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醋大多用小麥、麥麩釀成;糖主要是蔗糖和蜂蜜。做菜用調料也是五花八門。烤雞鴨的時候,會先調味,加入蔥、姜、胡椒、醬(可能是大豆醬,也可能是海鮮醬)、茴香、杏仁等攪碎,用醋調味,再腌上半日,直到變成微黃色。也有像芥末肉絲,用面醬(就是咱們今天熟悉的甜麵醬),榆仁醬(榆錢和麵粉製成)共同研磨后,加水調勻,再加上薑汁,醋,芥末(芥菜的種子碾磨成的粉狀調料),再次調勻,濾去雜質,吃肉的時候用。有時也做成小碟蘸料,可以自己調配,有點像現在的自助調料。這些人工調料對加工技術要求高,價格也貴,都是有錢人才用得起的。窮人家,買不起昂貴的調料,只能用自己地里種的蔥、蒜,或者是街坊鄰里做的豆醬或豆豉。豆醬呢,大多是用面和大豆做成,也有些動物醬,用魚蝦做成。很咸,很下飯,保質期又很長。這裏要說一下,咱們今天常備的醬油,和醬雖然僅一字之差,在當時的價格卻差了一大截。醬油(當時也叫醬清)的製作,不僅需要大量的大豆等糧食作原料,釀造過程也極其複雜,費時費力,到頭來只有薄薄的一層汁,很不划算。做醬都不捨得只用那層汁,生怕撇去了那汁,醬的味道就不濃厚了,所以幾乎不會只用醬清。蘇東坡對吃雖是有點講究,但是生活所迫,省吃儉用為先,花在調料上的錢可能會多買兩塊豬肉解解饞。豬肉頌雖然記述了他一時興起的做肉方法,但是畢竟不是菜譜,可能蘇東坡吃的東坡肉,沒有今天那麼豐富的味道。但具體什麼味道,也只能想像一下了。帶着蘇東坡的名人效應,「東坡肉」也一路升級,華麗變身。有畫家憑着想像畫出蘇東坡的樣貌。到了後來,蘇東坡這個文學大IP的形象迅速走紅,他的被貶經歷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豁達樂觀的人格魅力深受喜愛。也引來無數小粉絲競相效仿,有人模仿他的穿着,也有人模仿他做肉,大家都想擁有文豪同款美食。蘇東坡煮肉時留下的詩也成了大家的參照。再後來。。。醬油等調味品終於成了家中常備。為了讓肉更加有滋有味,人們也是盡情發揮,從選肉,加料再到火候,一步也不能差。皮薄肉厚的豬五花,蔥姜切好,加糖、醬油、料酒,用旺火燒沸,再用小火燜到肉塊酥熟后把肉取出。。。。。。一道美味的東坡肉就誕生了。不僅顏值高,還很有料。五花三層的橫截面層層分明,切成小塊擺的整整齊齊,上層的肉皮煮得正是時候,色澤紅潤還有些透明,汁水泛着油光,微微得飄來陣陣肉香。雖然看起來有些肥膩,但恰到好處的火候使醬汁充分滲透其中,一口咬下去,綿軟香糯,咸中還有一絲味甜。吃完一塊,還想再來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