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宗南生變
側貳等眾奴軍就要發掘恆帝陵墓時,一路大軍從北方殺來,眾奴軍不察,大敗,潰不成軍。十將亡了八將,側貳與三萬奴軍逃向桂地。
這路大軍卻是黔公屬下伏波大夫所領,共三萬人,黔公也探得雲地空虛的消息,於是急命伏波取理京。
等伏波到達理京外圍時,已從逃難民眾那得知奴軍在理京的所做所為,乃大怒,明誓必將奴首剁為肉泥,所有奴軍皆殺。
急行軍至理京時,正好奴首奴將要掘恆帝墓,也不給他們反應時間,就分三路破賊。待擊潰奴軍后,伏波往恆陵一看,竟已掘五米,伏波又是慶幸又是震怒。
抓到五萬奴軍,伏波盡殺於恆陵前滇池泮。
太傅得知太師大敗,理京已被奴軍所奪,天子自焚。於是喪失鬥志,讓屬下向北朝大軍投降,然後自盡。
北朝司馬命人將消息報於玉京,又一路南下至理京,與伏波匯合。二人一商議,司馬待在理京,安撫雲地諸侯,並等柙帝南下。
司馬分得七萬大軍與伏波,伏波共十萬軍東討奴軍,至桂地。
側貳逃到桂地后,又招集藏於桂粵二地各山林中的土著,釋放二地奴隸,加上本有的十萬奴軍,共有三十萬土著奴軍。
命五萬人駐百色。攔截伏波大軍,分十路攻城拔寨,殺人掠物。裹脅平民工匠士族共十萬,又於各山堎要道中層層設卡,就要南下。
伏波半月破百色,到桂地時,見大半城池不滿百人,房屋全部被燒毀,糧食全部被奪被焚,剩下的人以樹皮野菜充饑,連來年的種子都沒有。
伏波只得聚民於一城,併發糧食,一面將桂,粵二地慘相報與理京,一面留三萬人接收二地城池,一面率七萬急追奴軍,但沿道上滿是石頭亂枝泥土塞滿道路,不能通行,只得憤恨的看着奴軍幾十萬人掠走桂,粵二地宗華人創造積累了幾百年的財富。
柙帝南下理京,祭拜修繕恆帝陵,被掘的那位南朝天子墓,押帝也將屍骨收集好,重新安葬,同時為南朝最後一代天子修了衣冠冢。
雲地各諸侯忐忑不安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柙帝宣佈南朝治下所有諸侯,爵位封地皆不變,於是南朝諸侯紛紛往見臣服。
柙帝命人統計這次內亂損失,即便早有準備和預料,但大致統計結果一出來,還是震動了柙帝與眾臣。
此時已是華歷七百三十九年,內亂持續了近十年。由於奴軍的血腥屠殺,還有太傅與太師間的內亂,平民四處逃難,或死於飢餓,更多的死於瘟疫疾病,或被擄走。
雲地人口從二百萬銳減到一百二十萬左右,桂,粵二地本有九十萬和七十萬,現在總計不到十萬,而交地還在奴手,無法統計,但料想只會更慘。也就是說南朝鼎盛時期的人口四百萬,十年間銳減四分之三,現在不到一百五十萬。
宗華歷史上何曾有過如此巨烈的人口起伏,柙帝驚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回過神控制不住的在大殿上掩面拭淚,泣不成聲。眾臣也是半響無語,黯然低頭嘆息。
側貳在交地有十八萬奴軍,十二萬土著,十萬宗華平民,工匠,共計四十萬人。還有劫掠來的無數青銅器,從工具,農具到兵器一應俱全。又有絲綢,糧食,金銀財寶無數。
側貳能識宗華文字,了解一些管理方法。於是將十八萬奴軍與十二萬土著的青壯選出八萬成交軍,另二十二萬與十萬宗華平民亂雜。
