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篇 完結

戰國篇 完結

劉邦與項羽的死亡,宣告楚國與漢國的終結。

一年後,秦國發起全面進攻,白起親征,五個月之內便橫掃天下,七國全滅,那些小國也歸於秦國。

嬴政滅六國后,覺得以王號不足以顯現自己的豐功偉業,想自己可是合併了天下,覺得其功比那些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高,於是乃稱皇帝。並且改“孤”,為“朕”。

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

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着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為首都。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置34縣,建立九原郡。

統一六國后,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可能秦始皇採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於是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從齊燕來的儒生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作了改頭換面的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

統一六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率領30萬秦軍征伐匈奴,次年收復河南地,擊退匈奴700餘里,屯兵上蒙恬吸取戰國時期據險防禦的經驗,從榆中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燕、趙、秦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筑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當時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處中車府令趙高死刑,但趙高又被赦免,從此蒙氏兄弟和趙高結怨。趙高和秦始皇義子子胡亥關係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識,頗受胡亥重用。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着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

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着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蒙恬北擊匈奴。

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

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經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於佔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

認為這樣有利於鞏固秦的統治。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認為,春秋戰國諸侯之所以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製造成的惡果。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認為立封國,就是樹敵兵。於是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事隔一段時間之後,到始皇三十四年,在秦始皇於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焚書之舉正是由此引發的。

在宴會上,僕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針對周青臣的腴詞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

他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秦始皇聽后不動聲色,把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丞相李斯明確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他反駁說: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

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毀古書的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鯨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議。在宴會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國各地點燃了焚書之火。

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只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在焚書事件發生后沒多久,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統一六國之後,卻又自嘆自己時日無多,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葯。

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葯。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葯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

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等等。

秦始皇聽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曾坐着船環繞山東半島,在那裏他一直流連了三個月,在那裏他聽說在渤海灣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萊、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個仙人,手中有可以抵禦嬴政身體的葯。

告訴秦始皇這個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當地的一個方士,聽說他曾經親眼看到過這三座仙山。秦始皇聽后非常高興,於是就派徐福帶領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尋找長生不老葯。

徐福帶領的浩大的艦隊出發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他所說的仙山,更不用說是找到那個葯了。

嬴政雖然對他欺騙自己感到無比憤怒,但是又覺得有些可笑。自己統一了天下,成為了天下共主,居然還會相信這個事情。自己受命於天,天交代自己的事情他完成了,自己也就沒有用處了。

雖然很殘酷,但是這就是事實。嬴政現在也時日不多了,可是他還是不能忍受別人居然敢欺騙自己,於是派出了武安帝君白起去滅殺徐福。

徐福帶着人準備逃跑,剛上床卻又被白起追上,徐福自知自己命數已盡,也就不打算逃跑了。

白起可沒有跟他搞什麼花里胡哨的東西,一個瞬位,一劍封喉。

嬴政成為始皇帝之後分封諸侯,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並位於經濟發達地區,且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遣。

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些異姓諸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此外,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為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於是嬴政採取斷然手段,消滅了異姓諸王。可是在消滅了異姓諸王后,秦始皇無力直接控制全國;同時,他在總結前人的歷史教訓時,認為之前那些人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

因此,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十個嬴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並與群臣共立非嬴姓不王的誓約。

秦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秦始皇血統親近,效忠秦朝,起着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這時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並不突出。

可是就在嬴政卧病在床的時候死後,當權的權臣趙高卻想違背“非嬴姓不王”的誓約,立胡亥為王。

趙高對於受封為王的秦始皇諸子,控制很嚴。齊王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地位尊貴,趙高對他早有猜疑。扶蘇主動調整同趙高的關係,才得以相安無事。

秦始皇嬴政在位任用了一個大臣,看樣子非常好卻是一個大奸臣,名叫趙高。

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為官家奴婢,後來其母與人野合而生下趙高。

趙高就是在秦滅亡趙國后,作為閹宦被擄入秦的。由於他身體強壯,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為中車府令。

秦始皇重病後,擔任中車府令的宦官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串通起來,並且威脅丞相李斯,叫他跟自己一起立胡亥繼位,讓其成為下一任秦王。

趙高作為擁戴胡亥秦二世上台的頭號功臣,理所當然受到了胡亥的寵信,被任命為中書令,身居列卿之位,成為朝中的實權人物,不過此時秦始皇還沒有死,就在這個時候秦始皇還沒有死。

