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賓,本書相關的甘肅主政歷史人物
馬鴻賓部改編為國民軍二十二師,委馬為師長,仍任寧夏鎮守使。二十二師下轄三個旅:六十四旅,旅長王德銓,下轄兩個團,團長為馬玉麟、馬維麟;六十五旅,旅長馬顯圖(馬鴻賓之弟),下轄三個團,團長為馬義新、馬顯誠、馬彥新;騎兵旅,旅長馬獻文,下轄兩個團,團長為馬忠、馬榮華。師直屬部隊有炮兵營、手槍隊。共實有8000餘人,馬1200匹,各種步槍4000餘支(其中僅有好槍1500餘支),各連的第四排全部持矛桿。此外,有“三七”、“五七”、“七五”口徑的火炮10門。
927年春,馮玉祥命馬鴻賓為甘邊剿匪司令,率二十二師出擊原陸洪濤舊部甘肅地方軍隊韓有祿、黃得貴等部,戰事波及正寧、寧縣一帶,在金村廟、龍灣激戰七晝夜,馬鴻賓部退守慶陽,馬鴻賓因旅長王得銓、馬顯圖、—團長馬榮華作戰不力,先後遣返寧夏。擢升馬玉麟為六十四旅旅長,馬顯誠為六十五旅旅長,王正德為騎兵團團長。馮部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宋哲元指揮步兵暫一師、騎三師、步兵第三師、步兵第八師、二十二師五個師,攻下敵城,擊斃韓有祿和與韓合作的張九才,黃得貴逃往天津。是年秋,馬鴻賓升任第二集團軍第四方面軍第二十四軍軍長,並撥高金唯師列天二十四軍建制。擢升馬彥新代替馬獻文為騎兵旅旅長。以冶成章代替馬維麟、馬應圖代替馬義新為團長,補充槍支,休整部隊。
928年3月,甘肅馬仲英等起事,三次圍攻導河縣(今臨夏縣)城,馮玉祥命馬鴻賓隻身赴甘調停其事。馬鴻賓去導河親與馬仲英、馬廷賢洽談,對方拒不接受和解。是年冬,劉郁芬指揮各軍擊潰馬仲英等,臨夏粗定。孫連仲率軍進入青海,馬鴻賓隨同前去,從中斡旋,將馬麟所部編為騎兵旅,開往陝西。
929年春,馬鴻賓由甘回陝。馮玉祥命將青海馬步青旅(即上述原馬麟所部)列入二十四軍建制。馬步青於是年夏到同州駐紮。渭北各縣,仍由二十四軍駐防。不久,閻(錫山)、馮(玉祥)倒蔣(介石)之事起、馬鴻賓部奉命編為護黨救**第四方面軍第七軍。鄭大章師撥歸七軍建制。但鄭師在河南,並無聯繫。二十二師師長始終由馬鴻賓自兼,兵力仍只一個師而已,適逢馮部韓復榘、石友三、馬鴻逵等背叛馮玉祥倒戈投蔣。馬鴻賓部也中止了出關之行。馮玉祥因調吉鴻昌率所部到河南前線,所遺寧夏省主席,派馬鴻賓繼任。
時馬部所屬二十二師的三個旅及騎、炮等團營和直屬幾個連,分駐陝西朝邑,大荔。韓城,邰陽等縣。馮玉祥命馬鴻賓於二十二師內抽調一個團兵力,前往寧夏維持地方。余留陝西歸劉郁芬指揮,同出潼關赴河南參戰。
這時,寧夏雜牌軍隊很多,境內秩序紊亂,馬鴻賓只帶了五個營及手槍隊等約2000人到寧夏就任主席,深感力量單薄,遂令各縣成立護路隊,由本地豪紳負責招人買槍,無力自備者酌情發給槍支,並委任馬贊良為北路司令,馬忠為南路司令。對雜牌軍隊一面安撫,一面打擊,不到一年,把蘇雨生趕到陝西、馬謙趕往涼州(武威)、韓進祿趕往隴南,安撫楊子福、馬存良,把楊猴小攆到后套,消滅了馬大牛,寧夏暫又出現平靜局面。
930年冬,蔣介石打敗了馮玉祥,楊虎城進入長安。二十二師留防渭北部隊由馬玉麟、馬顯誠率領離開陝境返回寧夏,沿路人槍散失不少,實到寧夏的人不過4000,槍還不及4000。
編輯本段]
甘肅省主席時期
閻馮倒蔣失敗后,馬鴻賓接受蔣介石任命,部隊改編為暫編第七師,馬任師長,后又被任命為甘涼肅邊防司令。
