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章
會計原則國際統一化運動自1904年的第一次國際會計師大會召開之後就開始了。1962年在紐約召開的題為“會計、審計、財務報告和世界經濟”的第八次國際會計師大會上,克雷安霍夫(第七次大會會長,荷蘭會計師協會會長)以“會計方面的國際挑戰”為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其演講的主要內容包括:國際會計統一化的意義和可能性以及為此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各個國家會計原則研究的現狀等。20世紀60年代以後,這種會計國際化的運動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1966年,由英格蘭和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協會會長H·邊遜爵士發起,聯合美國和加拿大的會計師協會共同組成會計師國際研討組。該研討組主要是對美、英、加三國的會計實務和會計準則進行比較研究,並發表研究報告。1968年研討組發表了第一份研究報告,題為《三國對存貨的會計和審計方法》。國際研討組的活動雖不是以直接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為目的,但它卻是朝着制定國際會計準則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1972年在悉尼召開的國際會計師大會上,成立了會計職業國際協調委員會。經過該國際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的有關人員的協商,提出了設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方案,后經準備委員會的籌備,終於在1973年6月由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墨西哥、荷蘭、英國和愛爾蘭以及美國的會計職業團體發起成立的建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英文簡稱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是個國際民間組織,其宗旨是要制定和發佈為各國、各地區所承認並遵守的國際會計準則,促進國際會計的協調。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之初,並沒有強有力的政治經濟背景,只是選擇國際上倍受關注的主要會計項目,在適當比較和挑選的基礎上,調和各國同類或類似的準則,廢除一些不正確的會計慣例,然後允許剩下的多種會計處理并行,允許會計實務在多個備選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中選擇,從而形成易於被各國和各地區接受與遵守的國際會計準則。初期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中雖也強調“以公眾利益為目標”、“為改進和協調與編報財務報表有關的條例、會計準則和程序而開展廣泛的工作”,但更關注的是獲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全體成員的支持,使國際會計準則爭取到各國會計界的廣泛認同。如此制定出來的準則顯然不是高質量的準則。各國對國際會計準則經常反映折衷意見和保留自由選擇的做法一方面表示接受,一方面又表示不滿。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各市場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投資者和公司都在不斷尋找跨國界的機會,各國企業紛紛從單靠國內資本市場融資轉向依靠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比如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總額中有70%是非英國公司的,德國證券交易所市值總額中有80%是非德國公司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形成。全球化對國際會計協調的需求與日俱增,大家都翹首期待高質量的、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