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郜之之大鼎

第25章 郜之之大鼎

華督得到了美人,名聲也徹底臭了。搶人妻子、滅人家族、以下犯上、以臣弒君,每一條都是滅族的重罪,對這種違背綱常的事,諸侯不能坐視不管,最積極的,就是鄭莊公。

公元前710年4月,齊、魯、陳、鄭四國諸侯在稷地(宋國商丘附近)會見,主題就是商討平定宋國內亂。

華督心裏明白自己做了什麼,簡直不可饒恕。但是,他這類人,能幹事,也能平事,屬於公認的‘能人’,這點兒小事情,根本不算什麼,輕鬆解決。

首先,派人從鄭國迎回公子馮,立他為國君,就是宋庄公,以此來討好鄭國。鄭莊公為什麼積極伐宋?目的就是送回公子馮,給鄭國留下一個強力外援。

四國聯盟破了一角,剩下的,就很好辦了。

然而,公子馮的人品,簡直惡劣至極,‘恩將仇報’這個成語,最適合他。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鄭莊公這種梟雄,都沒有看出他陰暗的內心。

可以說,公子馮一個人,把鄭國攪得亂七八糟,一亂二十年,從此一蹶不振。

此人貪婪至極,後來幫助鄭厲公回國,不念鄭國的擁護之恩,卻索要大量賄賂,導致宋、鄭再度交惡。以至於齊、魯、衛、南燕、紀國都被牽扯進去,幾個國家大戰數場,損失無數錢糧和戰士們的性命。

其次,要擺平諸侯,必須有禮物,說白了就是賄賂。

據說,華督還給鄭國送了一個商彝(《東周列國志》,非正史),也只有宋國有這種寶貝。商彝快絕跡了,在北京天安門旁邊的國家博物院,能見到商彝,不用買票。

另外給齊國、魯國、陳國都有禮物。

所謂‘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本來是商討平定宋國內亂,懲罰亂臣賊子,結果變成了安定宋國,收取賄賂的會盟。幾位國君得了好處,彼此心照不宣,加上鄭莊公的暗中幫助,就不再找華督的麻煩,轉而全力支持新君繼位。

從平亂者,變成支持者,只是錢的問題。

幾位國君收了好處費,從此沒人出頭,孔父嘉與宋殤公,只能做了冤死鬼。

公子馮與華督,一個成了宋君,一個擁有美人,各得其所。然而,壞事做絕,早晚要有報應,雖然到的有些晚,卻遺臭萬年,貽害子孫。

再說宋庄公公子馮,為了擺平魯國,送了一個寶物——郜鼎,圍繞郜鼎,引出世人許多議論。

郜國,也是一個姬姓國,周文王的一個兒子所建。《春秋》記載,公元前640年,郜子還曾去魯國朝拜,估計已經成為魯國附庸,保留祭祀,名存實亡,但不知何時被滅。

郜大鼎,為郜國所鑄,雖說不如‘司母戊大方鼎’那麼有氣魄,估計體積也不小,否則也不會帶個‘大’字,不知何時進獻給宋國。

為什麼把郜大鼎賄賂給魯國?這當然有其中的學問。

前文說過,公元前713年6月,魯隱公會同鄭莊公、齊僖公伐宋,魯軍在菅地打敗宋軍。鄭莊公為了表示感謝,先後攻下宋國的郜地和防地,並且雙手把這兩個地方,贈給魯國。

所以,郜地已經在魯國的實際控制下。

現在,為了堵住魯桓公的嘴,為了得到魯國的支持,華督下了血本,把郜鼎轉送給魯國。隱含的意思:郜地已經屬於魯國,我們不要了,非常時期,請多多關照。

郜地是侵略得來,並不穩固,把郜鼎送給魯國,表明宋國不再介入,從此以後,郜地就名正言順地歸屬魯國。

這個世界,有行賄的,就有敢受賄的。賄賂,並非從底層百姓開始,因為老百姓窮,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送點芝麻綠豆,那是對領導發自心底的、真誠的感謝。

賄賂的根源,在高高的上層。受賄越多,回報越大,受賄一點點增多,貪心一點點變大,最後膨脹的忘乎所以,或者進監獄,或者把命搭進去;還要連累自己的家人,連累自己的後世子孫,箇中滋味,真是酸甜苦辣,悔之晚矣!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曾經作過一首詩:

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

不使人間造孽錢!

