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續八

道教門派續八

華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為開派祖師。郝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於金崇慶元年(121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廣寧通玄太古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該派活動無系統記載,僅見零星記錄。清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貝本恆,字常吉,淮陽人。年十七,禮武當袁正遇為師,后師龍門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結茅武康(浙江舊縣,1958年併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餘杭人延主洞霄宮。乾隆二十三年卒。於《易》學頗有造詣,著有《周易參義》、《黃老旨歸》。此處謂其受龍門派王常月戒律,當為龍門派道士,但《金蓋心燈》卷四《沈輕雲律師傳》則謂其為華山派裔。曰:“貝常吉,名本恆,為華山派裔”,與龍門道士沈輕雲友善,本恆有弟子李仁凝,號雲峰,在沈輕雲逝世后,“為封其龕,葬於大滌山之金築坪”。卷三《樊初陽律師傳》亦謂貝本恆為華山派裔,謂其又從樊太初(號初陽)學,“得其宗旨”。《金鼓洞志》又記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稱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為師。隱於雲窩山房,好清靜,修性煉命,備嘗苦楚。性喜潔,最愛花木,精修三十年。”據此,貝本恆乃華山派道士,又曾參學龍門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間活動於浙江德清、餘杭一帶。於此可見華山派活動之一斑。《諸真宗派總簿》第十三,記有華山派之傳代派字,前四句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據此,貝本恆為華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為十六代。

凈明道:全稱“凈明忠孝道”。是宋元間在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派,系由靈寶派分衍而成。凈指不染物,明指不觸物,該派以凈明忠孝為宗旨,並作為教派名稱。凈明道的創立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凈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許旌陽)為祖師,稱其法籙出於許遜。許遜東晉時居南昌傳道與十一弟子並稱十二真君。許遜死後,西山道教不絕如縷,許遜焚修的游帷觀,亦歷經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萬壽宮(原游帷觀)道士周真公利用許遜信仰,致禱許真君救度,得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即於西山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標誌着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傳承未久,似即湮沒無聞。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劉玉起而創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劉玉托稱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凈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劉玉當為師。劉玉始建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此後劉玉先後宣稱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壇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凈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劉玉重新開創的凈明道以許遜為凈明道師(旌陽公一傳),以蘭公、諶母為凈明啟教,以西山十二真君為凈明傳教。又尊唐代道士張氳為凈名經師,胡惠超為凈明法師,東晉道士郭璞為凈明監度師,合稱“凈明三師”。劉玉稱凈明揚教,為旌陽公二傳。劉玉以下凈明道四代嗣法宗師稱凈明嗣教,黃元吉為旌陽公三傳,徐異為旌陽公四傳,趙宜真為旌陽公五傳,劉淵然為旌陽公六傳。劉玉至凈明四嗣教五代是凈明道興盛時期。黃元吉在西山傳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此後西山凈明法壇法籙盛行於世。黃元吉、徐異、劉淵然皆赴京師,弘揚凈明教法,廣結士大夫,名重一時。黃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舉薦,被元室敕封為凈明崇德弘道大師、教門高士、玉隆萬壽宮提點。趙宜真曾先後從張廣濟、李玄一,研習全真北派、南派之學。凈明道與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關係。劉淵然以後凈明道的傳承系譜不明,教派漸趨衰落。清順治九年(1652),丘處機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凈明道,致力於西山宮觀的修復。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誠死,其弟子譚太智、張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紹繼凈明法統。此後,凈明道歷史即付諸闕如。凈明道以“凈明忠孝”為修道宗旨。凈明是指對內心修鍊的要求,忠孝是對行持的要求。凈明道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為“垂世八寶”,要求道士恪守。凈明道以忠孝為大道之本,認為“忠孝立本,方寸凈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鍊,自然成道”。(《凈明忠孝全書》卷二)凈明道的特點是融匯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認為道教的凈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歸。凈明道重視封建倫理修養,具有濃厚的理學特色。《凈明忠孝全書》是凈明道的基本經典,由黃元吉編撰成書,是研究凈明道教的重要資料。《道藏》中收有凈明道經書十餘種。凈明道是以倡導忠孝為特色的新道派。凈明道的教義,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讚賞,亦受到元明統治者的重視。凈明道嗣法宗師與龍虎山張天師關係密切,與全真龍門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無明時期頗有影響的一個教派。

