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
——《之江新語·主僕關係不容顛倒》等文中引用
■解讀
一個人要有道德,一個官員要有官德。對於官員來說,道德最高標準就是愛人民、為人民服務。反之亦然。領導幹部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是領導幹部的主人。這個關係任何時候都不容顛倒。如果不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不願躬身做“僕人”,那就不配當一名領導幹部。如果表面說是做人民的公僕,內心卻想做人民的老爺,羨慕高高在上的感覺,甚至傷害群眾利益,把“魚水關係”異化為“油水關係”,讓官民和諧演變成對立和衝突,就是最大的官德敗壞,就真是“行莫賤於害民”。
樹立官德,就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糾正那種“當官做老爺”的封建習氣,始終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工作路線,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把智慧奉獻於人民、力量根植於人民、情感融匯於人民,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盡心儘力地為群眾出主意、想辦法、謀利益。
■原典
叔向問晏子曰:“意孰為高?行孰為厚?”對曰:“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又問曰:“意孰為下?行孰為賤?”對曰:“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害身也。”
——﹝戰國至秦﹞《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釋義
《晏子春秋》,系後人依託並采綴晏子言行而作。關於上面這段話,近代經學大師劉師培補釋認為:“此節四‘意’字,均‘德’字之訛也。‘德’正字為‘惪’,與‘意’形近,故訛為‘意’。”故“意孰為高”,當為“德孰為高”;“意莫高於愛民”,當為“德莫高於愛民”;“意孰為下”,當為“德孰為下”;“意莫下於刻民”,當為“德莫下於刻民”。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叔向向晏子請教:“什麼樣的品德才是高尚的?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寬厚的?”晏子回答:“沒有比愛護百姓更高尚的品德,沒有比讓百姓快樂更寬厚的行為。”又問:“什麼樣的品德是低劣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卑賤的?”晏子答:“沒有比苛待百姓更低劣的品德,沒有比禍害百姓更卑賤的行為。”(關於“行莫賤於害身”,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按:“身”為“民”字之誤。)
晏子此言深刻地闡釋了為官者應盡的職責。為官者的正己愛民,從來都是一種備受推崇的為官風範;而殘民以逞的行為,從來都是受到世人反對和抨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