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關於羊毛的思考

第31章 關於羊毛的思考

馬隆立刻叫來這幾個士兵,追問羊肉從哪裏來的。

一問之下才得知,原來是這幾個士兵在去青海湖捕魚時,回來的路上遇到一個羌族牧民,跟他討價還價一番,用手裏的半兩銀子買下了一隻羊,然後帶回到營地烤羊肉吃。

一隻羊才半兩銀子!的確夠便宜。

羊肉在中原可是不容易吃到的,價格也很貴。然而這裏的牧民不缺羊,他們缺錢。手頭上必須有錢,才能到西平郡那裏買到他們需要的鐵器、布匹、茶葉等各種物品。而趕着羊去西平郡那裏賣,既路途遙遠又不方便。

現在牧民可以就近把羊換成錢,然後去城裏買些生活必需品。而晉軍士兵則吃到了從未嘗過的美味。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既然士兵是花自己的錢,馬隆也不好管得太寬。不過這個口子一開,每個士兵都開始向周圍轉悠的牧民買羊吃,大家輪流請客。

而羌族牧民那邊,也是一傳十、十傳百,都知道可以從晉軍士兵那裏用羊換到銀子,於是紛紛聚攏到營地周圍,形成了一個小市場。甚至還有牧民趕着牛到市場那裏,這可引起了晉軍的震驚,因為在中原,是決不允許殺牛吃的,但在牧民那裏,牛跟羊是差不多的。

李松看到有牛出現倒是頗為欣喜,這要是做成土豆燒牛肉,一定很好吃,連皇上都沒嘗到過呢。不過他覺得還是尊重新世界的習慣為好。

營地這邊,鹽業生意越來越紅火,從採鹽到運輸到銷售一條龍,賺了不少錢。李松也不吝嗇,經常給大家發點銀兩作為福利。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最喜歡那種慷慨的老闆,現在他掌握了分配福利的權力,自然也要慷慨一回。

而大家有錢了,自然就更多地消費羊肉,牧民的生意也越發火爆起來。

現在晉軍士兵們都感覺很幸運,本來以為這遠赴邊境以外會是一次艱苦的旅程,沒想到待遇如此優厚,估計以後別處的士兵聽說了,都會搶着要來。

鹽丁們也感覺這裏來對了,他們原來在河東鹽池工作時,不僅辛苦,而且待遇很低。現在不僅李松和馬隆體恤他們,工作沒以前那麼累,還想法設法改善他們的生活。最主要的是待遇跟士兵一樣高,很多辛苦慣了的人,不捨得買羊吃,都存了起來,準備將來託人捎回家裏。對於他們這種家庭來說,積攢的幾兩銀子已經是一大筆錢了。

由於經常做生意,現在大家和羌族牧民也逐漸熟悉起來,牧民們還能簡單地跟大家說上幾句話。

這讓李松感到很欣慰,各民族能和平共處多好啊。不過,李松也注意到,大家吃了羊后,羊皮倒還有人收藏着,羊毛則是隨便一扔,比較可惜。

再就是,小市場裏的生意,經過一段時間的火爆之後,又慢慢冷清下來,前來賣羊的牧民逐漸減少,羊的價格也隨之漲了不少。

李松與幾個牧民反覆交流后,了解到一些真實的情況。原來很多牧民賣了幾隻羊,籌集到一些錢后,基本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就不太願意賣羊了。

李松想想也對,吃掉一隻羊很快很容易,而養大一隻羊卻需要很長時間。這麼多騎兵和鹽丁如果放開吃,羊肯定不夠啊。所以,這種羊換銀子的生意,註定了不能大規模持續下去。

而那些扔掉的羊毛就很可惜了,在現世界裏,羊毛的用途很廣,比如手工編織的羊毛地毯、手工羊毛圍巾、手工羊毛手套,以及羊毛衫,都是價格不菲的紡織品。而且,羊毛剪了還有,是可以再生的資源。

李松突然眼前一亮:羊毛是關鍵啊。如果說,鹽是晉朝增加財政收入的關鍵,羊毛則是讓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和睦相處的關鍵。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松覺得自己應該繼續起到引導作用,讓游牧民族掌握編織羊毛地毯、羊毛圍巾、羊毛衫等的技術,這樣他們就有持續不斷的商品可出售,持久地獲得收入,就有能力購買中原王朝的各種商品,如鐵器、茶葉、瓷器等。

孟子的話很有道理: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確實,有一定財產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中原百姓雖然普遍還不富裕,但是中原的豪門大戶、王公貴族還是不少的,游牧民族的這些手工羊毛織品,不愁沒有銷路,而且參照現世界裏的價格定位,售價肯定很高。一個游牧民族家庭,也許只要編織出一個羊毛地毯,賣掉后就足夠基本的生活了,過得比中原百姓普通家庭好並不難。

讓游牧民族的百姓也成為“有恆產者”,就能讓他們成為遵守規則、維護和平的力量。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先前兩次征戰讓李松親眼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如果有避免戰爭的辦法,他一定會去努力達成。等回到洛陽再找機會慢慢實施吧。

這次出征,既發現了鹽,又發現了羊毛的妙用,李松感到真是不虛此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梭在晉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梭在晉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章 關於羊毛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