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9章 奪門之變(一)
第1329章奪門之變(一)
……
擒了孔有德,李晃返回京師。
原東緝事廠。
現在為錦衣衛總衙。
周圍戒備森嚴,閑雜人等,不能靠近。
李晃邁步進入,一路來到後院,穿過幾個嚴密把守的重門,最後推門進入一間廂房。
廂房裏,滿滿的都是書架,書架上,則都是編列成冊的各種機密。
最深處,一個穿着灰白長袍的中年人正伏在桌上,聚精會神的看着手中的一份情報。
看完之後,他略微思索,提筆在一張空白的信箋上寫了一段話。
寫完之後,微微吹乾墨水,將信箋夾入情報之中,依次放在桌子上。
他做的專註又入神,好像根本沒有察覺到房間裏面多了一個人。
李晃也不打攪,只是靜靜的等着。
直到灰袍中年人處理完桌上的全部,抬手伸了一個懶腰之時,他才從書架之後走了出來,口中淡淡道:“照磨的分析果然無誤,孔有德就是藏在天津。”
灰袍中年人抬起頭,見到是東廠提督錦衣衛指揮使李晃,於是起身,微微一笑,公事公辦的行禮。
陽光照着他的臉。
原來正是蕭漢俊。
只不過,他的頭髮已經是白了一大半,原本瀟洒英俊的面容,也變的蒼老。再沒有蕭郎的風采。
只有笑容依舊。
蕭漢俊主動歸案,並且在御前咬舌自盡,隆武帝憐其他,仍令他回軍情司效力,但不管人事,也不許和其他人接觸,更沒有指揮的權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分析軍情司或者是錦衣衛搜集的情報,最後做出判斷,寫出評語,以為李晃和李若鏈參考。
這九年來,蕭漢俊從沒有邁出過這個小院裏,除了固定的幾個人外,他不能和任何人接觸,一直在院子裏生活,每日陪伴他的,只有軍情司和錦衣衛送來的情報書山。
同時的,他也沒有了名姓,只有“甲二十九”的代號,又或者是“啞先生”,只有李晃還是按過去的習慣,喊他為照磨。
李晃沒有多說,拱手向蕭漢俊還了一禮,轉身離開。
蕭漢俊慢慢抬起頭,抱持行禮的姿勢,望着李晃離開的方向,臉上的笑容漸漸凝結……
……
孔有德抓獲,被判處凌遲,行刑那一日,京師萬人空巷。為建虜充當爪牙的有名有姓的大叛賊,到今日基本肅清。
……
隆武十八年九月,在講武堂學習的太子朱和埕,忽然得了急病,連續高燒,隆武帝拋開一切,和皇后兩人,連日看護在太子身邊,陪伴太子度過病危期。半個月後,太子終於痊癒,隆武帝喜不自禁,特地祭掃了方澤、太廟、社稷等,並向天下臣民宣示這一喜訊。
但病癒的太子並不願意返回講武堂,皇后也求情,沒辦法,隆武帝只能退一步,令太子在宮中完成講武堂的剩餘學業,日常操練和軍中實習,都免去。
……
年底,戶部再次亮出家底。
經過隆武帝十八年的改革和整飭,大明朝廷每年的歲入比之隆武元年,已經是足足翻了四倍,中外貿易昌盛,海關市舶通商稅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五佰萬兩,因此,雖然年年有戰事,從外蒙喀爾喀到西南征討緬甸,耗費無數,為了穩定兩地局勢,鞏固大明的治理,每年亦需要源源不斷的支援很多,各地修建道路橋樑,所用眾多,治理黃河,十年的時間裏,前後前後花了一千萬兩銀元,又在各地大規模的建立醫院和公立中學堂,加加總總,朝廷一年的支出,也差不多是過去的四倍多,但年底算盤一打,卻並沒有虧空多少。
而到隆武十二年之時,朝廷就已經基本還清了剿匪和征伐遼東的舉債,這幾年,緬甸戰事雖然又花了不少,但隨着緬甸局勢的穩定,大明朝廷在緬甸駐軍和治理的費用,已經有所減少,並開始在緬甸徵收市舶稅,雖然距離收支平衡還很遙遠,但已經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了。
全部一算,大明國庫的存銀已經差不多有一千萬兩銀元了。當然了,這並非都是盈餘,因為還有逐年發行的國債要歸還,以及一些隱性債務,但這些真金白銀放在大明國庫,卻足以說明大明財稅已經完全走出了過往的困境。
