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錢氏家族·

利在天下必謀之

世代傳承的錢家祖訓

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在法度尚顯匱乏、法制暫不完善的歷史中,它既是先祖前輩對子孫後代安身立命、持家治業的教誨,又是維持社會秩序、規範成員行為的重要精神約束。

在中國,許多氏族都習慣於用家訓的形式來教導傳承自家的風尚,但這當中能做到極致的並不多見,而今天我們所要講的《錢氏家訓》便是極致的代表。錢氏一門,歷代出賢人,近代以後更是人才輩出,其速度之快、人數之多都十分少見,以至於人們用“井噴”一詞來形容這一現象。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穆、錢鍾書等眾多文壇碩儒、科技巨擘、國學大師,均出自這個“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有人甚至編出了這樣的歌謠:“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

錢氏家訓始於吳越時期一個勵精圖治的帝王——錢鏐。錢鏐治理一方十分有道,不僅國富民強,百姓更是安居樂業。歷史上所稱“打造蘇杭天堂的巨匠”說的便是他。

錢鏐不僅治國有方,修身治家也是嚴謹有加。他依着自備的“起居注”,兩度訂立治家“八訓”“十訓”。後人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錢氏家訓》,而後代代相傳至今。後世子孫自律遵守着先祖留下的遺訓,秉承家風,延續文脈,進而使得錢家在歷朝歷代都人才濟濟,成為當時的楷模。比如在宋朝時,錢家就曾被皇帝稱為“忠孝盛大唯錢氏一族”;歷史行進至清朝年間,乾隆皇帝親賜錢家“清芬世守”的匾額,以贊錢氏家族教子有道。到了近代,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上,錢家更是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錢氏家訓》及其家教傳承被納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這部千年傳承的寶典從此被定格為精神品質的象徵。

《錢氏家訓》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為通篇的主線,分別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維度闡述,形成了更加完備和翔實的體系。《錢氏家訓》與史上其他家訓的區別在於,它在微言大義的基礎上,既強調“修身”和“齊家”的自我修養和家庭觀,更提出了“平天下”的思想精髓。這些精華是錢家先輩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錢氏家訓》裏一個重要的思想核心就有要求子孫們要始終持躬謹嚴、潔身自好、戒驕奢戒淫逸,自始至終行君子之道。這份道理,是錢鏐用血的教訓換來的真諦。

當年剛掌權的錢鏐動用了全部的熱情興修水利、大興農桑、開拓商業,一時間百業興盛、富饒強盛,年輕氣盛的錢鏐此時霸業初成,開始揚揚得意、貪圖享樂起來,結果他遇上了始料未及的巨大災難,並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為此,錢鏐幡然悔悟,並開始糾正自己的錯誤,重塑勤政為民、克勤克儉之風,嚴格要求自己,從上至下推行新政,最終使自己的國家重新回到了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

此後,錢鏐便將這樣的教訓寫入了《家訓》,後來,錢氏子孫即使名揚天下仍將克勤克儉、潔身自好。比如文學泰斗錢鍾書便是如此。當年錢鍾書成名以後,各種邀請紛至沓來,有不少邀出天價只為求他一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曾出十六萬美元的高價邀他講演。然而,他並不為之所動,而只說那裏的學生有些地方還未達到可以與之交流的程度,對方才作罷。

就是這樣一位身價不菲的文學大師,家中的裝修卻始終保持着樸素簡約的風格:沙發是用了多年的舊物,四塊木板加紅磚搭起來的書架上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多書。夫妻二人過着簡單不奢華的生活,所有的盛筵和繁華都留給了知識。

《錢氏家訓》裏還有不少強調孩子讀書習文的重要性,如“子孫雖愚,詩書須讀”。讀書一事自古便列為高雅之事,特別是後來科舉興起,讀書成了封建社會中底層人士擺脫現狀、改變命運的出路。正因為如此,讀書人中有不少是出於名利的目的去學,功利心十分濃重。但錢家的先賢們倡導讀書並不是為了讓子孫後代將其作為追名逐利的工具,其初衷是認為讀書可改化愚鈍、開啟心智,做明理之人。

