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希玉興衰
華歷二十九年,恆帝十四年,華陽公修,在四十三歲的時候,被恆帝冊封為王,稱希王,於是成為第一代希王。
恆帝建制,希,甸,印三王所治之地可稱某國,因為三王被援與了祭祀四方的神聖玉器,所以如同宗華分支一般。
而雲,藏,天府三地依然為天子所治之地。
恆帝在位時,以突進千里的方式,一下子進入震旦,宗南的甸地等地域,移民幾十萬,征服當地部落無數。宗華的文明泛圍,與政治泛圍在地理上擴大近十倍。
領土面積大,半獨立君主多,民族多文化多,基於以上三點,後世人將“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的概念,來稱呼華歷二十九年(分封宗華第一個王,希王)至華歷二百年(滇公被強行登基,南朝建立)的一百七十年間的宗華國家形式――也就是宗華帝國。
宗華帝國之前的宗華只是蝸居在一小塊盆地內的民族同源,文化同源的地域性國家。
恆帝對希玉的納入,對震旦,宗南的征服,使宗華成為跨地域,以宗華人為統治者的多民族,多君主的大型帝國。
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七十多年,直到南朝建立,南朝阻斷了印,甸二國與中央天府的聯繫,於是帝國朝廷又退回到了恆帝之前(外加一個人少,不能產生影響的藏地)的地域性國家。
希國為何也與中央天府斷了聯繫呢?
因為希國也衰敗了。
華陽氏歷經二代五十多年遷徙到希玉,其統治階級創造了精妙絕倫的統治藝術――氏名制度。
稻羊氏負責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提供基本所需的食物供給,治建氏負責打造所有生活,禮儀性,軍事性等器物,武臣氏負責提供所有保護,並對外征服,最後是華陽氏嫡族三陽氏負責協調各氏。
各氏各司其職,配合默契,而且相互之間不歧視,如稻羊氏家主與武臣氏家主地位平等,皆為卿,下一級農氏與帥旗氏又互相平等,皆為大夫。
華陽氏的初盛期是剛進入希玉到冊帝的約三百年間,以玉邑為中心,統治了西至葉河(葉爾羌河),東至車臣河的大片,以昆崙山山脈為脊的新月形地帶。
人口約在五十萬左右。
冊帝到豐帝的這五十年的時期,華陽人已有衰敗的跡象,但在與天府的商道打通后,如同注入活力。
希玉一下再次重新振作,社會更加活躍,從豐帝至間帝的三百年更加強盛。
華陽氏北上到達天山泛圍,建烏孫城(伊寧),極盛時控制崑崙河(塔里木河)流域全部土地,物阜民豐,國庫充益,人口一百三十多萬,城有九十多座,面積接近八十萬平方公里。
與同時期遙遠的埃及第三王朝人口持平。
不僅與天府貿易,而且向西與各民族貿易,華陽氏用玉石,從天府處換來絲綢,茶葉,青銅和各種手工藝品。
自己消化一部分后,又出口至西面,與游牧民族換得馬匹,又南下與蘇人(蘇美爾人)產生時斷時續的聯繫。
而蘇人竟也有城池,文字,也有大規模,高效率的灌溉系統,房屋是土木結構。
華陽人感到難以置信,天府之外,竟也有如此高度發達的文明。
同時觀察到創造這種高度文明的蘇人竟和宗華人同是黑髮黑眼,於是讓華陽人陪感親切,並心生親昵。
而接觸到的游牧民族,由先是外型上的巨大差異,華陽人是宗華人中第一次見到,除黑髮黑眼之外,竟有金髮碧眼的人形生物。
再加上與這群人生活習慣不同,文化落後,於是華陽人心生藐視不喜,即便會與其交易,也多掩鼻遮面,從不直視。因膚白,逐藐稱為豕人。
華陽人用天府的物品,從蘇人那換來金銀,從豕人那換來馬匹。希玉本身又有糧食,玉石等礦物,成為三大區域的貿易交換點后,於是華陽氏遂年強盛富饒。
當時華陽氏上貴族下平民皆佩玉,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中,也用於祭祀典禮上。
大貴族的食具用白玉雕成碗,碟,鼎,皿等形狀,而且治建氏將天府傳來的手工藝技術進一步發展,能將金,銀鑲嵌成唯妙唯俏的花枝,動物,和雲紋樣式於食具等生活用品上。
