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續五
嵛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王處一為開派祖師。王處一,字精通,號玉陽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於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薄》,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該派至那時起尚有傳承。但傳承及活動情況,未見記載。
遇仙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馬鈺為開派祖師。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全真教主王重陽弟子。卒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至那時起,該派尚有傳承。其傳承與活動情形不詳。
隨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為開派祖師。劉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於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其傳承、活動情況不知其詳。
清靜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為開派祖師。孫不二,號清靜散人,馬鈺之妻,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於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清靜淵貞順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不知其傳承與活動詳情。
隱仙派:全真道支派。又稱隱派或猶龍派。尊明初道士張三丰為祖師。張三丰,元末明初人。其名字、籍貫、履歷,各家記載不一,傳說甚多。據明傅維麟《明書》卷一百六十《異散傳》載,張三丰,名君實,字玄一,號玄玄,自號三豐子。遼東義州人。常衣一衲,行經街市,鄉村,旁若無人。論三教經書,吐辭滾滾。或三五日,兩三月,始一食。登山,其行如飛。元未居陝西寶雞金台觀。一日辭世而逝,后復生,乃入蜀抵秦,游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洪武初,入武當,登天柱峰。使弟子丘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岩宮,劉古泉、楊善登(或作澄)住紫霄宮,自結草廬於展旗峰北曰遇真觀,營草庵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長往,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道士訪求,不得。永樂間,成祖又多次派人詔請,亦不獲。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加封“韜光尚志真仙”。張三丰雖傳有若干弟子,但生前並未組建道派。宗奉他的道派,由其信仰者組成。據清李西月《張三丰先生全集道派》,該派稱名隱仙派,一稱隱派或獨猶龍派。並謂張三丰承火龍真人,火龍師麻衣垂先生李和,麻衣師陳摶,陳摶師文始真人尹喜。至陳摶時,又兼得少陽派劉海蟾之傳,合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而為一。此說荒誕之處甚多,但張三丰曾受陳摶一系的思想影響,或許接近事實。此派形成時間雖不可考,但明清民國時期確有此派承傳。《諸真宗派總簿》記有多個宗祖張三丰的道派。有:自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等八個。三豐崇拜最初興起於湖北武當山,隨着武當道的遠播,遂在其他地區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這個事實。
升玄派:升玄為靈寶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成為升玄內教弟子,逐次晉級,授以相應的經戒和法籙,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級的無上登天畢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靈寶派。
重玄派:道教哲學流派。重(音蟲chong),為重複之義。其意從《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來,該派以重玄之義解《老子》,認為老學要義在於“玄之又玄”,以達到哲學思想上的無滯。重玄哲學,始於東晉孫登,後來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陳道士諸柔,隋道士劉進喜,唐道士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皆闡發重玄之義。重玄家融匯佛學的的“雙遣法”,以《莊子》“無為”、“忘心”說為基礎,采佛教破除妄執意,力圖超越玄學,又稱越佛學,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這就是道教的向老莊哲學復歸且深入發展的標誌。道教重玄學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為內丹學哲學支柱之一。該派盛行於唐,以成玄英最為突出,后杜光庭、陳景元亦繼承其學說,影響甚大。
