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匆匆三年
(求收藏,求推薦)
砰!砰!砰!
邯鄲李牧府邸的小院內,姜珝與王開手持木劍,正在激烈的交戰。
拜李牧為師已經三年了,姜珝的武藝已經小有成就,內功也頗為不俗。即使身體還小,尚未成長至巔峰,但與李牧的親兵統領王開交手,也已經可以不落下風。
除了劍法外,姜珝還練習過馬朔。
在秦時明月的世界中,劍是江湖的主流。但在戰場上,馬朔才是武將使用的兵器。
這三年中,李牧除了每年兩次去邊境整頓軍務外,剩下的時間都呆在邯鄲。如今趙國無戰事,像李牧這樣的大將自然不能在外長時間統兵。
有李牧親自教導武藝,姜珝的武藝提升的很快。
王來如今已年近三十,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但最近幾月和姜珝練手,卻也是輸多贏少。
就在三個月前,趙國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
老趙王已於一年前過世,新任趙王名為趙偃。趙偃繼位后,欲以軍功鞏固地位,於是派廉頗攻打魏國。
如今的魏國早已不是龐涓時代了,廉頗領兵而下,一路破城拔寨,建功無數。
但正如李牧當年所料,郭開對廉頗記恨已久,見廉頗立功,深恐廉頗回來後會繼續對他發難,於是和趙王說廉頗擁兵自重,已有反意,若是廉頗謀反作亂,朝內無人可擋。
對於這話,趙王其實也未必相信,但廉頗功高蓋主也是事實。
於是趙王命令樂乘代替廉頗的大將軍之職位。
想當年,長平之戰便因趙王臨陣換將,以至於被秦國坑殺趙國40萬降卒。如今廉頗領兵攻魏,一路建功立業無數,卻依然被趙王罷免了大將軍之位。
你說廉頗這心裏能不委屈?
一怒之下,廉頗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雖兵敗逃走,但也坐實了廉頗‘謀反’的罪證,於是廉頗領兵投奔魏國去了。
如今趙國內部,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遠走他鄉,李牧瞬間成為了趙國的支柱。
不過李牧卻並沒有因此而開心,如今的趙國,可以說是最為虛弱的時間,若是秦國來攻,趙國恐又將陷入戰亂。
想當年,趙國作為戰國第二軍事強過,四方之敵誰不懼怕?
戰國七雄,也只有秦國壓制趙國一頭。
當年的長平之戰,也並非是秦國攻趙,而是趙國與秦國爭奪韓國的領土。
但如今,趙國的國力恐怕連齊國都不如。
的確,趙國失了廉頗,要說誰最高興,除了魏國之外,那一定是秦國了。
於是,傳說中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來了。
對於趙國朝堂上的事,姜珝偶爾也能聽李府內的人談起,偶爾也和李牧談談。但是對於這些事情,姜珝從不諫言。
過慧易夭。
當今趙王是什麼人?
說是嫉賢妒能或許太過,但也絕對沒什麼容人之量,更何況他身邊還有郭開小人。
姜珝現在能做的,就是小心隱藏自己,跟在李牧身邊建功立業,逐漸掌控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有了軍隊和名聲才能自保。
若是有朝一日趙王真的逼迫姜珝,大不了學習廉頗,領兵投入他國。
和王開的交手還在繼續,姜珝故意賣了個破綻誘王開來攻,看準機會一劍擊在王開的手腕上。
王開吃痛,手中木劍掉落。
姜珝手腕翻轉,橫劍指向王開的咽喉。
“真是越來越厲害了,現在我已經不是你的對手了。”王開臉色失落,他已經年近三十了,如今被一個十歲的小娃娃擊敗,面子上自然有些難看。
“這是天賦使然,王大哥不必如此感嘆,否則再過幾年,你豈不是要被打擊的無地自容了?”姜珝玩笑道。
“臭小子!”王開罵道。
想當年初遇姜珝時,姜珝還是個身材單薄瘦弱的小娃娃,如今卻已頗有英姿,武藝也已超越王開。
“小子,你知道嗎?將軍可能要帶兵攻燕了。”王開走到姜珝身邊,低聲神秘兮兮的說道。
“哦?”姜珝眼神一挑,道:“可是和秦國達成了協議?”
“不錯!”王開喜道:“趙王雖然割讓給秦國五座城池,但秦國也承諾不與燕國聯合,只要將軍打下燕國疆土,我趙國的國力定會更加強大。”
看着王開一臉喜色,姜珝實在不知道他高興個哪門子勁。
秦國不出一兵一卒,就得到了河間地區的五座城池。而趙國卻要出兵攻打燕國,浪費國力和士兵的生命。
不過這也是小國的無奈。
趙國現在能夠攻打的國家,也只有魏、齊、燕三國。
齊國與秦國是盟友,趙國不敢攻打。
去年趙國已經派廉頗攻打過魏國,雖然得了幾座城池,但也失去了廉頗這位名將。如今趙國能夠攻打的國家,也就只有燕國了。
而秦國呢,白白得了趙國五座城池,還能坐看趙、燕相爭。
不管這場戰爭誰勝誰負,最後秦國都能從中得益,偏偏趙國內部還有不少人沾沾自喜。
就連姜珝此刻也止不住心裏的興奮。
趙國怎樣無所謂,燕國現在哪有像樣的將領,李牧攻燕之戰必勝,建功立業就在此時。
“王大哥,你說師傅這次會不會允許我隨軍出征啊?”姜珝詢問道。
“反正我已經將事情告訴你了,至於你能不能跟着,那就要看你能不能說服將軍了。”王開笑道。
“嘿!多謝了,王大哥,改天請你喝酒。”姜珝對王開眨眨眼,隨即連忙跑向李牧的書房。
天賜良機。
建功立業,執掌軍權就在此時。
如今李牧已成趙國支柱,掌控十幾萬大軍的兵權。在趙國內有李牧護着,只要姜珝不謀反,就算趙王也不敢輕易降罪姜珝。
當然,礙於和李牧的師徒情分,在趙國沒滅之前,姜珝也不會擁兵自立。
但能執掌兵權,無疑是距離姜珝的野望又近了一步。
此次李牧攻燕,毫無疑問是姜珝的一個機會。
(這裏說一下,歷史上的李牧,或許沒有太高的政治覺悟。但秦時明月中的李牧,聽他和蒙恬的對話,很明顯對當時趙國內部的情況並非一無所知,只是有些事情做臣子的不能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