貴族的重重華服,大致外形與宗華衣冠不變,上衣下裳,頭戴冠,蔽膝,腰間或胸前佩戴玉組佩,由多件玉璜及玉管、玉珠組合而成,不僅有裝飾的功能,同時還是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徵。
各種形式不一的單個玉佩,加上瑪瑙,象牙點綴,多達三百多件組成一組一玉組佩,用以大型重要的祭祀,或者陪葬穿戴。
用絲綢製成的衣物上,開始出現金線織成的新式紋樣。
華陽氏的都城,玉邑經過三次擴建,最後定形為長寬各一千八百米,只比華都少二百米。
人口鼎盛時居住七萬多人,走向卻坐南朝北,與華都向反,南面是華陽氏的政治中心,取名玉丘
玉邑背靠崑崙山脈北面腳下。顧名思義,玉丘建於一山坡上,用磚石壘成三階,各階皆有房屋宮殿。是這一個大型建築群的泛稱。
從下至上,第一階高城中平民居的地面五米,是三陽氏居住,辦公的地方。第二階是華陽公平時居住,處理政務及直親生活居住的地方,高出第一階十五米。第三階才是玉華宮,是華陽公登位,每年大會,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高出第二階二十米。
北面入城有一直道,直通玉丘。由於特殊的建設設計,使人一入城門,就能看見全貌,而不是華都的平面設計,只能看見帝宮外牆,不進去就不知道是什麼樣。
直道也取名為玉道,全用白色大理石從城門鋪至玉華宮,如同一條玉帶。
玉丘第一階前有城樓卡在玉帶上,取名前陽門,入門上台階是第二道城樓,右側一道是三陽氏的辦公區,左側一道是三陽氏的居住區。
第二樓取名中陽樓,入門是一邊長十米的空地,左右二旁是相對的長形廊殿,正前方是玉陽殿。與背後城樓成口字形。廊殿之後可通向華陽公的生活居住區。
玉陽殿是華陽公平時召見大臣,處理日常政務的宮殿。
過廊殿繞過玉陽殿,二道又匯合成台階,上去就是玉華宮。
第三階更是奢華,全用白色大理石鋪地築基,台基三層三米高,宮殿用柏木建成,加基座通高八米,全刷透明漆,玉華宮竟也是白色。
如此一來,站在北門口就可想像出,玉丘就像一組玉組佩,三階石牆如半圓形玉璜,玉陽殿,玉華宮如同玉琮,各個房屋小道就是小型玉管,玉珠等組件。
在太陽的照耀下,散發著莊重的光輝。
又於昆崙山上各山峰,驅使奴隸,廣修神宮,如崑崙神宮,祭昆崙山神,修後土神宮,祭土地之神,修華帝神宮,即是祖先神又是農業神,戰爭神。
其中崑崙神宮極為龐大,位於玉邑西南十公里處,先選一土丘,然後用長寬高各一米的方形白色大理石全部鋪滿,從底至頂高分三層高六十八米,為方形。
頂上一層是長寬八十米的巨大平台,頂上四方各立高八米,三間四柱的大理石衡門。
平台中央只有一塊一百噸重,高三米的巨大玉石,供奉安放在三層白玉做成的台階上,每層台階修玉欄杆圍成一圈。
玉石被發現后,被華陽人視若有靈,當成昆崙山山神神體,找到這一山丘后,又驅使十萬奴隸,費時近二十年修成。
頂層可讓二千至三千人同時行禮而不擁擠。
還有共等規模的後土神袛神宮,華帝神宮兩座,中等規模神宮十一座,小型規模神宮一城一座。
除了不敢祭天,其餘重要神靈,華陽人皆投入數百年時間,花無數人力物力去營造他們在人間的宮殿。
而且上至華陽公,下至華陽平民皆樂此不疲,不反對,甚至還主動,那一代華陽公不主持修建一座神宮,還會被詬病。
這種大規模建造祭祀場所,信仰中心的活動簡直和豐恆時期的大規模編書活動相媲美。
持續時間分別是易帝至茂帝的四百年間為第一階段,恆帝至導帝的一百年間為第二階段。八成以上神宮都是在第一階段就完工了。
華陽人通過與各方貿易,與自己勤勞開拓,積累起巨額財富,同時為了豐富精神世界,建造了幾乎不朽的各種石制神宮。
但這種活力也漸漸被抽干,到恆帝時,華陽氏已經又有衰敗的跡象,對外開拓興緻缺缺,貴族生活日漸頹廢奢靡,平民慵懶散漫,奴隸開始躁動。
恆帝封華陽公為希王,即短晢的喚醒了華陽人的活力,之後又因為這個原因陷入長久,無法自拔的沼澤泥潭。