凈明道:全稱“凈明忠孝道”。是宋元間在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派,系由靈寶派分衍而成。凈指不染物,明指不觸物,該派以凈明忠孝為宗旨,並作為教派名稱。凈明道的創立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凈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許旌陽)為祖師,稱其法籙出於許遜。許遜東晉時居南昌傳道與十一弟子並稱十二真君。許遜死後,西山道教不絕如縷,許遜焚修的游帷觀,亦歷經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萬壽宮(原游帷觀)道士周真公利用許遜信仰,致禱許真君救度,得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即於西山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標誌着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傳承未久,似即湮沒無聞。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劉玉起而創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劉玉托稱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凈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劉玉當為師。劉玉始建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此後劉玉先後宣稱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壇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凈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劉玉重新開創的凈明道以許遜為凈明道師(旌陽公一傳),以蘭公、諶母為凈明啟教,以西山十二真君為凈明傳教。又尊唐代道士張氳為凈名經師,胡惠超為凈明法師,東晉道士郭璞為凈明監度師,合稱“凈明三師”。劉玉稱凈明揚教,為旌陽公二傳。劉玉以下凈明道四代嗣法宗師稱凈明嗣教,黃元吉為旌陽公三傳,徐異為旌陽公四傳,趙宜真為旌陽公五傳,劉淵然為旌陽公六傳。劉玉至凈明四嗣教五代是凈明道興盛時期。黃元吉在西山傳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此後西山凈明法壇法籙盛行於世。黃元吉、徐異、劉淵然皆赴京師,弘揚凈明教法,廣結士大夫,名重一時。黃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舉薦,被元室敕封為凈明崇德弘道大師、教門高士、玉隆萬壽宮提點。趙宜真曾先後從張廣濟、李玄一,研習全真北派、南派之學。凈明道與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關係。劉淵然以後凈明道的傳承系譜不明,教派漸趨衰落。清順治九年(1652),丘處機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凈明道,致力於西山宮觀的修復。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誠死,其弟子譚太智、張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紹繼凈明法統。此後,凈明道歷史即付諸闕如。凈明道以“凈明忠孝”為修道宗旨。凈明是指對內心修鍊的要求,忠孝是對行持的要求。凈明道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為“垂世八寶”,要求道士恪守。凈明道以忠孝為大道之本,認為“忠孝立本,方寸凈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鍊,自然成道”。(《凈明忠孝全書》卷二)凈明道的特點是融匯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認為道教的凈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歸。凈明道重視封建倫理修養,具有濃厚的理學特色。《凈明忠孝全書》是凈明道的基本經典,由黃元吉編撰成書,是研究凈明道教的重要資料。《道藏》中收有凈明道經書十餘種。凈明道是以倡導忠孝為特色的新道派。凈明道的教義,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讚賞,亦受到元明統治者的重視。凈明道嗣法宗師與龍虎山張天師關係密切,與全真龍門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無明時期頗有影響的一個教派。