這一訓導在錢氏家族中十分受用。錢鍾書嗜書如命,因此得了一個“書痴”的雅號。他所著的書里旁徵博引不說,學術成就之高與他讀書之多、之全不無關係。

錢偉長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自小家境就較為困窘,母親獨自支撐起這個家,時常有捉襟見肘的時刻,但即使生活再困難,錢偉長的母親都不曾讓錢偉長輟學在家。有人勸錢偉長的母親讓孩子早點出來打點零工幫補家用,但是她拒絕了。她說我們再苦再累,也要讓他讀書,因為錢家古訓里的這個教導她銘記在心。

讀書一事現在被多數家長所看中,然而,其初衷和目的並不都是為了讓孩子通曉世事、明白事理,有些僅僅是為了考學,有些只是為了顏面,至於孩子是否真的開卷有益家長並不關心。更有甚者,憑藉時代機遇和自己前期努力累積的財富,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過上物質豐富的日子,於是開始膨脹,認為自己的財富足夠讓孩子幾輩子衣食無憂,於是拋出了“讀書無用論”,竟也被某些家庭認可和推崇。其實,這樣的想法十分偏激,先不論坐吃山空是否合乎情理,啟發孩子讀書的心智、培育他的情商健康發展,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怎能因一時物慾橫流便棄而不用,這顯然是一種眼光短淺之舉。

除了要求子孫博覽群書以外,《錢氏家訓》中還倡導後世子孫要懂得寫,所謂“能文章則稱述多”。錢氏後人輩出的人才中雖然分屬各個領域,但不少人都寫得一手好文。

在強調自身修養的同時,要以國家大義為己任,淡泊名利,在國家民族需要和自我利益面前毅然選擇前者。從開篇的“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開始,安身立命的基本理念已被鋪墊,后又言“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社會責任擔當在心、行動於身,萬事以民為重是錢氏家族給予社會的承諾。上升到治國理念,家訓亦有着墨:“務本節用則國富,進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纔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這些光彩照人的警世名言,均在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中成為滋養後人品格的甘露,成為他們人生路上牽引前行的燈塔。

我們今天看《錢氏家訓》,不僅僅是因為這是一部流傳千年的文章,也不僅僅因為它曾培養出大量造福國家和人民的人物,更重要的是這些家訓到現在仍然具有現實教育意義,仍舊可視為教育子女的典藏。

我們現在關注子女的身心健康,關注他們的學業成績,也關注他們全面發展,但是卻極少為他們立下如此高遠的志向和心境。也許我們總認為孩子不一定會成為影響時代、影響歷史進程的那個人,所以關於這方面的培養、可有可無,但關於思想境界培養的意義其實遠非如此。

從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三錢”之一的錢偉長“棄文從理”的故事中便可看出思想境界培養的重要意義。早在錢偉長入讀清華大學之前,受其四叔錢穆(著名的文史學者)以及文史老師呂叔湘(著名的語文學家)的影響,他在文史方面極具天賦。當年參加清華大學招生考試時,錢偉長面臨的是一道名為《夢遊清華園》的作文題,當很多考生被老師圈圈點點時,錢偉長寫的那篇四百五十字的賦,卻讓出題目的老師想改都改不了,最後只能給了滿分。歷史考題同樣很奇怪,要求寫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數,許多考生對此束手無策,唯獨錢偉長答得分毫不差。於是,他順利考入了清華大學。不過,此時的他在入學考試中,物理卻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考了0分,顯然,對於他而言物理的基礎幾乎為零。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學習物理絲毫不佔優勢的人,卻在入學時做出了“棄文從理”的決定。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吳教授並不同意他這樣的請求,因為以錢偉長的成績,幾乎不具備入讀該專業的基礎,而且他本身文史基礎十分出眾,如此決定難以理解。但是,錢偉長有自己的想法,之所以如此提出是因為他從廣播裏聽到了九一八事變的噩耗,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原因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努力為中國“造飛機、造大炮”。

儘管這個理由看上去十分孩子氣,但卻是錢偉長此時最真摯、最渴望的夢想。吳教授依舊沒有同意,但錢偉長不斷地請求以及由此表現出的堅決最終打動了吳教授,他最終順利進入了物理系。

進入物理系的錢偉長面臨著從零基礎開始的現狀,雖然他懷着一顆熾熱的心加入其中,但連續一周的物理測驗,錢偉長的成績都不盡如人意。現實難題實實在在地擺在面前,考驗着他如何解決。

