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周殷屠六定九江 黥布戰前話項羽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周殷屠六定九江 黥布戰前話項羽

小標題:勝極之下暗藏危險,養病張良千里傳音

東西二都,這個提議相當驚人,之前在高傲的項王面前提出和解已經是夠大膽,夠敢想。

項羽叱吒一聲,人馬皆廢,想來戰無不勝的他怎肯低頭,故而諸楚將不敢言語,唯有令尹靈常敢說話。

在他人眼裏,靈常是個敢直言的諫臣,有小范增之稱。

只有靈常自己心裏明白,他與范增有很大的差距,不過是他明白一個道理,拿誰的俸祿就為誰認真辦事。

項羽重用他,他靈常就忠心為其辦事,認定的立場,不管對面站的是何人,都勇敢說出來,至於采不採納,那是旁人的事,靈常自認做到此已可。

靈常自秦末風雲變幻之際,就謀划著做點事,期間也侍奉過不少主,可惜的是都不成事。

不過每輔佐一人,皆是盡心盡職,期盼着靈氏能夠在秦末之際振作起來。

也是靠着這股實幹勁,靈常一步步走到今天,得到項氏的重用,在范增死後,靈常成為令尹,擔負其范增在政治方面的工作。

軍事方面,有過離間范增事件后,項羽將兵權收歸項氏,也擔心田氏代齊的情況發生。

收歸兵權后,除自己統領之外,一部分交給項佗,一部分交給龍且、項聲,為平衡項氏和異姓之間,還有一部分則是交給曹咎、周殷,以示權衡。

尤其是在滅掉黥布后,將原九江王的地盤都交給周殷轄制。

只是沒想到世事發展變化太快,龍且、曹咎接連死於戰場,項聲戰敗,項佗被俘虜。

項羽無將可用,不得不將兵權又分給靈常一部分,在諸將眼裏這是對靈常的信重,靈常應該努力為項羽分擔憂慮。

可靈常上來提議和解,現在又支持項伯搞東西二都,這等於被迫遷都,還是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人心離散的情況。

以項羽一貫的做法,估計又要烹殺大臣,但這次項羽沒有,而是問出一句,“楚求和,豈非示弱,漢趁勢而欺,當如何?”

靈常知道項羽這話的背後暗藏其意,主動求和,那會讓劉邦看輕,僅僅靠人質劉太公和呂雉,恐怕難以讓劉邦將吃進去的土地都吐出來。

項伯有句話,項羽是認可的,那就是行大事者,不顧家,吃進去吐出來,勝於虎口奪食。

靈常道,“臣自有法可使漢請回人質以示和解,結束楚漢連年戰火。”

項羽是貴族出身,貴族有貴族自身的優勢,也天生帶着無法抹去的臭毛病,不喜歡低頭,喜歡昂頭。

喜歡他人昂頭看自己,讓項羽服軟,主動請和,這比當年鉅鹿之戰還要難。

鉅鹿之戰對項羽來說不過生死,可主動請和劉邦,這是霸王的尊嚴。

靈常知曉項羽的心思,提出可令劉邦主動請和。

項羽點頭,將此事交給靈常,靈常又請來鍾離眛相助,將一則消息傳到漢軍中。

一個不大不小的消息在漢軍中悄然傳開,起初不算什麼,但這種聲音如同蒼蠅叮雞蛋。

絕情、不孝、不義,六親不認的帽子慢慢在編製,這種聲音劉邦不能不重視。

起初項羽以劉太公威脅劉邦,劉邦那番話如果是對大漢文臣諸將的負責,那麼如今軍中渴望太公回漢的聲音,就是一劑毒藥。

如果飲下去早晚會發作。

不能飲,就要發聲,陳平猜測這是鍾離眛在使計,是要拿孝道做文章,詆毀劉邦進而影響大漢義軍的旗幟。

於是劉邦逐一召見群臣諸將,詢問請劉太公、呂雉以和解之策如何,紛爭如今劉邦對前路也有些迷惑。

在得知韓信、曹參、張蒼、張耳率漢軍在河北一路凱歌,更是攻下齊地,劉邦對戰勝項羽的信心滿滿。

誰知物極必反,韓信率着一支生力軍叛漢自立,這給劉邦的打擊很大,雖然劉邦知曉韓信麾下的諸將不一定全部叛漢,

尤其還有他有意安排的曹參在監視這支軍,可天高海闊,誰知曾經的人有沒有變。

總之曹參這枚棋子能不能起到震懾的作用,劉邦心裏沒有百分百把握;