閭山派:是凈明派祖師許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說為凈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實際上是民間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台灣等地享有盛名,影響甚至大過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尋書的道友小魏即閭山三奶派感應壇第七代壇主。該派源於陳靖姑(奇仕媽)的民俗信仰,相傳福建古田縣東地名臨水,於五代時有陳姓世代為巫,陳靖姑亦一女巫,父陳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術,陳靖姑與其結誼姐妹,巫相兼,習武修道,由巫師而神,鄉人祀之。據說她曾師從閭山法主許真君,得許旌陽之秘訣,又從龍虎山張天師學道,得斬妖寶劍。陳靖姑信仰的《大奶靈經》雲其“傳法閭山,顯跡古田”,南宋時福建一帶建有奇仕媽宮、臨水夫人廟。泉州奇仕媽祀陳、金、李三夫人,為授胎、護產、育嬰之女神,香火較盛,且有“觀音簽”,並以媽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為陳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順懿祖廟中祀順天聖母(陳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稱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稱二奶)。台灣有十六座臨水夫人廟(包括台北市臨水順天堂、台南市臨水夫人媽宮、高雄縣三奶宮、南投縣順懿宮、台中市臨水宮、宜蘭縣靖安宮等到),皆為道觀,屬三奶派道教。台灣道士多屬正一派系,其中烏頭司公為天師道,紅頭師公為閭山三奶道。閭山三奶本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陸至今猶存,台灣民間道派興盛,遂發展為民間道教之一。
神霄派:北宋末出現的新符籙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實際開創、倡導者。創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靈素被宋徽宗召見,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潔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傳》)宋徽宗大喜,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諸州大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該派道士引以為教名。明張宇初《峴泉集》卷一《玄問》等稱,神霄派源出於神霄玉清真王,火師汪真君為闡教之祖師。所謂神霄玉清真王,固屬子虛,就是火師汪真君闡教(火師汪真君名汪子華,唐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衡岳志》人傳),也難以憑信。據有關資料,此派的創始者當為王文卿,時人林靈素、張繼先對創派亦有所建樹。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號沖和子,江西南豐人。自稱在宣和間遇火師汪君於揚子江邊,授以飛神謁道之道;又遇老嫗(據稱是電母)於野澤,授以雷書數卷。“以是濟人甚眾,名聞江湖”。(虞集《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辰記》)徽宗聞其名,遣使召見,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門羽客,賜號“沖虛通妙生生”。據說能預知天數,善禱雨降妖。徽宗末年,數以修政練兵事為請,徽宗不納,乃拂袖還南豐。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傳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為主要特點。此法以符籙咒術為基本內容,結全內丹術,並以內丹修鍊為主,符籙咒術為輔。王文卿說:“斬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內修)為體,以法(指符籙)為用。”有了內煉工夫作基礎,“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以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上,包天地於身中,曰雨而雨,故感應速如影響”。(《道法會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正因此派如此重視內丹術,故與舊符籙派有很大區別,可名之新符籙派。王文卿死後,其弟子分成許多支派,繼續傳行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道法會元》卷八四《雷法說》:“祖師侍宸遇火師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沖舉之後,流傳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間,異派同名者雜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門而入。”明張宇初《道門十規》也說:“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師授,或一將而數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籙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隱真出偽者多,因而互生謗惑。”