隆武帝欣慰。
隨即命令內閣和戶部商討逐步撤銷各地的厘金局,改以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商稅代之。
——
當初,崇禎十五年之時,大明國庫空虛,官無俸,兵無餉,不得已,當時還是太子的隆武帝想到了太平天國時,滿清籌集軍餉的辦法,當時,的確是解決了大明朝廷的燃眉之急,在廢除遼餉的同時,補充了朝廷的所有,但就其根子來說,厘金稅阻礙物資流動,增加成本,不利於商業的發展和新興資本的形成。長遠來看,會對社會形成相當的阻礙,現在朝廷收支既然已經平衡,厘金稅當然就可以退出、也必須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消息傳出,天下的商人都振奮感激,而隨着厘金稅的逐步取消,一些原本價格高昂的奢侈品,漸漸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
次年,隆武十九年九月,太子朱和埕從講武堂畢業,雖然成績差強人意,比起大學堂時候的優秀,太子的軍事軍略只能算是合格,但隆武帝朱慈烺還是欣喜,親自帶太子上了皇極殿,宣佈從今日起,太子正式進入朝堂,參議朝政。
詹事府,兩春坊的官員,隆武陛下早已經為太子準備好,一干人員,皆是最優秀的未來之才。
十二月末,隆武帝下詔廢除賤籍,統一戶籍,禁止人口買賣。
詔書一出,天下轟動。
賤籍呼喊萬歲。
……
隆武二十年,大明遼東經略高斗樞在瀋陽以北,一千五百里的齊齊哈爾築城,為黑龍江將軍府衙所在地,吳三桂率兵六千進入。
也是這一年,高斗樞派遣使者抵達黑龍江流域,招降周圍的野女真,各個部落都表示臣服。高斗樞賜以甲胄弓矢,令他們為大明守邊,又令碩塞招降更遠處的,庫頁島等地的野女真,但並沒有成功。
隆武二十一年,羅剎遠征軍再一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歸順大明的野女真向大明求援,連沒有歸順的庫頁島的野女真也向大明求援,高斗樞遂令吳三桂救援。
但其時已經進入冬季,冰天雪地,行軍不便,只能等待來年,等隆武二十二年,吳三桂率兵趕到黑龍江流域時,發現數千羅剎人已經在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構築了許多寨堡,設置工事,並以此為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進行殺戮和掠奪。
吳三桂試探進攻,遇到挫折,加上攜帶糧草輜重不足,不足以支撐大戰,只能向高斗樞求援。
高斗樞向朝廷奏明。
隆武帝明確表示:打!——
羅剎人貪得無厭,不認道理,只認血火,要保黑龍江,沒有其他辦法。
如此,內閣軍機處戶部兵部又迅速轉動起來,調派兵馬,往遼東輸送糧草輜重。
隆武二十二年七月,海參崴將軍馬科病故,朝廷以閻應元代之。
八月,隆武帝朱慈烺令太子朱和埕監國,他則親自出京,巡視遼東。
雖然只是到瀋陽,沒有繼續往北走,但沿途看到的一切,卻讓他充滿了信心。歷經十年,遼東已經漸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沿途道邊,到處都是開墾出來的良田,農夫在其間勞作,幾十里的範圍里,必有一處大的屯子,道路寬敞,商賈車輛絡繹不絕,途徑的州縣雖然稱不上繁華,但人口卻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等到了遼陽瀋陽,眼中看到的情景更是讓朱慈烺欣慰。
建虜潰敗時,縱火焚城,遼陽還好,只有半個城被殃及,但瀋陽卻是全城化成了灰燼和瓦礫,但歷經十年,瀋陽已然是恢復了一個七七八八,全城人口超過了十萬。
這是大明朝廷源源不斷支援遼東之力,也是內閣和高斗樞的治理之功。
隆武帝在遼東視察了一個月,直到年末十二月,方才返回京師。
這段時間裏,京師發生了一場大案。