——唐伯虎

‘造孽錢’,這個詞用的恰如其分。詩如其人,典型的文人風格。

魯桓公從稷地會盟歸來,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宋國取郜鼎,生怕宋國人賴賬。

公元前710年4月,郜鼎入魯,初9日,擺入太廟。

這一年的秋季7月,鄭莊公與蔡桓候在鄧地相會,因為,他們開始擔心一個龐然大物的崛起——楚國。

自從大禹鑄九鼎之後,鼎,成了國之重器。周朝對鼎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比如天子,生前九鼎宴享,死後九鼎陪葬,諸侯則是七鼎,卿用五鼎,一般人是絕不許用鼎的。

一個大鼎,就被收買,給人一種窮不起的架勢,可見,魯桓公也是目光短淺之人。不過,畢竟安定宋國,平息戰爭,也算是有些益處。

但是,把郜鼎安放到太廟,讓列祖列宗欣賞,就有些過分了。

郜鼎是什麼?說它是文物、古董、寶貝都行。但怎麼得來的呢?那是賄賂,是貪贓枉法的證據,是非正常渠道的贓物,按照現在的法律,要判刑入獄戴手銬的。

太廟是什麼地方?那裏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牌位,能祭祀他們,是魯國的驕傲,而且歷代魯君都高高在上看着呢。

一般人,收點賄賂,還知道藏在床底下,或者挖幾個地窖,今天換個地方,明天換個地方,生怕別人知道。因為這本身是見不得光的,搞不好將身敗名裂,禍及子孫。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現在可好,作為一國之君的魯桓公,竟然把賄賂得到的郜鼎,堂而皇之地擺到太廟,彷彿自己製造的,真是丟人丟到祖宗那裏。

這還怎麼教育國民,怎麼引導後世?教導大家貪污嗎?引領官員受賄嗎?周公旦制定‘禮樂’,魯國向來以此為榮,後世子孫,以秉禮著稱,現在,卻干出這丟人的事,也算千古一絕。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賄賂的歷史,也同樣悠久,這點不承認不行。

但是,話又說回來,號稱‘文明’的那些西方國家,難道都很清白,很廉潔,很正義,很光明嗎?把搶劫掠奪的文物,擺放到他們的博物館裏,美其名曰:我們的國寶。那永遠也是贓物,把賄賂變成明搶罷了。

說實在的,西方見不得光的惡劣行徑,一樣罄竹難書。

魯桓公這件事,辦的確實不地道。既然收了禮物,心中有數就行了,為何明目張胆擺放在太廟?

他的做法,終於讓一個人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義正言辭提出了批評。

這個人,姬姓,名達,臧孫後人,也稱臧孫辰,因謚號為‘哀’,又稱臧哀伯,魯國宗室。春秋前期和中期,臧氏忠心耿耿人才輩出,可惜後期被臧會篡權,最終衰落。

他還教出個更著名的兒子——臧文仲,回頭再談。

臧哀伯對魯桓公說:“作為一國之君,要發揚道德,阻塞邪惡,為百官做表率,即使這樣,仍然擔心有所失誤,所以顯揚美德為子孫做榜樣。太廟用茅草蓋屋頂,祭天的車用草席鋪墊,肉汁不加調料,主食吃的是糙米,這是為了表示節儉。行為的準則應當節儉而有制度,增減也有一定的數量,這樣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懼,不敢違反紀律。現在廢除道德而樹立邪惡,把人家賄賂來的器物放在太廟裏,公然展示給百官看,如果百官也模仿這種行為,還能懲罰誰呢?

國家的衰敗,是由於官吏的邪惡,而官吏的失德,則是公開賄賂。郜鼎放在太廟裏,明目張胆地鼓勵貪污納賄,還有比這更過分的嗎?周武王打敗商朝,把九鼎運到洛邑,當時還有義士人認為他貪婪,更何況把違法的賄賂器物,放在太廟裏,將來怎麼辦?”

我們要感謝臧哀伯先生這段精彩的議論,入情入理,直點要害。‘官吏的失德,則是公開賄賂’,一句話,為後世執政者敲響了警鐘。

先不管他的功勞和職位,就憑這一段話,春秋的歷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但是,道理是說給講理的人聽的,對於無知的人,貪婪的人,沒心沒肺沒臉的人,磨破嘴皮子,只能是對牛彈琴。魯桓公就是一頭傻牛,根本聽不進去。後來他辦了一件更傻的事兒,不僅丟人,把命也丟進去。

賄賂,在法律面前是犯罪,在君王那裏,形同虛設。

說實在的,法律往往是給遵守法律的人定的。對於不尊法令的人,總有各種辦法躲開懲罰,我們只能口誅筆伐,把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章 郜之之大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