據虞集《王侍宸記》,得王文卿真傳者,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臨江徐次舉,以次至金溪聶天錫,其後得其傳而顯者曰臨江川譚悟真雲。人不敢稱其名,但稱之譚五雷”。入元后,譚悟真猶在人間,傳廬陵羅虛舟,再傳蕭雨軒和周立禮,周傳其子,蕭則傳胡道玄,人稱“神霄野客”,行法於關陝荊襄江漢淮海閩浙之間。與王文卿弟子不斷承傳同時,亦有宗祖林靈素和張繼先的支系在傳播。《道法會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劉玉後序云:“火師傳與玉真教主林侍宸,林傳與張如晦,後傳陳道一,下付薛洞真、盧君野,次以神霄派脈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盧君化於劍江,將解,而枕中出其書以付玉(劉玉自稱),法傳盧君,而派繼徐君。”同書卷二五三《地祗緒餘論》:“地祗一司之法,實起於虛靖大師(即張繼先),次顯於天寶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吳道顯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鍾明真人,相繼而為宗師。其後如江浙閩蜀湖廣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寧幾人。……后則有蘇道濟派、溫州正派、李蓬頭派、遇曜卿派、玄靈續派,如此等類,數之不盡。”金丹派南宗陳楠和白玉蟾亦兼傳神霄雷法,白玉蟾還撰有雷法著作多種。后白玉蟾傳弟子彭相,彭傳弟子林伯謙。當為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傳人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貫和生卒年,諸書記載不一。據宋濂《元莫月鼎傳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號月鼎。湖州人。幼習科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受徐無極傳五雷法。繼聞江西南豐鄒鐵壁(或作筆)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而不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書。於是召雷雨,破鬼魅,動與天合。宋寶佑(亻字應為礻字旁)戊午(1258)被請為浙東禱雨,雨立至。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被詔,於囗京內殿試法術,立驗。厚賜之,不受。命掌道教事,以老耄辭。后給驛南歸,行法江湖間。所得秘籍,亦不輕傳人。得其傳者,唯王繼華與潘無涯。後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周玄真著名於元明之際。此外,莫月鼎又傳金善信(1273—1331)、王惟一(?—1326)。王惟一曾著《道法心傳》闡述雷法理論,強調行法必須以內煉為基礎,雷霆風雲僅是精氣神的外在表現,不能舍本求末。以上莫月鼎所傳之徒,大抵傳行於蘇、浙、贛、閩、粵以至湖北、陝西和四川等地。據《道法會元》卷一四七《洞玄玉樞雷霆大法》載,在無代,宗祖劉海蟾、白玉蟾一系仍有承傳。薛師淳紀曰:“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白君得法於陳泥丸,得法於辛天君,皆神仙聚會,非偶然也。繼其法者,泉州馬居士之女,……(其女)以法授之翁君雷室先生,乃丹元翁狀元嗣孫也。家寓建寧。至元十六年(1279),……蒲相見其天姿粹美,收置幕下。得法之後,遂回故居。……一時嗣法弟子百有餘人。江東則有趙菊存,時為建寧儒學教諭。……師淳侍度師翁君三載有餘,凡士夫請命祈禳,必令相行。……乙未(1295年)重遊建寧,是歲翁君(羽化),……師淳壇下嗣法五百餘人。”末署丙申(元貞二年,1296)嗣法弟子薛師淳謹紀其實。明清后,該派轉衰,但亦承傳不絕。明永樂間,京師有道士周思得自稱得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法術。據說王靈官在宋徽宗時先從張繼先、林靈素得神霄法,繼從蜀人薩守堅學符術。故請於朝建天將廟於京師之西,宣德間改廟為大德觀,薩、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絕。據清顧沅《玄妙觀志》,蘇州玄妙觀,自宋以來,為歷代神霄派活動之據點,許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周玄真等皆曾寓居於此。
清代,又有施道淵一系住此傳承不絕。施道淵(?—1678),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吳縣人。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驅役百神,除崇療病。初築室堯峰,繼住穹窿山。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請於朝,賜所居額上真觀,賜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郡中玄妙觀傾圮,被延主觀事。晚游閩越,康熙十七年(1678)卒。傳有弟子胡德果,胡傳潘元桂(木字應為王字旁),潘傳惠遠謨,惠傳張資理、施神安,已至嘉慶之世。《諸真宗派總簿》又載有幾個宗祖薩守堅的道派:天山派、薩真君西河派、薩祖派等,蓋皆流傳於明清民國間的神霄支派。