931年,蔣介石任命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隨後又正式任命為主席。
當時第七師的編製如下:十九旅旅長馬玉麟,第一團團長冶成章(后升騎兵旅長),第二團團長馬應圖。二十旅旅長馬顯誠,第一團團長馬贊良(兼北路保安司令),第二團團長馬開基。直屬工兵營長馬忠,炮兵營長馬普仁。
馬鴻賓受命接任甘肅省主席后,感到寧夏兵力不足,先以民政廳長馬福壽(馬鴻賓的三叔)代理寧夏主席,以馬玉麟為寧夏城防司令,由寧夏各縣組織護路隊各六七十人至百人維持交通和秩序。自己只帶了一個步兵團、一個騎兵營、一個手槍營,令團長冶成章率領赴蘭。中途又令冶成章團留駐靖遠縣,隨身只帶一個步兵營和兩個直屬連進入蘭州。
當時蘭州因擴充軍隊,就地籌餉,以致人民負擔驟增,又經1928年河州變亂,更加窮困不堪。及至馮玉祥軍大部調走,地方大小軍閥分割盤踞,極為混亂,馬仲英、馬謙等在張掖、酒泉一帶;馬廷賢在天水一帶;魯大昌在隴西、洮、岷一帶;陳矽璋在平涼一帶;黃得貴、王富德、李貴清等在固原一帶,蔣介石都給以各種名義,使之反馮。所以各霸一方,不相統屬.橫徵暴斂,為所欲為。馮玉祥殘部只有吉鴻昌留下的一個旅,旅長是雷中田,后擴充為一個師,蔣介石也給以暫編第八師的番號,雷任師長,駐在蘭州。
甘肅省政府主席,自孫連仲調走以後,由民政廳長王禎代理。後來馮部在甘肅勢力日益減弱,王禎辭職不幹,由省政府八個委員共同負責,當時人稱“八大委員執政”。他們是:楊思、張維、裴建准、喇世俊、趙元貞、王廷翰、王禎、李朝傑,是地方士紳和馮部殘餘的混合體,並且因為蘭州是甘肅省會,兵力不足,由青海主席馬麒之弟馬麟為甘肅全省保安總司令,率兵駐蘭防守。在此以前,1930年馬麟已任臨夏宣撫使,並由青海調馬為良旅駐防臨夏地區。
馬鴻賓到蘭之初,各方都表示歡迎。雷中田自知勢孤,且系客籍,對馬尚不摸底。雷的師部原駐甘肅省政府內,向馬錶示願意遷出。馬鴻賓客氣謙讓,未駐進省府而臨時暫住民政廳(今蘭州警備區),也不換城門崗哨。久之,雷更不提遷移,馬也無可奈何,只得容忍,以示大度,後來覺得不安全,攜帶幕僚,在小西湖居住辦公,開會時才進城。馬本軍人,對於政治並不內行,措施不當,所帶軍隊除留駐靖遠者外,以一個營駐在蘭州北塔山,一個營駐在永登,只有少數軍隊防衛左右,又不善聯繫地方士紳,用廖元佶(廣西桂林人,舊文人)為秘書長,協助辦理例行公事,相隨多年的馬恕、陳梗(均為和政縣秀才)只能辦些應酬文字及書信,幕僚中更無其他人才和得力助手為之策劃,因之逐漸為雷所輕。
馬鴻賓就任后的一些理政措施,產生了消極因素:
裁員減薪,取消兼職。甘肅本是窮省,經過變亂及荒年之後,民力枯竭,並且各軍閥割據,就地籌餉,財政不能統一,只靠蘭州附近八個縣,維持不了省上所需軍政費用。而—些公教人員,薪金微薄,許多人也靠兼職兼課維持生活。馬鴻賓因為財政困難,又不能開闢財源.就想裁員減薪,取消兼職,以資節流,許多人員收入本來不豐,又怕裁減,有些靠兼職兼薪維持生活者,也起恐慌,致引起公教人員的不滿。
2.馬鴻賓到任后,馬麟的保安司令部尚未撤消,其所部2000餘人仍在蘭州駐紮,原來每兵每日口糧按一斤十二兩發給,馬鴻賓減按每兵每日一斤半發給,引起了馬麟的不滿。
3.地方士紳頭面人物保薦熟識之人作縣長、局長及其他職位的,馬鴻賓沒有應付得當,強調考試取才,表示用人無私。曾經親自在民政廳后西花園內四照廳(故址在今通渭路省圖書館內)面試縣長,中懸幕布,隔幕問答,以為互不見面,挑選自必公正。但事後首批發表的縣長馬良(眉生)正是他的老師,跌祝南是他的同鄉,引起時人訕笑,譏之為“垂簾聽政”。