希王歸國后,華陽人大為振作,根據恆帝的命令,希王有權分封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而希玉各公卿也等着希王的冊封,但是這意味着要改變氏名制,希王與公卿們商量后做出改變。
將希玉分成四塊,北區以烏孫城(伊寧)為中心,由近陽氏為伊公鎮守。西區以疏勒(喀什)為中心,由左陽氏為客公鎮守,東區是玉石商通,以青唐(西寧)為中心,右陽氏為寧公鎮守之。
希王居中,鎮守玉邑。
將稻羊氏分,治建氏,武臣氏三家卿,分成二十四侯,大夫家變成若干伯。
在希王的計劃中,以三公為中心,建成如華陽氏初期的氏名制一般,都有種田放牧的稻羊氏,製造工具建城的治建氏,和軍事征服的武臣氏為組件,相互協調的高效能制度。
但卻沒想到如此一來全亂套了,先不說這種操作的難度可不僅僅是分家,而是如同要把汽車零件拆下來,又組裝成飛機或什麼的,其操作難度之大,即便再天才的政治家也理不清。
這是因為從最基本的制度就開始相抵觸並亂套了,宗華的分封制是以分封土地為基礎,要求名義上所有土地是天子的,但實際上是諸侯的。
而華陽氏的氏名制的基礎卻是土地同有,不倫名義上還是實際都不是華陽公一個人,而是整個華陽氏的。
只有在這基礎上,稻羊氏能在華陽人控制的所有適合農業種植,畜牧養殖的土地上進行經濟活動。
治建氏才能在整個泛圍內修建城池,道路,灌溉系統。武臣氏才會保護這一泛圍的土地,並取得新土地。
而希王的分封將這一切全打亂了,並且再也恢復不了。
希王分封后不到三年,整個希玉的行政管理系統全部混亂,上至公下至士,甚至不知道要幹嘛,社會政治活動完全徹底的被攪成一團亂麻。
希王這時才發現自己幹什麼事,但已經來不及了。希王修死後,各強力人物皆要肅清當前亂局,有的要將分封制徹底執行,有的要求恢復到以前。
於是開始大規模混戰,最開大權在三公手中,但很快就到武臣氏分家的各路諸侯,可以稱之為武臣集團。
武臣集團控制了自己封地的權力后,將稻羊氏,治建氏排擠到最下層,徹底將分封制在希玉泛圍內鞏固下去。
此時已是華歷一百零三年。
接着武臣各諸侯因為土地,人口,水道,商路,礦區,奴隸種種理由大打出手,三公家族衰敗消失,希王成為傀儡。
至華歷二百六十七年,第十五代希王被逐出玉邑,各諸侯又相互爭戰數百年,無數城池被毀被棄,良田退化成草地,神宮無人修整管理,商貿幾近斷絕,財富化為烏有,人口銳減六成。
世間萬物,有盛有衰,連國家,社會,文明也同樣如此。
曾經創造了先進文化,積累了眾多財富,修建了近乎不朽的神宮,城池如繁星點點,農田遍佈希玉,士兵強大威武等諸多成就的希玉古代王國,在剛進入無論名義上,還是實際都是王國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衰敗了。
到華歷四百年左右時,整個希玉碎成二十四個小國家,最大者不超十萬人。這時他們開始在邊境接觸到他們藐視甚至不屑談論的豕人出現在希玉邊境。
起初華陽人不以為意,還與之交易馬匹,甚至用青銅器來雇傭他們與其他華陽人諸侯交戰。
漸漸的華陽人察覺到豕人越來越多,而且裝備了青銅武器后,他們將車套在馬上衝鋒,華陽人還是步兵作戰,軍陣對他們完全無用,一次衝鋒,就是全軍潰散。
一些華陽諸侯開始警覺,另一些卻還懵懂無知,認為自己找到了好幫手。
直到第一個,然後是第二,第四個,十年內就有五個希玉西部的諸侯國被滅,其中華陽人成為奴隸。整個華陽人才開始醒悟,並聯合起來,但還是被擊敗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豕人較少,內部也並不團結,而華陽人多,能夠團結起來,雖然豕人軍事力量強,但只要豕人不能在極短時間內摧毀華陽人政權,華陽人就能穩住,就能學習到馬拉戰車的軍事技術――希玉也不缺馬。
到華歷七百八十四年時,希玉只剩十三個華陽人諸侯國,豕人有八國,雙方進入長久的倆族對峙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