道教分派很雜,許多道派實際上是間雜多種道教修鍊方法,很難明確區分,而史書及各派主要經典也只是將有別與其它道派的內容提出,作為標誌性內容,區別不同。其中,最為神秘的是南宮宗,即玄真門,主要典籍《七步塵奇》(又作《七步塵技》),現被許多修道者知道。其分支劍仙派也正被炒的沸沸揚揚。
老華山派:宗祖北宋道士陳摶的一個道教派別。據《宋史陳摶傳》稱: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或謂四川安岳人)。少業儒,後唐長興(930—933)中,舉進士不第,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后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石室修道。與隱士李淇、呂洞賓等為友。後周顯德三年(956)被召至京,問飛升黃白之術。世宗命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受。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4)間,又奉召至京,甚得太宗尊崇,賜號“希夷先生”。相傳年百餘歲而卒。陳摶好《易》,曾著《無極圖》、《先天圖》、《易龍圖》等,其《易》學思想對宋代理學家有很在影響。他又是內丹術的實踐者和理論家,其內丹學說為宋元內丹各派理論奠定了基礎。他傳有弟子,但卻沒有開啟道派。《諸真宗派總簿》載有以他為宗祖的道派,名老華山派,系後世所創,始創於何時,已難稽考。
清微派:宋代出現的新符籙派。該派自稱出於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為名。又謂其教在元始天尊傳法后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四派,至十傳乃由祖舒元君會四派而為一,始立清微宗派。下遞傳郭玉隆、傅央囗、姚庄、……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見《清微仙譜》、《清微齋法》)據此其創始人為祖舒(據《萬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祖舒傳》稱其為唐人),此說是否可信,尚待研究。從現存資料看,從祖舒到南畢道幾代,事迹簡略、傳達室徒也少,那時是否形成有影響力的道派,實難斷定。至黃舜申時,清微派始顯名於世。據陳采《清微仙譜》,黃舜申(1224—?),名應炎。福建建寧人。幼穎悟,經史百家,靡不貫通。年十六,待父於廣西幕府,遇官於廣西的南畢道,授以清微雷法。宋寶佑(亻字應為礻字旁)(1253—1258)中曾任檢閱,以雷法名世。宋理宗召見,賜號雷淵真人。至元丙戌(1286)應召赴闕,未幾,乞請還山,制授雷淵廣福普化真人。他是清微派的著述大師,“覃思著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現《道藏》所收清微派著作,大多出於黃舜申及其門人之手。清微派主要修持清微雷法。與神霄派一樣,主張將雷法與丹法相結合,而以內煉為主,符籙為輔。《清微齋法》卷上:“蓋行持以正心誠意為主。心不正,則不足以感物;意不誠,則不足通神。神運於此,物應於彼,故雖萬里,可呼吸於咫尺之間。”又說:“將吏只在身中,神明不離方寸。”將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時所劾召的鬼神,意謂能劾召他們,全憑作法者有深厚的內煉工夫。故該派著《清微內訣》,專言內丹修鍊之道。《清微仙譜》謂黃舜申有弟子近百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黃雷淵傳》稱:“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題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後者五人而已”。此五人分為兩支向南、北傳播:一支以福建建寧為中心,傳行於南。此支由其弟子熊道輝(號真息)所傳,始傳安城彭汝勵,彭傳曾貴寬(號塵外),曾傳浚儀趙宜真(號元陽),而入於明。另一支以湖北武當山為中心,傳行於北,由黃舜申傳武當山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再由此三人傳張守清。張守清弟子甚眾,后形成與全真、正一相結合的清微支派,又稱新武當派,傳衍不絕。明清時期,除張守清所創的新武當派繼續傳衍於武當地區外,北京東嶽廟又有另一清微支派在傳衍。據日人小柳司氣太《白雲觀志》卷五《東嶽廟志》,該廟靈濟先祠所供之方丈牌位,除祀有東嶽廟創建人張留孫、吳全節外,主要供奉明清民國時期住持該廟的歷代清微派祖師。其中一牌位書“明朝清微派第一代禹祖諱貴黌神位”,另一牌位書“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諱守誼劉公霞靈之位”(第二、三代缺祀)。所尊之第一代禹貴黌(曾任南京朝天宮道錄司右玄義),當為此派之開祖,約為明中後期人。第四代之後,依次立牌,直至第二十一代。從所列名中,可看出四至二十一代的派字依次為:守、全、真、道、正、德、存、誠、傳、尚、賢……。葉郭立誠在1939年作過一次東嶽廟調查,獲該廟一首宗派詩云:“貴崇應守全真道,德存誠傳尚賢,源潔宜良明化吉,洞中清泰幕紅顏”。(載《民俗叢書》之《北平東嶽廟調查》)此詩與上述牌位所記之派字完全吻合,證明至民國時,該派仍在此廟承傳不絕。《諸真宗派總簿》又收有派字各異的另外八個清微支派,表明至民國時,清微派所衍的支派很多。另外,據《金蓋心燈》,龍門派第八代呂守璞和第十二代費陽得都曾兼傳清微法,《呂雲隱律師傳》:呂守璞“於清微為二十四代,於龍門為八代律師。”表明清微派自元初傳達室入武當時起,即與全真相融合的傳統,至清代仍相沿未變。