交軍八萬分八將統領。三十二萬分八治,一治四萬人設治長治理,八治中有一治為工治,負責打造工具,其餘七治全為農治。
治長下又設四治中,每治中管一萬人,治中下設十旗長,每旗長治一千人。
管理層中多有投降於側貳的宗華士族人。側貳在交地三年,讓七治農忙時整田,農閑時練兵,無分男女老幼,亦農亦兵。只有工治專門打造工具。
華歷七百四十三年,柙帝一直待在改回原稱的滇城理政,從天府移民至桂地,先在雲,桂,交三地要道城池裏移民,待四年種植,有所餘糧供應大軍后。命伏波率十萬大軍南征奴軍,收復交趾。
側貳能動用的有近二十萬大軍。其中八萬人是精兵,另十二萬有男有女,大半有兵器,作側面襲擾之用。
決戰當天,二軍列陣於平原之上,側貳將八萬精兵置於中軍,另十二兵各分六萬於左右。
伏波本分三路大軍,左右二路各三萬,中路四路。但在觀察到奴軍佈置后,心中一動,將左右二路各分二萬向中軍移動前進,於是左右二路各一萬,而中路八萬。
二支大軍漸漸靠攏,全是步兵。地面開始震動,肅殺之氣彷彿瀰漫空中,形成氣旋,吹得雙方旗幟呼呼作響。
伏波已將命令傳遞下去,左右二路為守,中路猛攻敵軍主力,大陣變成雁行陣。
奴軍人多,逐漸包住伏波軍,雙方主力互相猛烈廝殺,而二翼卻是伏波軍成方形守陣,而奴軍中男女老幼皆有,以為對方害怕,於是衝上去。
但伏波用盾牌擋得嚴嚴實實,又支出戈戟予槍,如同刺蝟一般,從陣中還不時落下箭來,奴軍二翼又無皮甲,被後面的一推,便被刺死,六萬雜奴軍,自以為人多,就想活吞一個刺蝟,豈不找死。
另一旁雙方主力也激戰正酣,一時誰也奈何不了誰。
漸漸的,雜奴軍到底是民兵,見已方人多,依然攻下對方守陣,士氣漸瀉,伏波左右二軍主將察覺到了,於是一聲令下,轉守為攻。
雜奴軍陣勢已散,被對方突然變陣殺了個措不及防,一會便被擊潰,男女老少四處逃亡。
而側貳主力見此大變,也是軍心動搖,伏波見時機已到,於是鼓舞部將,立馬破敵。
伏波軍士氣大振,左右二路友軍支援過。側貳軍軍心動搖,三面被襲,側貳臉色蒼白,滿頭大漢。
一個逃二個逃,接着就上千上萬的奴軍往後逃去,連奴將也逃。於是側貳軍全軍潰散,伏波趁勝追擊,側貳被人斬首於亂軍之中,屍首皆踏為泥。大戰結束。
伏波軍開始收復交趾,但奴軍中有一將名曼努赤,南逃途中收得軍一萬五千,工治一半約四千人,與四萬平民,共六萬逃往南下,伏波以為成不了氣侯,故只派一萬人追擊,追擊不倒便回返。
華歷七百四十四年,歷時五百四十四的南北分裂被統一,柙帝從天府南遷移民,填充桂,粵,交三地,並封建諸侯。天府之內再無諸侯,只有卿大夫士三級貴族。
三地要恢復到戰亂之前水平,至少要一到二百年時間。
柙帝向印國,甸國派去使者,使二國知道了宗華朝廷的統一,於是二王皆派使者。但是派去夏國的使者卻回來告知,夏王只尊南朝天子,柙帝由此不喜,不再往來。
此時天子統有天府,巴,黔,粵,桂,交,藏七地,民有八百萬至九百萬。諸侯八百二十路。
又說曼怒赤逃至交趾南面,宗南半島東南角的沿海平原上紮下根來,並將這塊地方取名為占。
這一群人中有土著,奴隸,宗華平民,工匠,士族,各種技術人口一應俱全。華歷七百八十四年建見城(峴港)。
到華歷八百年左右,曼怒赤已傳子,子傳孫,孫叫曼野。曼野組織人力入西部山脈抓獲奴隸,人口破十萬。
