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鹽是關鍵

第26章 鹽是關鍵

高產農作物的事,皇上已經交由張華來負責,對此李松很放心。他相信,只要晉朝保持穩定,以張華的能力,5年後這些作物就會逐漸擴散開,10年、20年後,就能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了。到那時,應對飢荒就可以遊刃有餘。

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李松認為是要讓晉朝政府有錢。

如果政府財政收入不足,當遇到公共工程的建設或對外戰爭時,就只有增加稅賦和徭役,有時候超過了民眾的承受能力,就會引發社會動蕩。典型例子就是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以及明末為了對付后金而加派的“遼餉”等。

如果政府自身有充足的財政收入,那就不會隨意加稅,社會就會穩定得多。

當然,增加財政收入可不容易。李松看過很多穿越到明末的小說,為了挽救大明,除了武器裝備的革新外,另一個就是開拓海外市場,通過海外貿易來獲得財政收入。

但是以晉朝的造船技術,想遠航海外是不現實的。李松不是專家,不知道如何造船。況且就算是專家,僅憑一個人也很難帶領大家造出船來。

李松雖然也不斷思考着能否借鑒其他穿越者的成功經驗,但無法實現的技術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價值。

公元281年的冬季,李松反覆考慮,目光聚焦到一個字:鹽。

在古代中國,自漢武帝起,歷朝歷代都對鹽業實行不同程度的專賣,壟斷而產生的鹽利收入也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晉朝時鹽的生產,主要有沿海地區的海鹽、山西運城解池的湖鹽、四川的井鹽等。海鹽是主要的食鹽來源,此時尚未大量採用後世的曬鹽技術,主要採用煮鹽、煎鹽的方式,產量較為有限。

而且,海鹽需要大量人力,稱為“鹽丁”,其生活非常悲慘,很多影視作品及網絡小說里對此都有所提及。

人體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是基本固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應該說,這些方式生產出來的食鹽,滿足人們的正常生理需求是足夠的。

但是在古代,食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腌制食品。

要知道,古代可沒有冰箱、沒有反季節蔬菜、也沒有便利的蔬菜禽蛋肉魚運輸條件,這就讓古人有了通過腌制來長期保存食物的需要。而無論是腌制什麼東西,都是需要很多很多鹽的。所以古人對食鹽的日常需求量是遠比現代人高的。

這種情況下,生產的鹽就遠遠不夠了。當然,缺鹽就少腌制一點,保證日常飲食就夠了,日子還能過得下去;但如果有足夠的鹽,肯定也是受民眾歡迎的。

可以說,在晉朝這個時代,對鹽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生產多少鹽都能賣掉,而且還很賺錢。並且,在保鮮技術等難題解決前,這種情況都將一直存在。

如果能生產大量的鹽,財政收入就會大幅增加,晉朝政府就能在不增稅的情況下,完成各種公共工程,才有能力去開疆拓土。

李松有後世的種種科技知識,這也是他最大的倚靠。他知道,在現世界裏,除了海鹽,其實湖鹽產量也是很大的,比如內蒙古的吉蘭泰鹽池、新疆的幾大鹽場等。不過最為巨大的還是青海的鹽湖,其中最大的是察爾汗鹽湖,湖中估計儲藏着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不過李松這次瞄準的是茶卡鹽湖,主要原因是最易於開採,據清代縣誌記載: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

也就是說,茶卡鹽湖的鹽大多直接撈起來就可以當做食鹽了。在現世界裏,此類湖鹽被稱為“大青鹽”,除了作為食鹽,還可作為一味中藥,具有瀉熱、涼血、明目、潤燥的作用,乃至用於治療腎病等。湖鹽的生產也比海鹽省事多了。至於井鹽,還要鑿井開採,產量也遠比不上。

如今青海省的大部分地方,此時還不在晉朝的版圖之內。晉朝設置了一個西平郡,屬涼州管轄,位置在今天的青海省會西寧市。但西平郡面積不大,往西走沒多遠就出了晉朝當時的“國境”,進入到了羌族的游牧區。

想知道鹽湖有多賺錢,可以看看山西運城的解池,又稱“河東鹽池”,以生產“潞鹽”為主,一直開採了幾千年,是歷朝歷代的“金庫”。李松記得看過的一本網絡小說里提到,明朝萬曆皇帝很貪財,為了撈錢,就自己偷偷批些“鹽引”給宗室子弟,幫他賺錢。這些鹽引只是相當於購鹽的資格,還不是鹽,就已經非常值錢,可見解池的價值有多高。

這個茶卡鹽湖的儲量遠在解池之上,目前還無人問津。如果開發出來,肯定能大幅增加晉朝的財政收入,而且可以持續很多年。只是路途遙遠,目前又不在晉朝控制之下。

李松打算先找張華、衛瓘好好聊聊,取得他們的支持,然後再向朝廷提出建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梭在晉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梭在晉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章 鹽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