東華派:南宋初出現的新符籙派。該派經書述其傳授源流為:玉清元始天尊、道君靈寶天尊、太華天帝、……徐來勒、葛玄、鄭思遠、葛洪、高斂之、陸修靜、……王古、田思真、寧全真、……林靈真、董處謙、張嗣成。(《道法會元》卷二四四《玉清靈寶無量度全書》)表明該派由靈寶派分衍而來。據《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前《寧全真傳》看,該派在王古、田思真的推動下,由南宋初道士寧全真所創。據載:寧全真(1101—1181),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開封府人。幼養於裴氏家,長猶從裴姓。資稟純異,敏於記憶。“凡諸子百家,醫藥卜筮之書,無不該貫融會。善察天文躔度,猶工於風角鳥占卜術”。家貧,無以自給。年少時,尚書王古檄充史椽。據說,王古嗣丹元真人東華嫡傳,聞田靈虛(名思真)遇陸簡寂(陸修靜)得道,延請於家,命寧全真典侍抄錄。寧全真心與道契,對經籙秘文,一見輒悟,“一日,靈虛言於尚書曰:裴氏子(指寧全真)根器深厚,骨相合仙,異日當負大名,然振起吾東華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書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達靈,飛神謁帝,名振京師”。后遭靖康之變,奉母到南方,得楊司命所遺靈寶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冊符文,從此道業大進。母死,復為寧姓。紹興中,以齋醮祈禳之功,被賜號“洞微高士”,繼進“贊化”。孝宗朝,遭左街道錄劉能真陷害,被囚十餘日後黥隸軍籍。此後,即晦跡深遁,益勤修鍊,士庶歸之者如市,從其學道者益眾。晚年住弟子何淳真家,南宋孝宗淳熙辛丑(1181)將教務付趙義夫后逝去。東華派主修齋醮祭煉,但已融進不少內丹、雷法,表現出與舊符籙派不同的特點。如寧全真授、王契真編之《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云:行靈寶法禱禳鍊度者,須常修“大定之法”。於每日清晨“靜坐寂定,存心端謹,無內外想”,澄心絕慮,繼而“運降宮(心)赤囗下降,玄泉(腎水)上升,心血腎精二囗交合,放丹田中孕生嬰兒”,次則存想嬰兒“自夾脊大度橋直上泥丸”,行周天運轉。此法實際是將內丹法與上清、靈寶傳統之存思想融全,以之作為行持符籙之根本。據《道法會元》卷二四四《玉清靈寶無量度人上道靈寶源流》載,在寧全真之後,依次為王欲(欠字應為共字邊)、趙德真、宋存真、張洞真、孔敬真、盧諶真、薛熙真、林靈真。前數代活動歷史不詳,直至薛熙真(東華先生)將教事付林靈真(南宋末)后,東華派又盛行一時。據《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前《水南林先生傳》載,林靈真(1239—1302),原名偉夫,字君昭,靈真乃法名。浙江平陽人。因屢試不第,乃棄儒從道,舍宅為觀,投禮提點戴煨。后承東華先生薛熙真,“乃紹開東華之教,蔚為一代真師”。入元后,被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命為溫州路玄學講師,后升本路道錄。他以溫州為傳教中心,收受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人”,“天師門下高閑董公(董處謙)、宗師堂下閑閑吳公(吳全節)”等,亦曾受其學,“從游參妙,肩摩踵接,……可謂一時授受之盛”。據《道法會元》卷二四四《靈寶源流》所列名代祖師名單,在林靈真之後,為龍虎宗的董處謙,再後為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既然此兩代宗師皆由龍虎宗道士擔任,似可證明它在元代後期已遂漸合併於正一道。
天心派:宋代出現的新符籙派。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自漢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當其受印劍於玉局,盪妖異於寰區,法之濟時,厥勛盛矣。”認為天心派由張陵所創,自是托古之辭,但可證明天心派由正一龍虎宗派生而來,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稱: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臨川縣吏饒洞天受神人指點,掘地得“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識訣目玉格行用之由,復遇神人指令,師於譚先生名紫霄,授得其道”。饒洞天遂被稱為“天心初祖”。掘地得書,自是神話,它表明饒洞天寫了一部天心正法之書。但天心派是否由他建成,尚難斷定。至“紹興之初,路真官再編天心法”。(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天心道法由此盛行起來。路真官,名時中,曾作《無上三天玉堂大法》、《無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內景玉書》行於世,成為南宋行天心道法最著名的道士。方勺《泊宅編》卷七:“朝散侍郎路時中行天心正法,於驅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天心正法原重符印,傳至路時中,亦汲取新說,強調作法者須重內煉,以內煉為本。