為了堵住眾大臣與諸皇室公子對趙高與胡亥趁秦始皇還沒死的時候就想着成為下一任秦始皇的懷疑與不滿,趙高與胡亥對眾人展開了殘酷無情的誅殺。

後來,趙高又設計殺死了李斯。李斯死後,趙高官拜中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裁決。

雖然趙高當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權都把持在手裏,可是他並不滿足,還想篡權當皇帝。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時候,趙高牽來一隻鹿,獻給了秦始皇嬴政。他當著大臣們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說:“這真是一匹好馬呀!我特意把它獻給陛下。”

秦始皇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

“這的確是一匹好馬,陛下不信嗎。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秦始皇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

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眾大臣,大聲說:“陛下,這是馬不是鹿,不信可問問大臣們,它究竟是馬還是鹿?”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大臣們都知道趙高為人陰險狠毒,許多人畏懼他的權勢,明明知道趙高說的“馬”是一隻鹿,但是為了拍趙高的馬屁,就順着趙高說:“是呀,這的確是匹寶馬啊!”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暗中對不承認是馬的大臣加以迫害,將他們投入監獄。此後,大臣們對他更畏懼了。後來,就連一向很寵幸趙高的秦始皇對長期專權的趙高也產生了不滿。不過秦始皇已經命不久矣,也不想管那麼多事情了。

秦始皇立下了遺書,準備在死的時候讓其親信交給白起,誰知白起自己親自過來了。

秦始皇看着依舊年輕帥氣點白起不免有些嫉妒,可是還是對白起說道:“我受命於天,現在天交給我的事情我已經完成了,需要其他人來幫助我治理秦國。

“我錯用了趙高,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幫我。他想立胡亥為王,我又怎會不知道?我下一任的王只能是扶蘇,所以我就只能拜託你了。扶蘇雖然性子軟弱了些,不過他比我強。

“他現在還需要一個指路人,霍去病也已經快不行了。他身患重病,我只能拜託你了。秦國的命運,我也就交託給你了。”

白起之前因為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於是決心隱退,過些清閑日子。要不是系統提示他嬴政快死了,他估計都不會回來。

“唉,放心吧!我一定會竭盡全力的!至於那個趙高,我還不放在眼裏。”

秦始皇嬴政將遺書遞交給白起,白起接過後便走了。嬴政現在還沒死,所以在此之前白起先讓趙高再猖狂一段時間。

壞事做盡的趙高害怕秦始皇追究他的過失,決定先下手為強,想利用自己掌握的宮內外大權派親信強迫秦始皇自殺,然後操縱政局,欲立秦始皇之子胡亥為秦王。

秦始皇認識到趙高的險惡用意,經過周密的策劃,在趙高督促其到宗廟受璽的時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揮劍殺死了趙高,結束了趙高罪惡滔天的一生。

趙高指鹿為馬這一手也在後世流傳很廣。白起知道的指鹿為馬,就是從這個事件來的。只不過白起沒想到的是,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能親遇。

現在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那些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為。

曾經有一次趙高對秦始皇說:“陛下要注意,諸公子和大臣們正在為沙丘之謀而蠢蠢欲動啊!”

秦始皇一聽,馬上緊張起來,忙問趙高如何應付。趙高見時機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說:“萬全之策惟有‘換血’,剷除禍患。這樣,陛下就可盡情享受人間樂趣了。”

秦始皇一聽,樂得手舞足蹈。於是,一場“換血”大行動開始了。

大批朝臣先後被殺,連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們都慘死在屠刀之下。最後連李斯都遭五刑腰斬,合家滅門。

李斯一死,趙高便頂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親信都安插到了權要部門。趙高當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實際獨裁者。

漸漸地,他就想踢開秦始皇自己做皇帝,但又擔心群臣不順從,於是就導演了一幕“指鹿為馬”的鬧劇。從此,群臣更加害怕趙高了

趙高專權以及想讓胡亥為王,激起了嬴姓諸王的強烈反對。趙高死後,胡亥聚兵,準備發動政變。

齊王扶蘇的兒子朱虛侯扶則、東牟侯劉興居暗約其兄燕王嬴襄領兵入關,共滅胡亥,由劉襄繼承帝位。

嬴襄應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琅琊王劉澤兵,兼并琅琊國以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為濟川國)。

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於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胡亥。此時,扶則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馬逛等協力消滅了胡亥勢力。群臣為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生,立楚王嬴須為帝,即秦二世。