這時甸國已在皆羅,扶南封建諸侯,但這些諸侯彼此相隔較遠,人數較少,曼野看見了機會,多次西越山脈小徑,進入扶南劫掠人口,襲擊諸侯封地。
扶南如此大的地區里,只有五十萬人,而且是一百八十八位諸侯。如果沒有外敵干涉下,這本是最快最有效的以最少人力佔領最大地區的方法,但現在卻是致命弱點。
但曼野卻有十萬人,而且劫掠成性,全部男女老人皆可上陣,於是如同狼進雞籠,三年間掠走十萬人,幾次扶南諸侯組織的聯軍盡被曼野所敗。
待甸王得知,大為震怒,於是領八萬軍討伐,被曼野埋伏在山谷要道上五萬大軍偷襲大敗,甸王本人受重傷。
這時曼野派使者表示願意臣服,甸王不願再起兵戈,於是同意,回了武里。
結果第二年曼野又劫掠扶南近十五萬走,扶南殘缺近半,甸王又氣又怒,於是派十萬大軍往征。
十萬大軍的後勤補給是嚴重問題,扶南無力供應大軍糧食,只能由皆羅諸侯送來,可皆羅人口只有百萬人,各諸侯彼此又如此分散。
即使加上牛拉馬拖,一個民夫平均攜帶糧食二百至三百斤,等一路送到四五百公裡外的站場,就要一月路程,一人一馬每天共吃三斤,一個來回就有一百多斤在路上就被消耗了。
十萬大軍在五百公裡外作戰,中途不能就近補糧,皆羅一百萬人的基礎根本供應不了多久。
於是曼野一面派三萬人越過山脈,襲擊甸王糧道,一面固守見城而不出外迎戰。
甸王攻三月不破,大軍消耗不起,無可奈何,憤恨而返。如此一來,甸國派兵少,不能擊敗曼野,派兵多,曼野就故計重施,一面十幾萬人固守一城,一面繞到甸軍後面襲糧道,幾次下來,皆羅的實力被消耗得七七八八了。
一百五十多萬人口被散開在七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公里一個人不到。諸侯五百九十五個,封地上人最多的不超過五千。
這是第一個致命弱點!
曼野見甸王已無力主動出擊了,於是他便主動出擊,十萬大軍留五萬前往攻武里,其餘五萬全部散開,劫掠各諸侯的糧食來供應大,整個皆羅一片糜爛。
甸王乃出武里,以五萬軍攻曼野,曼野一戰後,佯敗后逃,甸王往追,離了武里百里處,曼野主力五分停住,與另五萬劫掠糧食的散兵共十萬人,分五路攻甸王,甸軍大敗,甸王自殺于軍中。
此戰隨甸王出戰的共計八路諸侯,是皆羅,扶二地的實力諸侯,八人有六被殺,一人逃走,一人投降。
華歷八百二十一年,武里被曼野所破,甸王直系親族有一個庶弟名弘,一個叔叔名唐逃了出去,其餘皆被殺。
弘逃至甸地,被建公等諸侯擁立稱王,隨即組織甸地共二十萬大軍南征,欲收復皆羅。
卻不想曼野搜刮武里后,也不焚城,就此撤退,建公等諸侯護送甸王弘到了武里后,收復皆羅,還要再征曼野,也是糧食補給難已供應,只能作罷退去,各留了五萬軍守武里。
華歷八百二十三年,曼野再次西攻皆羅,再次故計重施,五萬主力攻武里,五萬散兵襲擾劫掠皆羅各諸侯,上至諸侯下至平民不堪其擾,求甸王退敵。
甸王弘乃攻曼野,曼野不與之交戰就退,甸王弘吸取兄長教訓,不敢離武里十里。於是曼野散軍劫夠糧食,與主力匯合而退往扶南,將全部扶南諸侯從城堡騙出盡殺之,又將所有士以上貴族殺光,平民貶為奴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