錢偉長用異常的發奮回應來自周圍甚至是自己的質疑,他每天晚睡早起,向老師同學求取奏效的學習方法,不斷地探索研究……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錢偉長翻越眼前一座座困難的山峰,成功地攀上了科學的高峰,也讓自己成為一代功勛。

由此可以看到,高遠的理想和心境遠比任何父母的嘮叨、苦口婆心的勸誡,還有各種“別人家孩子”的類比要奏效得多。錢偉長之所以如此刻苦不懈地學習,並不是沒有父母和老師從旁鞭策,而是他自身對於國家、民族的強盛的渴望而產生的動力,只要還沒有實現這樣的夢想,他便會不斷地努力下去,《家訓》中所說的“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便是這個意思。因此,如果父母能培養出孩子高遠的理想和心境,那麼孩子同樣也能擁有這樣源源不斷的動力,這便是意義所在。

前面所講的都是《錢氏家訓》那些令人稱讚的片段,但家訓本身並不僅僅止於此,今天的我們推崇它並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部千年流傳的作品,也不僅僅因為在它的影響下錢氏家族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真正的原因是時至今日,它仍然具有極高的現實教育意義,而這或許是《錢氏家訓》帶給我們的更為寶貴的財富。

家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錢氏家訓》流傳近千年,家族世代以它作為子孫後代素質養成的規範,並使得錢氏一門世代將為國出力視為己任。這一點是它較之歷史上其他家族的家訓最為與眾不同的一點。

然而,《錢氏家訓》能產生如此影響並不單純地依靠文本相傳至今,而是重在實踐,重在言傳身教,因此,對於錢氏家族的後代來講,家風便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種深刻的烙印。

錢學森一生建樹極高,他對孩子們的言傳身教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先生曾經這樣回憶道:“我不記得我父親對我講過‘你長大要愛國、要報效社會’這類話,但是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要熱愛這個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父親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錢學森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科學精神向孩子們詮釋了人在遇到困境和逆境時應該如何泰然面對,更告訴他們愛國於心,任何艱難困苦擺在眼前,都無法動搖這顆赤誠的心。

因為功勛卓著,錢學森多次受到國家的嘉獎。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完成了《工程控制論》這本書的寫作,並因此獲得了一筆一萬元的獎金,在那個時代里,這筆獎金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當很多人艷羨他收入豐厚的時候,錢學森並沒有將這筆錢收入囊中,而是用它買了當時的國家建設公債,並在到期后連本帶利捐贈給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給新學生們購買教學用品。這樣的事情,在錢學森的一生中經常能見到。

但是,他從來沒有拿這樣的舉措放在孩子們面前說道,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們後來從母親或者他人的口中聽說的。錢學森不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如何看待獲獎,如何看待名利”,也讓他們知道了“一個人做點好事不值得吹噓”。家訓中所提及的以國家大義為己任、淡泊名利的理念,錢學森做到了,他的孩子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沒有一板一眼地講授,不用專門騰出時間來研讀家訓,家訓已融入靈魂里、流淌在血脈中,轉化為真實可行的行動,讓孩子們可以從長輩的一舉一動中觀摩學習,然後依次傳承下去。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樣的心領神會讓他們受益終身,正如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先生所說:“好家風就像春風春雨,我們不會覺得在一件事情上會對自己造成多大影響,但是隨着時光流逝,這種影響、積累就會慢慢顯現,甚至影響一生。我有幸經歷了這樣的家教、家風,所以我能夠對社會做一點事,並且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我覺得家風的影響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還有一次,家裏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告訴錢永剛,說他的父親是個有文化的人,對他們這些普通的公職人員十分尊重,因為他從未見過錢學森在某一餐隨意地穿着背心、拖鞋,或是舉止隨便,每一次吃飯,錢學森都穿得整整齊齊的,即使是再平常不過的吃飯也是秩序井然。炊事員的這番描述讓錢永剛感慨萬千,父親是這樣一個講求秩序的人,即使是一些並不起眼的細節,他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一絲不苟。這樣的精神不僅僅是治學嚴謹的體現,也是個人尊重秩序的體現,就像《家訓》中所提到的“欲造優美之家庭,須立良好之規矩”。父親尚且如此嚴謹,孩子們自然不敢放浪形骸,到現在都保持着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可見,“秩序”一詞便是在這樣的日常點滴中傳授給了孩子們。

