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歸程

第50章 歸程

公元前685年夏,齊桓公回到齊國即位,秋季7月,安葬大哥齊襄公。按照‘周禮’,諸侯五個月安葬,由於齊國內亂,拖延到了九個月,齊襄公享受了超越天子的待遇。

齊國沒有按照魯庄公的意願擁立公子糾,而是選擇了公子小白。

這讓年輕氣盛的魯庄公怒火中燒,他沒有認真考慮形勢,只想復仇雪恥,堅決要把公子糾送入齊國。

公元前685年秋8月,帶着一腔怒火,魯庄公率領大軍,與齊軍在乾(干)時展開大戰。乾時,齊地,位於今山東桓台縣東南時水分支,天旱則枯竭,故而稱之乾時。

但戰爭的勝利不是靠怒火,而要靠智慧和實力。

這是齊國的地盤,雖然內部剛剛安定,但是大家同仇敵愾,誓死保衛家園。魯國原本想做件好事,給齊國找個國君,現在反而變成了侵略者,喪失了道義,處境非常被動。

結局可想而知,魯庄公更是慘不忍睹,連自己的戰車也喪失了。他身邊的御手護衛秦子和梁子,眼看形勢不妙,果斷讓魯庄公更換輕車;他們則揮舞着魯庄公的旗號,駛入小道上掩護,吸引齊軍。

齊軍果然上當,直奔魯庄公的旗幟而去,秦子和梁子奮力拚殺,最後都成為俘虜。魯庄公則坐着輕車,如驚弓之鳥逃回魯國。

這一戰,也算上演了早期的丟卒保帥的成功戰例。

秦子和梁子是否被殺,史書並沒有記載,像他們這類武將,一般送些禮物,都能放歸。《東周列國志》則認為,秦子保護魯庄公逃歸,梁子成為俘虜后,被齊桓公斬殺,不可信。

打敗魯國,齊桓公高興,首先就要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這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老師不是白當的,前期的投入,終於見到了成效,不少人非常羨慕。

如果換作別人,必定心花怒放,並且慷慨陳詞,發表一篇效忠就職的長篇大論,搏得一片掌聲。

眼看一切水到渠成,然而,鮑叔牙卻婉拒了。這職位都不幹,到底想幹什麼?齊桓公堅決讓他治國,鮑叔牙堅決推辭。因為,他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最合適的人選,那就是自己的朋友——管仲。

這事如果發生在現代社會,一定會掛在頭條新聞,被冠以炒作之嫌。即使在春秋時期,也讓人大吃一驚,因為‘射鉤’之事,公子小白對管仲耿耿於懷,絕不原諒。

鮑叔牙堅決推薦管仲,他說:“我無德無才,如果您照顧我,讓我不受凍挨餓,這就是最好的賞賜。治理國家,不是我所擅長的,如果一定要找個治理國家的人才,那必定是管夷吾。”

如果鮑叔牙無德無才,天下什麼人算有德有才?那些貪官污吏嗎?那些地痞無賴嗎?那些為了權位出賣朋友的傢伙嗎?那些褻瀆正義,以別人的鮮血,染紅自己官帽的傢伙嗎?

正人君子,往往都很謙虛,謙虛的過分。

他敞亮地推薦了朋友管仲,而且認為,只有管仲,能讓齊國更加強大,能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並且列舉了自己不如他的五個方面:

寬厚愛民,不如管仲;

治理國家,不忘根本,不如管仲;

為人忠信,使百姓順服,不如管仲;

制定禮儀,使天下效法,不如管仲;

立於軍門,擊鼓指揮,不如管仲。(《國語》)

管仲?沒搞錯吧?那傢伙一箭差點兒射死我,幸虧上天保佑,豈能讓他當宰相?齊桓公念念不忘射鉤之恨,說道:“管夷吾射中我的帶鉤,差點要了我的命,是我的仇人,應該處死。”

這個仇是挺深,難以釋懷,鮑叔牙則說:“那是各為其主,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將來會為您射取天下。您如果只想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您如果想成就霸主之業,沒有管夷吾絕對不行,他是位難得的人才。”

在鮑叔牙的苦諫下,公子小白終於被說服,但如何得到管仲?這是一個難題。

鮑叔牙建議,藉著這個機會,立刻派使者,向魯國提出要求,送回管仲。

齊桓公認為,魯庄公的謀臣施伯有智慧,他知道齊國要重用管仲,必定不會交人。那該怎麼辦?