《無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一:“道在我身,修之久則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將有餘而補不足,所以莫非法也。”該書卷三十論鍊度亡魂須先自己成就玄功,作法時,只要“使內囗以合外囗,外神以符內神,則一瞬之間報應如響矣”。南宋時,又有廖守真傳天心正法,形成一個天心支派。《道法會元》卷二四六《天心地司大法》載彭元泰《法序》:“昔宗師廖真人(廖守真)修大洞法,誦《度人經》,北帝遣殷郊護助真人修鍊大丹,所到則瘟疫消滅。”《道法會元》卷二四七記其傳係為:廖守真傳蕭安國,安國傳彭元泰,元泰傳史白雲,白雲傳費文亨,文亨傳陳一中。陳一中是元延祐時人,說明該系從南宋傳至元代。元代,雷時中傳天心正法。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雷默庵》傳,雷時中(1121—1295),字可漢,號默庵。其先豫章人,后家於湖北武昌金牛鎮。幼習詞賦,通詩經,三領鄉薦。后傾心道教。據說,庚午年(1270)三月三日,漢其在道壇誦《度人經》時,蒙路真官下降,授以“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教他“大興吾教”。並稱此教由太上老君所授,“專以《度人經》為主”。(他與廖守真一系皆強調調《度人經》,與金允中所說天心出於正一天師似有不同。)此後,“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眾。弟子數千人,分佈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於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於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發揚混元通化之妙”。據此,雷時中所傳之天心派,似又可稱為混元派,為天心派各支流傳最盛者。明清活動情況不見記載,是否在元末已合流於正一?有待進一步研究。
廣慧派:道教支派。據《諸真宗派總簿》,為南宋道士章哲所創。章哲,“道號廣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寧縣三十五都順義卿(疑為‘鄉’字之誤),石門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歲結庵絲羅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歲,端坐而逝”。留傳此派。其六十派字,系“民國五年丙辰(1916)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寧縣太平山萬壽宮穆善清帶來。”
閻祖派:全真龍門派支派。《諸真宗派總簿》謂為龍門“復”字岔派分支,在茅山乾元觀。此“閻祖”據清笪蟾光《茅山志》卷九,當為明嘉靖、萬曆間道士閻希言。該書據明王世貞《囗州續稿閻道人希言傳》稱:閻道人者,名希言,不知何許人。自言家山西。年二十七八時,成瘵幾死,遇師誨以坐功,得無恙。嘉靖乙未(1535)、丙申(1536)間,去家學道。后從湖北武當至江蘇句曲乾元觀,頂一髻,不巾櫛,身着粗布夾衫。盛暑輒裸而暴日中,不汗,窮冬間鑿冰而浴。絕不為人道其所由得,叩之以延年沖舉之術,亦不應。唯勸人行陰騭,廣施予,勿淫勿殺,勿憂勿恚、勿多思而已。乾元觀初極簡陋,希言游金陵募資以成殿閣,並引山泉灌溉稻田數十畝。住觀五十餘年,於萬曆十六年(1588)卒。傳有弟子舒本住、江本實、王合心等。笪蟾光《茅山志》卷九云:舒道人,“名本住,號一庵,金陵人”。“晚而慕道,浪跡諸名勝,至三茅郁岡之下,……結茅而棲。堅意精心,凡十餘年。而道人閻希言者,始來自終南,豐腹重頷,不冠不履,舒知其不凡,拜為師。遂相與胼胝,興復古乾元雲。……與江文谷同為希言高足弟子,亨年九十有六。”又云:“江道人,名本實,號文谷,蘇州玉田人。早歲棄家學道,萬曆壬午(1528)至郁岡師希言。嘗言人生未嘗無死,有盡形骸,人死未嘗無生,當存精氣,乃於洗心池旁培小阜祀重陽,因迭石塞牖,趺坐於中。謂其徒:每日向牖呼之,應則已,不應則入收斂遺蛻。凡呼之三年,乃不應,啟石視之,坐蛻矣。故稱為活死人墓。”著有《華陽真誨》行二世。又云:“王小顛,道名合心,常州宜興人。生而慧辨,通儒術。弱冠居金沙,即悅水雲之士,作方外游,啟遍諸名山,訪高流,見閻希言,師事之。……先生學博而才敏,構詞用意出人意表。”此雲師事閻希言,疑當為師事閻希言之徒。笪蟾光《茅山志》卷三所載萬曆四十一年《神宗為聖母建金籙齋詞》、萬曆四十三年《神宗三辛懺醮詞》中,皆有“特命本山乾元觀真道士李教順等,祗就殿廷啟建金籙”,“諷誦《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藏”等語,此李教順當為閻希言之徒裔。《諸真宗派總簿》記“閻祖派”派字為:“複本合教永,圓明寄象先,……”等二十字,據上記閻希言所傳徒裔之輩字,與此相吻合,故所謂“閻祖派”當為閻希言所傳之派系。但“教”字後傳代情況不明。此後龍門派之宗師系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住茅山傳道,順治十年(1653)卒。傳有弟子孫守一(號玉陽)和黃守元(號赤陽),為龍門第八代。孫守一又傳閻曉峰,為龍門第九代。孫、閻皆住茅山乾元觀,但據《金蓋心燈》之《道譜源流圖》載,閻曉峰“所傳後人改皈茅山法派”,表明閻曉峰后已非龍門派。似乾元觀所傳一直為閻言系之徒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