除了談及個人修養,《錢氏家訓》對家庭建設的勸導也細緻入微。錢氏家族的成員家庭觀念都很強烈,不僅是普通家庭的夫妻注重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錢氏家族中的名人們也十分注重家庭氛圍的營造。有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樣的現象在錢氏家族中幾乎是不會出現的。錢偉長的夫人孔祥瑛當初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才女,追求者眾多,但是,她不慕他人財大氣粗,不慕他人面容俊俏,只被錢偉長的愛國熱情和雙方共同的求學嚮往所吸引。抗戰期間,由於物資條件匱乏,他們的婚禮簡單得很,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感情。在他們朝夕相處六十一年的風風雨雨里,始終相敬如賓、相濡以沫,不管是民不聊生的舊中國,還是萬象更新的新中國;無論是面臨“文革”帶來的苦痛,還是後來科學技術的春天……他們始終手牽着手,不曾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對方。這便是愛情的最高境界,也是對彼此最牢固、最堅不可摧的承諾。

很多時候,父母對於孩子除了教育他們如何為人處世之外,更多的是要以身作則,將一種精神傳遞給他們。顯然,錢偉長夫婦用自己愛的方式將攜手向前的精神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現代社會,有些生活上走向富裕的人家,在婚禮的形式上過分地強調華貴、豐盈,從嫁妝彩禮到婚宴慶典,都費盡心思,極盡奢華之能事。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些新人在經歷這些繁複的形式之後,婚姻非但沒有和睦,反而終日吵吵鬧鬧,最後落得個勞燕分飛的結局。所以,婚姻的美滿、生活的和美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心的相互尊重和愛護,只有這樣才能讓愛情開出的花永遠美麗動人。

除了錢偉長伉儷,錢鍾書與楊絳這一對文壇上的“雙子星”之間的故事同樣被傳為佳話。錢鍾書在“文化大革命”的動蕩中同樣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滿腹經綸的他被認定為無用武之地,因此被下放到地方去勞改。儘管知道此去前路艱辛,但是,楊絳卻依然同行,並且始終陪伴左右。當第一批所謂的“老弱病殘”被“赦免”回京時,錢鍾書和楊絳並未如願地位列其中,面對未來的茫然,夫妻二人並沒有抱頭痛哭或是怨天尤人,而是十分平靜地走回勞改棚里。楊絳問錢鍾書:“給咱們這樣一個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這樣的詢問雖然平淡,雖然有些苦楚和無奈,但如果換成其他人也許無法做到如此淡然,可見楊先生的內心之強大。

錢學森的夫人蔣瑛同樣選擇與他同進退、共患難。那時,錢學森滿懷憧憬地希望回到祖國做出貢獻,但美國卻借口他“知道得太多”將其監視起來不讓他回國。原本計劃在孩子滿月時帶着女兒回國的錢學森夫婦被迫滯留美國。

此時錢學森對蔣瑛說先帶着女兒回國,但蔣瑛拒絕了他的建議,面對此時猶如遭遇晴天霹靂的錢學森,蔣瑛深知他內心的痛苦,在這個極需親人支持的時刻,蔣瑛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因此她堅定地告訴錢學森,她不會離開。

隨後那段很苦的日子裏,蔣瑛給了錢學森極大的安慰,她用心營造出來的溫馨和安寧,讓心受重創的錢學森能夠暫時得到安慰和緩解。多少年來,蔣瑛對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始終記在錢學森的心裏。1991年,錢學森獲得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榮譽稱號,這是一個巨大的榮譽,這一天,錢學森在盛大的頒獎會上表達了深藏在內心的對蔣瑛的感情和謝意。

錢學森告訴在座的人們,他的職業大家都已知曉,但他的老伴蔣瑛卻鮮有人知道。雖然她從事古典藝術歌曲的教學,同錢學森的事業似乎沒有什麼關聯,但是幾十年來,蔣瑛卻給了他無限的理解和支持,這一點,他將永遠記在心中,不會忘卻。

除了家庭和睦是《錢氏家訓》所倡導的,親友之間的親熱互助也是家訓的主旨要義,家庭概念的邊界在這裏被弱化了,家不僅僅是至親至近的那幾個人,親戚朋友也要相互幫助和支持,具體而言便是“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