嬴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朝廷的安撫下只好退兵。

秦二世以秦始皇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漢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

朱虛侯嬴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胡亥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

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之機,起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秦二世六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死於道中。

這些事件預示着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秦二世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嬴五是秦始皇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於梁王劉揖死後徒封梁王。

梁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

其三是採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假裝已故的齊王扶蘇的諸子為王。

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扶蘇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

吳國始受封於秦始皇。吳王嬴名是秦始皇嬴政的次兄嬴駟之子,在淮南王慶豐叛亂之時,秦始皇親征平叛。

嬴駟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嬴政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

歐徐逃亡被殺。當時荊王劉賈被歐徐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於是就立嬴駟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在秦始皇時期,天下初定,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內的老百姓。吳地豫章郡產銅,這吳王嬴駟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

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秦始皇時,吳王太子嬴輕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嬴暝飲酒玩樂。吳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嬴暝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

兒子被太子嬴暝誤殺后,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並沒有什麼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

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於是秦二世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吳王以為朝廷軟弱,愈發驕橫。

秦二世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划削藩。

秦二世,晁錯向秦二世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來朝,晁錯藉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

秦二世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兩年前趙王嬴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嬴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秦二世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嬴駟的封地事宜。

秦二世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嬴駟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嬴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

嬴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嬴駟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秦二世降詔削奪吳王嬴駟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嬴駟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嬴戊、趙王嬴遂、濟南王嬴辟光、淄川王嬴賢、膠西王嬴駟、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

嬴駟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三年正月,吳王嬴駟起兵廣陵,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並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餚澠地區活動。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

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於嬴駟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秦二世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秦二世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秦二世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秦二世採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

但殺死晁錯並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七國聯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嬴駟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

秦二世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大將王翦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大將李牧領兵攻打趙國、王冕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林軒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遭到秦二世之弟梁王嬴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并力攻城,攻下樑國南面的棘壁。

梁王嬴武向朝廷告急,王翦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秦二世同意了王翦的計劃。

於是王翦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王翦求援。王翦卻派軍隊向東,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王翦還是不發救兵。

最後梁王寫信給秦二世,秦二世又下詔要王翦進兵增援,王翦還是不為所動,梁王於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拚死抵禦,與吳楚聯軍僵持。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王翦的軍隊。王翦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斷絕了叛軍的糧道。

吳軍斷糧,士兵飢餓,幾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裏襲擊王翦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於西北面守備。

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王翦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退守東越,並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吳軍潰散后,楚王嬴戊自殺而死。

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膠西王回國后,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在趙地,李牧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嬴遂堅守邯鄲,李牧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出兵相助。王冕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后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嬴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

發生了這些事情,做為秦國武安帝君,掌控着秦國所有軍事大權的白起卻絲毫不知情。

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實際上白起正與扶蘇在一塊,跟扶蘇等待一個機會。

秦二世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於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右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老將王翦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胡人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長驅直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着馬迎送。不久來到了王翦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劍出鞘,開弓搭箭,弓拉滿月。

皇上的先行引導人員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引導的人說:“皇上即將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

過不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於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

王翦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

於是皇上也只好放鬆了韁繩,讓馬慢慢行走。到了大營,將軍亞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禮,並說:“穿戴盔甲的將士是不能行跪拜禮的,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被此感動,馬上神情嚴肅地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王翦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秦二世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裏的將軍是完全可以去偷襲且被敵人俘虜的,至於王翦,難道能夠侵犯嗎?”秦二世稱讚了王翦很久。

不過對於王翦來說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當年戰國時期,又有多少人還記憶猶新呢?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信任驍騎都尉,隨大將王翦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大漲。

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后,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着對秦二世說:“李信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

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秦始皇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

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

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信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信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

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信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

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千騎兵。他們看見李信,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佈陣。李信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馳轉回。

李信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

李信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

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信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

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信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卧。

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信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裏,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一段時間,李信和退隱住在藍田縣的前穎陰侯的孫子灌強常到南山中打獵。

曾經在一天夜裏,李信帶着一名騎兵外出,跟別人在田間飲酒。回來到了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阻止李信。

李信的從騎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的呢!”

