這裏面有自己的問題,但是自己不想教就是不想教,誰想要強迫自己那就是自己的敵人,自然他對於家族裏的那些老頑固更加不耐,如今的他以及是家族裏輩分最高的人,但是他依舊受到一些人的不滿。
“真是太煩人了,不過這種感覺估計也持續不了多久了,畢竟我的最後一戰也要來領了,希望足夠刺激啊!”。
慕容無極的臉上出現了一個極其興奮的笑容,雖然臉上滿是褶皺,但是當那個笑容出現的時候慕容無極的面孔開始變得年輕,一瞬間又變回了之前的樣子。
此時穆棱走到齊雲身邊,沒有任何動作,但是二人已經明白了對方的心思,齊雲說道:“我那樣做只是因為那個傢伙確實值得敬重,懂得自己的身份定位,即使這樣也願意挑戰世族,所以我敬佩他,但是我絕不會認同他,怎樣的英雄好漢都應該明白向我們這樣的存在不應該消失。”。
“懶得反駁你,不過你說的很對那個人絕對認得清自己的地位,但是卻沒有放棄抗爭,這樣的人絕對值得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