錢氏家族聲名顯赫,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的故事不少。錢氏家族的懷海義莊便將這種互助變成了一種可以傳遞下去的形式。懷海義莊和普通的慈善機構不同,是一種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家族式凝合的載體,其目的是向族中貧弱的家庭提供幫助。錢氏家族內凡鰥寡孤獨者都可以按照規定領到義莊的錢糧,貧困學子都能在義莊的資助下上學。

在青黃不接的季節,懷海義莊經常舉辦施粥、施糧的義舉,這些義舉當時幫助了很多族人,獲得幫助的族人也不時捐錢捐物給義莊,於是義莊在當地的影響越來越大,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大力擁護。懷海義莊的這些義舉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整整持續了七百年。這是牛曉彥在《錢氏家訓》一書中對懷海義莊的介紹。

史學家錢穆、物理學家錢偉長都是在義莊的資助下完成學業的,與此同時他們又用自己的努力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貧困學子。

幫助他人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現代社會裏幫助一事有時給好心人帶來了不少“麻煩”,這樣的現象其實並不正常。面對這樣的現象,其背後深層的原因複雜得很,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教孩子以自私來保護自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他們樂於助人的意義,告訴他們雖然有些人不遵守秩序讓社會風氣變得不那麼清明,但是這個世界終究還是正能量佔主導。

錢氏家族人口眾多、枝葉繁茂,大家庭更教會孩子們要相親相愛、知曉手足情深的道理。錢學森與堂弟錢學榘便是一同學習長大的,感情之深不亞於親兄弟。更有意思的是,錢氏家族的人才往往會有十分明顯的“青出於藍”的特點。錢玄同是“五四”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兒子就是“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錢三強;錢基博是一代文史學家,他的兒子錢鍾書是響譽中外的文學巨匠;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學上的造詣深深影響了兒子錢遜,使之成為儒學方面的專家;錢學榘本身在科學領域就成績突出,他的兒子錢永健更是繼承父志、登峰造極,於2008年10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就是家庭影響非凡的魅力,這就是家風傳承不一樣的驚喜。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很大程度上都會成為孩子率先模仿的對象,因此,想要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出眾的人才,父母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即使力所不及不能成為一代名家,但至少不能讓那些負面的、缺乏理性的行為出現在孩子面前,否則給孩子學去了,反饋出來的便不是你想看到的結果了。

珍貴的少年時光

對於每個孩子來講,年幼時光的經歷常常會影響到他日後的選擇和人生方向,在錢氏家族裏,父輩對於下一代的培養都十分用心,雖然他們各自的生活境況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主旨卻十分接近,就是要培養出頂天立地的棟樑之材。

錢學森的年少時光在錢鈞夫夫婦的安排下過得十分充實和豐富,比起當時很多放任自流的普通家庭而言,這樣的培養的確花費了他們許多的心力。

錢鈞夫本身就出身名門,雖然家道中落,但卻仍有較為豐厚的物質基礎來供他學習,加上他天資聰慧,因此他不僅有機會博覽群書,更重要的是他由此愛上了中國文史,而且在此基礎上培養了優秀的寫作水平,雖然錢鈞夫後來將重心轉移到教育事業,未能成為一代文豪,但能被魯迅先生在日記中讚賞,已經足以證明其文學水平之高。

錢鈞夫在浙江求是院學習時便對教育一事熱衷起來,後來赴日留學,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便開始希望以教育興國,實現國家強盛。但現實並沒有體恤他這份苦心,一場場復辟的鬧劇、一次次民眾的聲討讓錢鈞夫那顆“以教興國”之心已是傷透,於是他將重心轉到了兒子的身上,專心致志培養錢學森。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出身名門,從小在家中耳濡目染,習得詩書,數學計算能力了得,記憶超群,錢學森超強的記憶力很大程度上遺傳了母親的優點。

對於錢學森而言,他的第一個老師是他的父親。錢鈞夫不僅把自己愛好讀書的習慣傳給了他,在很多細節上都匠心獨運地給予錢學森不一樣的體驗。比方說,錢鈞夫喜歡把家裏的書放在各處,允許孩子隨意翻看;他會在周末帶著兒子到大自然里去遊玩,不管是竹林清風還是荷塘月色,不管是滿山紅楓還是枝頭滿壓白雪,錢鈞夫總是在最美的時節帶上兒子去領略最應季的美景;錢鈞夫從來不忘培養孩子的藝術嗅覺,所以錢學森自小就接觸了國畫、西洋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他喜歡貝多芬的音樂,喜歡西洋音樂,曾為了一場演唱會而省吃儉用;他學過鋼琴和管弦樂,受母親的影響對古典詩詞也興緻盎然;在北師大附中雖然專業方向是理科,但他同時師從國畫大師高希舜學習國畫;在上海交通大學上學期間,還參加了大學裏的管樂隊,負責吹小號……這些藝術修養後來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藝術,錢學森持肯定的態度,他曾經這樣說道:“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創新思維。現在,我要宣傳這個觀點。”