閭山派:是凈明派祖師許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說為凈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實際上是民間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台灣等地享有盛名,影響甚至大過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尋書的道友小魏即閭山三奶派感應壇第七代壇主。該派源於陳靖姑(奇仕媽)的民俗信仰,相傳福建古田縣東地名臨水,於五代時有陳姓世代為巫,陳靖姑亦一女巫,父陳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術,陳靖姑與其結誼姐妹,巫相兼,習武修道,由巫師而神,鄉人祀之。據說她曾師從閭山法主許真君,得許旌陽之秘訣,又從龍虎山張天師學道,得斬妖寶劍。陳靖姑信仰的《大奶靈經》雲其“傳法閭山,顯跡古田”,南宋時福建一帶建有奇仕媽宮、臨水夫人廟。泉州奇仕媽祀陳、金、李三夫人,為授胎、護產、育嬰之女神,香火較盛,且有“觀音簽”,並以媽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為陳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順懿祖廟中祀順天聖母(陳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稱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稱二奶)。台灣有十六座臨水夫人廟(包括台北市臨水順天堂、台南市臨水夫人媽宮、高雄縣三奶宮、南投縣順懿宮、台中市臨水宮、宜蘭縣靖安宮等到),皆為道觀,屬三奶派道教。台灣道士多屬正一派系,其中烏頭司公為天師道,紅頭師公為閭山三奶道。閭山三奶本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陸至今猶存,台灣民間道派興盛,遂發展為民間道教之一。