4.不善於交際應付,和上層人物沒有建立很好的友誼,逐漸貌合神離,陷於孤立。
5.對當時竊據一方的各軍閥,既無力駕馭,又不善接納,打不開局面,無法建立有力的統一政權。政令不出省城,財政收入也難維持。
雷中田見馬鴻賓在政治上無能,在蘭州的兵力也很有限,全省回、漢軍閥也都未向馬輸誠,遂起覬覦之心。蔣介石這時派馬文車、嚴爾艾、劉秉粹、譚克敏等四人為視察員。來甘肅視察國民黨黨務。馬文車是個政客,和雷勾結,想撈取政治資本,取馬自代。雷中田有通訊設備和馮玉祥保持聯繫,計劃由蘇雨生從彬縣、長武回攻寧夏,雷同時起事扣押馬鴻賓,想佔據甘、寧,發展勢力。在雷馬事變發生之後,馮玉祥曾派李世軍來蘭與雷聯繫。
雷馬事變是1931年8月25日發動的。事變前夕,雷中田只帶子一個衛兵親至甘肅造幣廠宿舍小院會晤楊思(曾任甘肅省長),此時任該廠監督,為甘肅士紳的領袖人物,和雷中田是換帖弟兄,臨時住在廠內,地址即今蘭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密談約一小時,事變之後,雷中田生日,楊還寫一對聯贈之,文為“龍泉太阿,氣味自合;渾金璞玉,福壽所基”。
雷馬事變時,馬麟雖不在蘭,但有騎兵2000多人駐在東教場,事變發生第二天才撤出蘭州,雷竟敢動手,無所顧忌,可見二馬平時關係疏遠,為雷洞悉。
事變之日,馬鴻賓僅帶極少數侍衛人員進城參加會議,經民政廳到後花園會議室,覺得氣氛不對,就離開會議室越牆至城隍廟(今蘭州市工人俱樂部)內躲藏。此時雷中田即關閉,城門,同時派人前去捉拿。因馬已離去,未能得手。將要進行大索。同時派軍隊解決馬鴻賓駐蘭軍隊,雙方交火,槍聲大作。馬鴻賓知不能久藏,也無法脫身,又怕交戰傷及地方人民,遂出至街上,對站崗武裝警察說明身份,要其帶往省會公安局長高振邦處。因為高振邦是雷中田屬下的旅長,兼任公安局長,馬鴻賓受命來甘之時,先派其子馬敦信來蘭與各方接洽,曾與高振邦結為兄弟,故對馬鴻賓尚表好感。高振邦就將馬鴻賓安置在家。馬鴻賓提出雙方停火,免致傷人,其它均可商談,可由他寫手令,派人出城送達。高振邦把這個情況報告雷中田后,就先停了火,馬鴻賓仍由高振邦負責看管,暫時軟禁起來,直至後來釋放。高振邦知道雷難成大事,也心向著馬鴻賓,為自己留個後路,故不把馬鴻賓交給雷中田。
這時,蘇雨生、高廣仁等率部往襲寧夏,但未得手,被擊潰后,蘇逃后套,高被俘。但寧夏守軍只有防守之力,不敢遠離來蘭援救,而馬鴻賓自帶之兵,又以馬被軟禁,也不敢輕舉妄動,撤至新城、河口一帶。雷中田成丁騎虎之勢。
雷馬事變之第二日,馬文車等就以各界代表名義開會,成立了甘肅臨時省政府,27日又開會推舉馬文車、雷中田、楊思、李朝傑、趙晚江、李克明、陳矽璋、魯大昌、王家曾、喇世俊,裴建准馬錫武、慕壽祺等13人為委員,由馬文車兼代主席,楊兼民政,李朝傑兼財政,馬文車兼教育,喇世俊兼建設。由季子英任秘書長。其中:楊思、李克明、喇世俊、裴建准、馬錫武、慕壽祺是被拉攏的甘肅紳士,陳矽璋、魯大昌是意圖拉攏的甘肅軍閥,但均未來蘭。雷中田、李朝傑、王家曾是國民軍殘餘。趙晚江原是潼關行營主任楊虎城派來的代表,自他參加了事變,楊另派了代表,趙在任委員期間被人刺殺。馬文車是蔣介石派的甘肅黨務視察員。這個臨時省政府從8月28日到11月5日一共開了常會27次,直到馬文車、雷中田等失敗后告終。