鮑叔牙說:“派大軍壓境,只要對魯庄公說:‘公子糾是我們國君的親人,不忍親手殺死,請你們代為誅戮;管仲、召忽是我們國君的仇人,請把他們活着交給我們,國君要在群臣面前處死他們。’這樣,魯國就會放還管仲。”

齊桓公把鮑叔牙視為心腹,言聽計從,於是派他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之上;同時,派人出使魯國,要求他們交出管仲。

世間事,瞬息萬變,從知交到仇敵,從保護到謀害,從王子到平民,從高高在上到無底深淵……誰也不敢保證,看到的星空一成不變。

乾時一戰,魯國損兵折將,魯庄公怕了。

公子糾成了最大的犧牲品,瞬間就從准國君變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魯庄公詢問他的謀臣施伯,該怎麼辦?施伯是魯國的智士,與管仲沒少交往,對他的才能十分了解,說道:“齊國並不是想殺死管仲,而是要重用他。他是天下奇才,所在之國,必霸天下,如果他回到齊國,將成為魯國的禍患。”

魯庄公問:“那該怎麼辦?”

施伯說:“不如殺了管仲,把屍體送還給他們。”

主意很好,比損人不利己強多了,魯庄公點頭贊同。這一席話,很不講究,差點兒害死管仲,改寫春秋的歷史。施伯是智者,並非缺乏‘仁人之心’,作為魯國人,必然要為魯國的安危考慮。

齊國的使者,早已得到鮑叔牙的指點,生怕管仲被殺,急忙面見魯庄公,說:“管仲是我們國君的仇人,國君要親手殺死他,以解射鉤之恨;如果不能得到活着的管仲,那麼,魯君就是我們國君的仇人。請把他活着送回去。”

乾時之戰,魯庄公差點兒把命丟了,聽了使者的話,內心猶豫不決。

施伯看出魯庄公不想得罪齊國,昔日管仲在魯,自己與他頗有交情,確實是人中龍鳳。為了國家,自己可以當一回壞人,但不能總當壞人;管仲是一代聖賢,豈能毀在自己手中?

謀划處死管仲,那是為了國家;如果能保得他的性命,也算一件善舉。

於是,施伯立刻進諫:“請國君把管仲還給他們吧!我聽說齊君警惕而急躁,得到人才,難道就能重用嗎?即使管子得到重用,他是天下聖賢,天下人都向著他,難道能禍害魯國嗎?鮑叔牙與他為友,如果齊國因此而發難,得不償失,不如把管仲送還齊國。”(《管子》)

於是,魯國殺死了公子糾,把管仲和召忽捆綁,押回齊國。

公子糾,史書的記載很少,即沒有什麼善行,也沒有什麼惡意。但是他必須死,生長在帝王之家,成王敗寇,這是規則。

一個國家,保護不了一個人,這是恥辱,魯庄公的恥辱,魯國的恥辱。

囚車載着管仲和召忽,到達齊國境內,管仲問召忽,是否害怕?

召忽對管仲說:“何懼之有?現在形勢已經安定,你為左相,一定用我為右相,殺害君主而用我,這是對我的再次羞辱。你為生臣,將來輔佐齊國稱霸諸侯;我為死臣,願隨公子糾於地下。死者盡忠,生者成名,各盡其職,你努力吧!”(《管子》)

說完,他自刎而死。

召忽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死。沒有人要殺他,也沒有人阻止他自殺,他的信念很簡單:做兒子就要盡孝父母,做臣子就要盡忠國家,做人,就要像個人樣。

他兌現了自己的誓言,跟隨公子糾一直到地下。

管仲沒有選擇死亡,他的任務更加艱巨,回到齊國,還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將從此結束自己的霉運,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

一個殺兄即位,一個薦朋治國,政治的兩面性,在這裏展現的淋漓盡致。

管仲終於活着回到齊國,在朋友鮑叔牙的舉薦下,將把齊國推向最輝煌的巔峰。

一百多年後,孔夫子的徒弟子路和子貢,對管仲頗有微辭,特意詢問老師:“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忠死,管仲偷生,這能稱得上大仁大義嗎?”

這兩位,終究沒有孔子的目光與胸襟。

孔子說:“管仲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沒有他,我們都披頭散髮,成為野蠻人了。多麼仁義啊!多麼仁義啊!如果都像召忽那樣,為了一點兒虛名,效仿匹夫匹婦,動不動就找個溝壑自殺,恪守小節,誰能知道呢?”

一個‘仁’字,可以看出,孔子對管仲的評價相當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50章 歸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