就讓李信住宿在霸陵亭下。不多久,匈奴入侵遼西,殺太守,打敗韓將軍。韓將軍轉移到右北平,死了。

於是皇帝任命李信為右北平太守。李信請求霸陵尉與他一起赴任,霸陵尉來到后李信就殺了他,然後上書自行謝罪。

李信在右北平郡,匈奴都稱呼他為蒙恬之後又一天敵,躲着李廣,數年不敢入侵。

郎中令石建去世了,於是皇上徵召李信接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信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林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

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信的部隊沒有功勞。

過後三年,李信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

走了大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信的士兵都很恐懼,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快馬衝擊敵人。

李敢獨自帶了幾十名騎兵飛奔而去,直穿匈奴騎兵的包圍圈,抄出敵軍的左右兩翼而回,報告李廣說:“匈奴人容易對付。”

士兵才安定下來。李信布成圓形陣勢,面向著四外,匈奴猛攻他們,箭下如雨。漢兵死亡的超過一半,漢軍的箭也快用完了。

李信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李信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匈奴人漸漸鬆懈。

恰巧天色黑了下來,軍官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信的神氣同平常一樣,更加精神振奮地指揮軍隊。

軍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氣。第二天,繼續奮力戰鬥,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這時李信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

按漢朝的法律,張騫耽誤了預定的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信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閑談說:“自漢朝攻匈奴以來,我沒一次不參加,可各部隊校尉以下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軍功幾十人被封侯。

“我不比別人差,但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說:“將軍回想一下,曾有過悔恨的事嗎?”

李信說:“我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一天把他們殺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

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信卻不以為然,道:“那又怎樣?我們秦國武安帝君白起不也是嗎?雖然帝君現在暫時隱退,但是只要他存在一天,他就是武安帝君!”

李信歷任七個郡的太守,前後四十多年,得到賞賜立即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兵一起。

家裹沒有多餘財物,一生不談購買產業的事。李信身材高大,長臂,具有善射箭的天賦,就是子孫和其他人向他學習射箭,也都趕不上他。

李信寡言,不與人多說話,和別人在一起住,就在地上畫作戰陣圖,射箭比射的面寬窄,輸了罰酒喝。專門以射箭作遊戲。

帶兵行軍,遇到斷糧缺水時,見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上飯,他不嘗一口飯。

對待士兵寬厚不苛,士兵因此喜歡替他辦事效力。他射箭,看見敵人,不到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射,一射就要應弦倒地。因此,他帶兵作戰,多次被敵人圍困,連射猛獸,也幾次被傷害過。

李信,秦二世發動漠北之戰,由林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信幾次請求隨行,秦二世起初以各種理由推脫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信請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

漢軍出塞后,林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信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

李信就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至今才得到與匈奴對陣的一次機會,我願做前鋒,先與單于決戰。”

林軒曾暗中受到秦二世警告,認為李信時背,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

當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衛青出征,林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李信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林軒改調令。

林軒不答應,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

李信不向衛青告辭就啟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后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林軒沒能活捉單于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才遇到李信與趙食其的軍隊。李信謁見大將軍后回自己軍中。

林軒派長史送給李信乾糧和酒,順便向李信、趙食其詢問迷路情況,林軒要給秦二世上書報告軍情。李信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信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

李信說:“校尉們無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現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污辱。”

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信軍中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李信否,不論老少都為之落淚。

李信死時,他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經過世,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當時是王翦的部下,因立有戰功被封為關內侯,聽說父親死訊,認為是林軒任意調離李信。

因此偷襲打傷林軒。林軒隱藏了李敢的打人不法行為,但林軒的朋友王翦卻不能接受部屬毆打自己朋友,想他們在秦昭王時期變為大將,此時居然要受一個小鬼的氣,後來在甘泉宮狩獵時射殺了李敢。

李信墓李信的孫子李陵,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

就在秦國亂做一鍋粥的時候,一個人影卻突然出現在秦王宮大門前,所有將士都無一敢上前阻攔,對其皆卑躬屈膝。

在他的身後,還有一個身穿黑色帝服的俊美男子,長相酷似嬴政,若不是沒有嬴政那氣勢,估計有不少人會將其認做是嬴政。

在他出現點一剎那,就註定了這一刻的不凡,秦國上上下下所有的將軍,謀士,大臣,皆來到他的面前,分別按照左右排列。

而掀起這個風雲的人,正是秦國武安帝君——白起!

“秦國大將林軒,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王翦,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高肅,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徐暘,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孫臏,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龐涓,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蒙驁,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蒙恬,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馬銘,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李牧,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王冕,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秦國大將甘寧,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

“秦國謀士韓非,恭迎武安帝君歸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戰國成白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越戰國成白起
上一章下一章

戰國篇 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