雷馬事變后,只有少數人附和,實力派皆持觀望態度,馬麟試作調解未成。適吳佩孚啟四川經甘肅隴南天水過臨洮來到蘭州,仍然以“孚威上將軍”名義,託詞閒遊,到蘭後進行調解,勸雷中田釋放馬鴻賓,馬仍回到寧夏。而蔣介石恐吳佩孚利用甘肅混亂局面,乘機東山再起,遂令潼關行營主任楊虎城派其師長孫蔚如以甘肅宣慰使名義,率陝西軍隊楊渠統部,由陳矽璋前導,向蘭州進攻,雷中田在定西防禦失敗,將殘部交魯大昌,魯資送雷中田他去。馬文車隨吳佩孚倉皇離蘭,經寧夏往北平。孫蔚如進入蘭州以後,設宣慰使署管理省政。1932年5月,蔣介石正式任命邵力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從此,蔣之勢力逐漸控制了甘肅。
馬鴻賓被釋之後,仍然返回寧夏,將到中衛之時,在天水之馬廷賢部被陝軍馬青苑師打敗,率眾逃至寧夏邊境,馬鴻賓一面防禦,一面收撫。在這時期,馬鴻賓部下人數驟增至2萬以上,但馬廷賢所部多為慣匪,馬鴻賓恐難駕馭,把一些馬匹槍支收繳后,士兵大部遣散。馬廷賢的勢力從此消滅,馬廷賢本人也離寧他去。
931年冬至1932年春,馬鴻賓按新編第七師的編製,整頓了部屬,共編十九、二十、二十一3個旅和騎兵旅,旅長為馬玉麟,馬顯誠、馬培青、冶成章。師直屬部隊為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特務營。編製人數上報1.2萬多人,實則不足1萬人,各種槍支約8000.還有一些刀矛。隨後又向閻錫山處買了關退式大炮8門,充實了火力。1932年秋,二--十旅旅長馬顯誠病故,由騎兵旅長冶成章接任。
編輯本段]
駐中寧和隴東時期
932年冬,馬鴻逵準備就寧夏省主席職務,時馬鴻逵所部三十五師駐在河南,蔣介石令馬鴻賓到河南接替馬鴻逵任三十五師師長,將第七師交馬鴻逵,互換防地租部隊。1933年春,馬鴻逵到寧夏要接收第七師,並催馬鴻賓前往河南接三十五師防務。此時馬福祥已經病故,馬鴻賓、馬鴻逵在國民黨中央失去靠山,所以馬鴻逵來寧之時,蔣介石限令只帶少數部隊,他就挑選三十五師的精銳帶走,留下的多系老弱。馬鴻賓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原有部隊,就去面見蔣介石陳述不能離開部隊前去河南的理由。蔣介石為了籠絡他們,准把兩個部隊的番號互換,就把第七師改為三十五師。下為一O三、一O四、一O五3個旅,旅長分別為馬玉麟。馬獻文、冶成章。以馬培青為騎兵團長,直屬炮兵、工兵、輜重、特務四個營。蔣介石又配發了些重機槍,令其駐在金積、中衛、中寧—帶,受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的指揮,由寧夏補助軍餉每月2萬元。在這個時期,馬鴻賓與馬鴻逵因權力上發生矛盾,不大和睦。
933年,蔣介石令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率部前往柴達木屯墾,指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主任何應欽支持其赴任。但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卻又指使馬鴻賓、馬鴻逵與青海馬步芳合兵堵截,拒孫殿英部進入西北。三馬因共同利害關係,遂又聯合一致拒孫,馬鴻賓親自在銀川指揮作戰,歷時兩月,孫殿莢戰敗,時為1934年仲春。此役結束后,馬鴻逵、馬鴻賓弟兄之間,又因軍隊駐地及械彈補給問題發生齟齬,仍鬧矛盾,馬鴻賓的三十五師仍駐在金積一帶。此後,馬鴻賓即以中寧為基地,長駐於此。不久,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命令三十五師向隴東開拔,堵擊紅軍。