曹參的存在使得韓信即便自立也不能助楚,其次還有呂澤安排的丁復,這些都是人心上留有的後手。

可時間一長總會生變,劉邦對吞併天下的信心在打折,當接到關中蕭何的算賦之策時,劉邦知道關中和蜀漢的後方供給將要達到臨界點。

此種情況令劉邦不自覺的想起當年秦和趙的長平之戰,那是一場拉鋸戰,各國的名將和兵力都不少,最後拼的是國力。

大漢和西楚拼的也是國力,拼盡大漢的國力使得如今西楚丟失後方彭城及周邊一帶,也使得西楚的補給線被斷,

可依舊不能戰勝項羽,項羽之勇當真千古無二,如果逼急項羽會不會浮現鉅鹿之戰的情況,劉邦竟有些看不清前路。

如果攻下齊地的韓信沒有叛變自立,劉邦沒有自豪懷疑,取得勝利完全沒問題,

可現在情況有些複雜,彭越和田橫攪在一起居然開始保持中立,連黥布都沒有繼續的南下助盧綰、劉賈,在賞封其為淮南王才表明立場。

紛紛擾擾的秦末,他劉邦的對手可能不再是項羽,而是韓信。

這個結果看似很荒唐,很可笑,但劉邦知道韓信的能力,知道韓信帶兵的能力,也知道其麾下籠絡一批能人。

齊地、趙地看似漢所攻取,實為虛,不可控;加之後方的吃緊,這些都在傳達一個盛極而衰的信號,這些都是劉邦要考慮的。

在捷報聲和祝賀聲接連不斷時,唯有在關中養病的張良能懂他的心聲,連續發來數道書簡。

簡中的大體意思相同,提醒劉邦小心物極必反的道理,既要再接再厲,也要小心翼翼。

不到最後一刻,切忌鬆懈心裏。

起初劉邦還不相信,待看到韓信佔據齊地后,沒有立刻發兵擊楚,而是等到遣張良赴齊地授齊王印后,才令灌嬰南下擊楚。

原本助漢擊楚的彭越,不知為何在見到戰敗之齊王田橫后,居然保持中立。

在關鍵時刻保持中立,就是吃裏扒外,有能力的人一旦立場轉變,其弊勝於反覆小人。

優勢一旦向劣勢轉變,那就是致命之傷。

劉邦臉上的神情已經在告知諸將,此刻大漢需要緩和,需要休養生息。

曾給劉邦提議深壑高壁的郎中鄭忠,此刻針對和解之策道出心中所想,“大王,和解以求休養生息倒在其次,迎回王后與太公,以盡大王之孝心,方為上。”

都尉華寄也贊成大漢修養聲息,“當迎回太公與王后,以解後顧之憂。”

假相閻澤赤也認為當先鞏固關中,與西楚拉鋸戰實在太長,“當與西楚休戰,近日上郡之北邊境常有胡人出沒,需防楚漢相爭,胡人得利。”

閻澤赤,這個人物估計大家不是很熟悉,此人在劉邦還定三秦,於塞王、翟王投降後為河上守,后以假相從劉邦擊項羽。

在諸將中,劉邦也比較欣賞韓王姬信的能力,只是他保持沉默,沒有道出建設性意見。

韓王姬信雖一直從劉邦征戰,然何人心裏不想安安穩穩做個王,故而面對諸將的意見,他保持沉默。

一旦楚漢修和,那麼韓王姬信就可以安安穩穩去韓地做韓王,多舒服。

在諸將以為當和解之時,只有少數幾人堅持要戰,不能功虧一簣,其中叫的最響的就是樊噲。

不過劉邦對樊噲的建議也是比較重視的,幾次化險為夷的舉動都是樊噲所為。

故而劉邦還是猶豫,是戰是和,拿不定注意。

最後劉邦將眸光投向陳平,陳平的建議比較特別,“大王,此乃西楚緩兵之計,亦是大漢蓄勢之際,更乃迎回太公時機,然如有條約,不可當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室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漢室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周殷屠六定九江 黥布戰前話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