準確的說,並不是京師,而是千里之外的山東。
——
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一婦女張氏,夫死,守寡三年,困苦,養不起兒女,遂向當地縣衙呈送狀子,請求改嫁,夫家聽聞,十分惱怒,認為她有辱門風,叔伯子侄上門辱罵,激烈處,甚至是動手毆打了張氏,張氏羞忿,遂跳河而死。
雖然人死了,但娘家並沒有吱聲。
宋代以前,婦女改嫁甚至離婚都是常見的事情,但宋代以後,隨着程朱理學的興起,“從一而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漸漸成了主流,明中期更是到了一個畸形的高峰,婦女開始裹足。
在這個時代里,婦女改嫁是一件相當丟臉的事情,雖然朝廷沒有明令禁止,律法說“凡婦人夫亡之後,願守志者,聽。欲改嫁者,母家給還財禮,准其領回。”明中後期以後,南方地區喪偶婦女改嫁,也已經是比較普遍,名臣楊士奇,他的母親就是改嫁的。
但在山東,在北方的一些頑固省份,婦女改嫁依然一件相當艱難的事情。很多婦女只能是孤老終生,凄涼死去。
所以,張氏的遭遇並非是孤例。
娘家人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打碎了牙往肚裏面咽。
但不想張氏有一個弟弟,認為姐姐死的冤屈,遂將夫家一干人,告到了聊城縣法院,認為是他們逼死了姐姐。
縣法官是一個剛剛上任的年輕的司法官,初生牛犢不怕虎,依“搶奪犯姦婦女罪”,判了夫家六人有罪,帶頭主謀要被流放千里!
判決一出,縣城嘩然。
夫家不服,上訴到東昌府。
東昌府法院改判,夫家無罪。
弟弟不服,又上訴到山東按察使衙門。
山東按察使衙門,維持了東昌府的判決。
案件原本到這裏就結束了,不想張生並不放棄,他千里迢迢,跑到京師來告狀。
而且他非常聰明,沒有直接到刑部、大理寺,而是先去了《三文日報》。
於是,這件事就被捅了出來。
隨後在朝堂里掀起了風波。
——
隨着這些年改革的推動,隆武帝一直在有意無意的罷黜頑固的老官吏,啟用思想開明的年輕官員,漸漸的,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改革開明派,他們對於婦女喪偶改嫁之事,趨向包容,因此,面對東昌府張氏一案,他們都認為聊城縣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後面的東昌府和山東按察使衙門,都是曲解了法律,或者是屈從了固有的惡俗。
因此,他們主張重審。
但另一派卻堅決以為,東昌府和山東按察使衙門的判決是正確的,更何況,自大明開國起,就大力鼓勵孀婦守節,張氏試圖改嫁,已經是違反了良善,夫家問責,何罪之有?如果問責了夫家,以後是不是要放任婦女改嫁了呢?
兩派激烈爭辯。
但大明有律法,隆武帝有詔令,司法問題,不是行政官員可以關涉的,連內閣都不行,一切都得看刑部和大理寺。
於是,戰場轉移到了刑部和大理寺。
雙方旗鼓相當。
關鍵時刻,一個人站出來反對重審。
其人叫姚文然。
他是兩春坊出身,是太子的老師,朝里朝外很多人都知道,他和太子走的極近,是為太子的心腹。
案子鬧的這麼大,《三文日報》連日評論,太子不會不知道。姚文然站出來反對重審,事先不可能沒有和太子商議。
也就是說,姚文然所說,應該就是太子的意見。
因為姚文然的關鍵所說,刑部大理寺遂定論,東昌張氏一案,不再重審,以山東按察使衙門的判決為最終判決。
……
返京途中,隆武帝朱慈烺看到了這個案子,他眉頭不由就皺了起來……
……
臘月十六,隆武帝回到京師。
太子朱和埕帶文武眾臣出京師二十里迎接。
隆武帝問起京中之事,太子一一回答,隆武帝聽后默默,因為太子一個字也沒有提到東昌張氏案。
或許在太子看來,這不過是小事一件,用不着驚動父皇。
……
最後一天,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