934年秋,馬鴻賓部三十五師除留少數部隊駐中寧等地外,派一O三旅旅長馬玉麟、一O五旅旅長冶成章,率部向甘肅之慶陽、環縣出發,馬本人也往隴東指揮。1935年夏,馬鴻賓部騎兵曾在六村與紅軍有所接觸,均系小規模戰鬥。
是時,蔣介石令朱紹良下令馬鴻賓堵擊北上抗日紅軍進入陝北。馬鴻賓派一O四旅的步兵在平涼一帶佈防。並在正寧縣屬湫頭和四村先後接觸兩次。這時,三十五師師部已從固原移至西峰鎮。
935年秋,紅軍二十五軍徐海東部路過平涼,馬鴻賓部設防堵擊,並派兵尾隨,相機夾擊。紅軍在平涼縣白水鎮附近馬蓮鋪擊潰了三十五師尾追紅二十五軍的馬吉庵團三個營。這時,馬鴻賓正趕到馬蓮鋪,率隨從20餘人參加戰鬥,時已黃昏,又值大雨,紅軍撤離戰場。第二天,馬鴻賓在當地收集部隊,埋葬陣亡士兵。而紅軍已進到涇川縣王母宮山上,擊潰三十五師二O八團,團長馬開基被擊斃。紅二十五軍順利北上,進入陝北根據地。
後來,另一支紅軍經過隴東,陝北革命根據地派出紅軍接應。時馬鴻賓部冶成章旅駐環縣曲子鎮,適當其沖,交戰之後,被紅軍擊潰,冶成章受傷被俘。紅軍教育后釋還。其後又在固原的白楊河與紅軍遭遇,被打垮了一個營。經過幾次交鋒,馬鴻賓受到教訓,知道了紅軍的厲害,不敢輕舉妄動了。以後蔣介石又調兵遣將,包圍陝北、隴東,佈防的除馬鴻賓的三十五師外,還有蔣之嫡系部隊和東北軍部隊。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后,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才改變了這種局勢。
編輯本段]
抗日戰爭時期
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馬鴻賓部編為八十一軍,馬鴻賓升任軍長,所轄仍為原部隊三十五師和一個獨立第三十五旅,以馬騰蛟為師長,馬獻文為旅長。編製定后,奉命前往綏西抗禦日軍,由馬騰蛟率一部分軍隊開往前方。1940年,又改以馬惇靖(馬鴻賓第三子)為三十五師師長。
939年的沙溝事變,是伊斯蘭教沙溝門宦教主馬震武之侄馬國瑞在固原、海原、西吉--帶反抗國民黨的一次鬥爭。時甘肅省主席朱紹良兼代西北行營主任,調動大軍鎮壓,也調馬鴻賓協同行動。馬鴻賓派團長馬奠邦率騎兵兩營,步兵一營,前往固原三營鎮防禦,後來馬國瑞被國民黨部隊在涇原擊敗。起事群眾懼怕國民黨報復,十分恐惶,馬鴻賓到固原三營當面指示馬奠邦到沙溝八隻窯與當地士紳、阿訇商議,由馬鴻賓出示安民,交出武器。不咎既往,使參加此次事變的群眾情緒暫時安定下來。
939年秋,八十一軍主力三十五師及兩個騎兵連,從綏西移防伊克昭盟北部達拉特旗,駐在黃河南岸灘地(東勝縣屬之農業區)及灘地之南沙漠台地。二O五團團長馬維林、副團長韓哲生率團部及兩個騎兵連駐台地邊沿之新民堡。三個營進駐灘上,相距十餘華里。二O六團團部及一個營駐王乃召(距新民堡十餘華里)廟外,其餘各營也駐灘上。三十五師師部則駐沙漠中的李玉山圪壩(東距新民堡十五六華里,北距王乃召七八華里)。軍長馬鴻賓率指揮所駐占檀召(在王乃召西約十七八華里)。其餘部隊駐在占檀召前面及迤西地區。