神霄派:北宋末出現的新符籙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實際開創、倡導者。創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靈素被宋徽宗召見,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潔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傳》)宋徽宗大喜,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諸州大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該派道士引以為教名。明張宇初《峴泉集》卷一《玄問》等稱,神霄派源出於神霄玉清真王,火師汪真君為闡教之祖師。所謂神霄玉清真王,固屬子虛,就是火師汪真君闡教(火師汪真君名汪子華,唐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衡岳志》人傳),也難以憑信。據有關資料,此派的創始者當為王文卿,時人林靈素、張繼先對創派亦有所建樹。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號沖和子,江西南豐人。自稱在宣和間遇火師汪君於揚子江邊,授以飛神謁道之道;又遇老嫗(據稱是電母)於野澤,授以雷書數卷。“以是濟人甚眾,名聞江湖”。(虞集《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辰記》)徽宗聞其名,遣使召見,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門羽客,賜號“沖虛通妙生生”。據說能預知天數,善禱雨降妖。徽宗末年,數以修政練兵事為請,徽宗不納,乃拂袖還南豐。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傳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為主要特點。此法以符籙咒術為基本內容,結全內丹術,並以內丹修鍊為主,符籙咒術為輔。王文卿說:“斬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內修)為體,以法(指符籙)為用。”有了內煉工夫作基礎,“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以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上,包天地於身中,曰雨而雨,故感應速如影響”。(《道法會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正因此派如此重視內丹術,故與舊符籙派有很大區別,可名之新符籙派。王文卿死後,其弟子分成許多支派,繼續傳行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道法會元》卷八四《雷法說》:“祖師侍宸遇火師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沖舉之後,流傳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間,異派同名者雜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門而入。”明張宇初《道門十規》也說:“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師授,或一將而數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籙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隱真出偽者多,因而互生謗惑。”據虞集《王侍宸記》,得王文卿真傳者,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臨江徐次舉,以次至金溪聶天錫,其後得其傳而顯者曰臨江川譚悟真雲。人不敢稱其名,但稱之譚五雷”。入元后,譚悟真猶在人間,傳廬陵羅虛舟,再傳蕭雨軒和周立禮,周傳其子,蕭則傳胡道玄,人稱“神霄野客”,行法於關陝荊襄江漢淮海閩浙之間。與王文卿弟子不斷承傳同時,亦有宗祖林靈素和張繼先的支系在傳播。《道法會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劉玉後序云:“火師傳與玉真教主林侍宸,林傳與張如晦,後傳陳道一,下付薛洞真、盧君野,次以神霄派脈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盧君化於劍江,將解,而枕中出其書以付玉(劉玉自稱),法傳盧君,而派繼徐君。”同書卷二五三《地祗緒餘論》:“地祗一司之法,實起於虛靖大師(即張繼先),次顯於天寶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吳道顯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鍾明真人,相繼而為宗師。其後如江浙閩蜀湖廣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寧幾人。……后則有蘇道濟派、溫州正派、李蓬頭派、遇曜卿派、玄靈續派,如此等類,數之不盡。”金丹派南宗陳楠和白玉蟾亦兼傳神霄雷法,白玉蟾還撰有雷法著作多種。后白玉蟾傳弟子彭相,彭傳弟子林伯謙。當為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傳人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貫和生卒年,諸書記載不一。據宋濂《元莫月鼎傳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號月鼎。湖州人。幼習科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受徐無極傳五雷法。繼聞江西南豐鄒鐵壁(或作筆)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而不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書。於是召雷雨,破鬼魅,動與天合。宋寶佑(亻字應為礻字旁)戊午(1258)被請為浙東禱雨,雨立至。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被詔,於囗京內殿試法術,立驗。厚賜之,不受。命掌道教事,以老耄辭。后給驛南歸,行法江湖間。所得秘籍,亦不輕傳人。得其傳者,唯王繼華與潘無涯。後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周玄真著名於元明之際。此外,莫月鼎又傳金善信(1273—1331)、王惟一(?—1326)。王惟一曾著《道法心傳》闡述雷法理論,強調行法必須以內煉為基礎,雷霆風雲僅是精氣神的外在表現,不能舍本求末。以上莫月鼎所傳之徒,大抵傳行於蘇、浙、贛、閩、粵以至湖北、陝西和四川等地。據《道法會元》卷一四七《洞玄玉樞雷霆大法》載,在無代,宗祖劉海蟾、白玉蟾一系仍有承傳。薛師淳紀曰:“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白君得法於陳泥丸,得法於辛天君,皆神仙聚會,非偶然也。繼其法者,泉州馬居士之女,……(其女)以法授之翁君雷室先生,乃丹元翁狀元嗣孫也。家寓建寧。至元十六年(1279),……蒲相見其天姿粹美,收置幕下。得法之後,遂回故居。……一時嗣法弟子百有餘人。江東則有趙菊存,時為建寧儒學教諭。……師淳侍度師翁君三載有餘,凡士夫請命祈禳,必令相行。……乙未(1295年)重遊建寧,是歲翁君(羽化),……師淳壇下嗣法五百餘人。”末署丙申(元貞二年,1296)嗣法弟子薛師淳謹紀其實。明清后,該派轉衰,但亦承傳不絕。明永樂間,京師有道士周思得自稱得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法術。據說王靈官在宋徽宗時先從張繼先、林靈素得神霄法,繼從蜀人薩守堅學符術。故請於朝建天將廟於京師之西,宣德間改廟為大德觀,薩、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絕。據清顧沅《玄妙觀志》,蘇州玄妙觀,自宋以來,為歷代神霄派活動之據點,許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周玄真等皆曾寓居於此。

清代,又有施道淵一系住此傳承不絕。施道淵(?—1678),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吳縣人。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驅役百神,除崇療病。初築室堯峰,繼住穹窿山。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請於朝,賜所居額上真觀,賜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郡中玄妙觀傾圮,被延主觀事。晚游閩越,康熙十七年(1678)卒。傳有弟子胡德果,胡傳潘元桂(木字應為王字旁),潘傳惠遠謨,惠傳張資理、施神安,已至嘉慶之世。《諸真宗派總簿》又載有幾個宗祖薩守堅的道派:天山派、薩真君西河派、薩祖派等,蓋皆流傳於明清民國間的神霄支派。

道教分派很雜,許多道派實際上是間雜多種道教修鍊方法,很難明確區分,而史書及各派主要經典也只是將有別與其它道派的內容提出,作為標誌性內容,區別不同。其中,最為神秘的是南宮宗,即玄真門,主要典籍《七步塵奇》(又作《七步塵技》),現被許多修道者知道。其分支劍仙派也正被炒的沸沸揚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與美女蛇一起修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與美女蛇一起修行
上一章下一章

道教門派續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