940年2月底,黃河已經封凍,侵佔歸綏的日軍,以軍用汽車六、七十輛,載運軍隊及大炮,從托克托縣附近過河,向西進犯。先在樹仁台一帶和民兵義勇軍接觸,義勇軍不支,日軍有沿灘西犯可能。我方得此情報,已經傍晚,軍部即電話通知各團注意警戒。次日黎明,二O五團進入陣地。日出時,日軍軍車已到新民堡陣地前方,先以30餘門大炮猛轟,摧毀了我軍右翼陣地,並掩護其步兵衝破右翼,包圍過來,馬鴻賓部士兵僅有舊式步槍,抵抗不住,向東北撤退,留一小部分戰士堅持在前沿陣地掩護,最後全部壯烈犧牲。這一役陣亡副連長一人,排長二人,士兵40餘人。開始,二O五團發現敵人,向馬鴻賓電話報告,馬鴻賓指示速將部隊撤離陣地,退入西南沙漠地區。但在日軍炮火射程之內,來不及撤退,故受此損失。隨後,馬鴻賓令該團在門坎梁(距新民堡約五華里)收集散兵,乘黑夜把駐在灘上的三個營撤回。
日軍佔領新民堡后,第二天黎明,又向二O六團王乃召陣地進攻。仍憑藉其武器之優勢,先以炮火轟擊,隨之掩護步兵進攻。二O六團根據馬鴻賓的指示,憑藉工事抵抗了一個多小時,撤向沙漠內部,損失較輕。
此後,日軍以新民堡為據點,向灘地進行“掃蕩”戰。我方在灘上駐軍,先後均撤至南面沙漠台地。日軍又從包頭調來偽蒙騎兵,號稱五個師(實際每師只有二三百人),分駐灘地。馬鴻賓命令各團利用沙漠敵人汽車不能暢行之利,以“磨盤”戰術與敵周旋,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與敵常保持五六華里之距離,遇到有利地形和機會,就進行反擊。並選拔了二三十人組成突擊隊,夜間到新民堡附近鳴槍擾敵,使之不得安寧。這樣過了**天。某日上午,日軍又以軍車二三十輛,滿載敵軍,從新民堡向門坎梁開進沙漠地帶。日軍軍車只能慢慢蠕動,我軍即向西南撤退。日軍也下了汽車,趾高氣揚,步行前進。到了距門坎梁五六華里之蘭西圪壩,當面有一條雖不甚高但坡度較大的山樑,雙方都搶先登山,爭奪制高點,當敵軍爬至半山,在敵東翼之我軍一部分已搶上山頂,向爬至半山之敵開槍猛擊。同時,我駐李玉山圪壩的騎兵一連,也從西翼搶上山頂對敵開火,從上壓下,將山坡上的幾十名敵人全數擊斃。敵之後續部隊一面仰攻,一面搶拉傷亡敵兵,我軍繼續槍擊,並投擲手榴彈,又傷斃敵軍200多人,遍坡都是屍體。
因敵已接近陣地,敵軍炮火失去作用,同時,地形有利,有全殲進犯之敵的可能。正在這關鍵時刻,敵以坦克四輛,后隨大批敵兵前來增援沙窩、山坡都阻不住它的前進。馬鴻賓的軍隊還是第一次見到敵之坦克,知道不能硬拚,遂向山後及兩側迅速撤退。敵之坦克上到山頂,未再追擊,掩護敵兵抬運死屍和傷兵,裝入汽車開回新民堡。這一戰馬鴻賓部共傷亡20多人。
經過這次打擊,日軍連夜在新民堡焚燒屍體。次日一早,敵人放火燒了新民堡及王乃昭的全部房屋,匆匆撤走,經灘地,過昭君墳(在包頭附近黃河南岸)、簡板營子,渡河北去。時天氣逐漸轉暖,黃河結冰已漸融化,敵之重武器不便渡河,也是敵人北撤原因之一。
日軍撤走之後,馬家軍經過幾天準備,分別向灘上偽蒙騎兵進攻,經過一個多月的幾十次交戰,偽蒙軍一觸即退,逃過黃河。最西面才登昭的敵人據點,被傅作義部攻克。於是伊克昭盟大面積的灘地,全部收復。
941年,蔣介石命馬鴻賓為綏西防守司令,駐五原、臨河一帶,以防日軍再向河套侵進。是年冬,日軍過黃河南,向包頭以南之桃力鳴、大樹灣等地進行掃蕩,與馬軍遭遇,激戰兩晝夜,擊退敵軍。又數次派兵襲擊包頭以西昭君墳之日本侵略軍,並在包頭以東,使士兵偽裝成老百姓,相機破壞鐵道,阻滯日軍運行。
942年,蔣介石又派傅作義為綏西防守總司令,改派馬鴻賓為副總司令,加強綏西防務。傅作義部前線部隊進駐包頭以西昭君墳、蔡燈台一帶,馬鴻賓部前線部隊進駐包頭以南大樹灣,桃力鳴一帶。是年冬,傅作義部攻下蔡燈台的日軍陣地,馬鴻賓部一七九團馬奠邦部攻下史家營子,二O五團攻下新城日軍陣地。
943年,傅作義部完全接替了綏西防務。馬鴻賓率部撤回寧夏中寧縣進行休整。
編輯本段]
解放戰爭時期
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蔣介石命令馬鴻賓協同行動。是年3月,以馬悼靖為固原、海原司令,參加作戰,馬敦靖派其所部一七九團進至環縣將台。夜間,被解放軍包圍,全團被俘,其後續部隊一個團在環縣附近也被擊潰,後來解放軍對被俘的一七九團團長馬奠邦進行教育,闡明國內外形勢,交待了民族、宗教政策,釋放回寧。並帶信給馬鴻賓。馬鴻賓也把拘押在中寧的解放軍方面18名被俘人員放回。
947年七八月間,蔣介石計劃成立“陝甘寧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以馬鴻賓為總司令.馬鴻逵、馬步芳為副總司令,張廣君為參謀長,秦懷璽為政治部主任,希望淘寶網女裝天貓淘寶商城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www.taobar8.com諸馬合作,進攻陝北,騰出蔣的嫡系部隊加強其它戰場。並由白崇禧出面,邀請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到南京,與陳誠、鄧寶珊、關麟征等溝通意見。諸馬當面都表示同意,但馬鴻賓過蘭返寧以後。看到,“戡亂”形勢不好,而且馬鴻逵、馬步芳也不甘心居他之下,於是讓張廣君、秦懷璽仍各回國防部及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陝甘寧邊區剿總”就流產了。
948年,馬鴻逵任寧夏兵團司令官,馬鴻賓為副司令官,八十一軍軍長職務由其子馬惇靖升任。這時八十一軍的編製和人事如下:
軍長馬惇靖,副軍長馬敦信。
參謀長楊遇春,參謀處長郭奎武,政工處長馬長瑞,副官處長王有弟,軍需處長正宇棟,軍醫還長何雲山,軍務處長王樹功,軍法處長李育生,機要主任孫昭賢,人事科長謝兆藩。
八十一軍共轄三個師(每師轄三個團):三十五師,師長馬奠邦;二九四師,師長馬紹翰;三五八師,師長馬明德(1948年增加的編製,1949年8月才成立。新兵尚未接收完畢就解放了)。
軍直屬部隊:警備營營長馬悖恭,工兵營營長韓哲生,通訊營營長孫昭賢,炮兵營營長吳振文,輜重營營長馬正有。
全軍人數最多時約有23000人,歷經將台堡、環縣、中衛等地作戰消耗及逃亡,後來起義整編時只有l萬人左右。
947年至1949年,八十一軍前方指揮部設在固原三營鎮,軍部仍在中寧縣。所屬三十五師,二九四師主力佈防在海原、固原一帶,新編三五八師未曾投入戰鬥。1949年8月,蘭州解放時,八十一軍指揮所一度移至靖遠東灣附近,軍部及眷屬住海原,解放軍向寧夏挺進時,八十一軍部隊及家屬均集中於中衛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