現如今的很多家長都過分地看重學科分數,進而對藝術課程絲毫不在意,有些學校在臨近期末考、升學考時,還會選擇犧牲美術、音樂等課程來充實“學習”的時間,雖然學科成績上去了,但其實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才華卻被殘酷地扼殺了,正如錢學森所說的,難道藝術和科學是對立的嗎?當然不是,問題不是出在藝術和科學是否存在衝突,而是出在我們將它們放在了天平的兩端,使它們變成了對立的兩面。而事實上,只要能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從素質全面提升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它們確實是一對再完美不過的搭檔。如此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主導雖然培養了眾多的高分狀元,但他們是否是名副其實的人才,是否真的是能建功立業的新一代還是值得商榷的。

晚年的錢學森曾多次向國家提出如何培養人才的問題,他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人才並不等同於分數高,但現在我們過分地強調分數而忽略了如何提高學生的素質,有一兩個藝術天分極高的孩子會培養成藝術家,而對於其他並不具備這些天賦的孩子來說,藝術是次要的甚至是多餘的,於是“高分低能”的情況便開始蔓延。

而這並不是要求讓孩子放棄學習,而是建議大人們在考慮孩子的前途時,將素質培養也納入其中,畢竟分數無法伴隨終身,真正在一生陪伴其左右的是那在年少時便培養起來的素養。

錢鈞夫重視錢學森的學科的學習,但他更懂得讓孩子廣泛地積累知識。每到假期,他就帶着孩子去親近大自然,而且他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便是在假期時多帶着孩子拜師學藝。那一次,錢學森央求正做學問的錢鈞夫帶他去玩耍。錢鈞夫見孩子如此高的興緻,於是他便帶着他去拜訪一位礦物學家,也就是當時的北大校長林礪儒。

收徒嚴苛的林校長給年少的錢學森出了一套測試題,本想孩子尚小答不上來,沒想到孩子不久便答完試題,而林校長還沒看完試卷就已經答應收他為徒。錢學森的成績每一科都發展得很均衡,當他升學選擇專業的時候,文科老師勸他學文做個思想家,理科老師勸他學理做個科學家。面對這樣的選擇,錢鈞夫把選擇權放在了兒子錢學森自己的手上。

錢學森最終選擇了理科,他告訴父親,之所以如此決定,是因為深感國家的發展建設對科學技術的急切需要。對於這樣的決定,錢鈞夫深感欣慰,畢竟多年來除了對孩子的求學意識和能力是他培養的重點以外,孩子崇高遠大的志向和愛國意識同樣是他多年苦心栽培的方向。如今,孩子能如此抉擇,身為父親的他自然是滿身心地支持。

後來錢學森在學校里遇到了很多愛國之士,他與他們一道對國家的命運深感不安、對自己肩上的責任深感重大。在上海就讀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剛入學不久便遇到了日寇侵佔上海的“一·二八”事件,對此,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身處風暴中心的錢學森也加入學生運動中去,十分活躍。父母聽說兒子參加了學生運動的消息后,母親章蘭娟出於愛子之心自然十分擔憂,但是父親錢鈞夫卻沒有勸阻孩子退出,反而寫信支持他的做法,並且叮囑他要注意安全,同時還幫着錢學森安撫家中為此而焦慮的母親,告訴她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作為母親關心他的安危可以理解,但更應該放手讓他到社會風浪里去闖蕩,畢竟社會的利弊要由他自己體會,如此才能讓他更多地認識和了解這個社會,從而激勵他去發奮讀書。

錢鈞夫的做法是正確的。的確,在此之後,錢學森更加刻苦發奮地鑽研學科知識,也正是這樣深刻、具體的體會才讓他在大學畢業以後選擇到美國學習最先進的航空航天技術,並在日後國家需要時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即使困難重重依然毫不動搖。

年少時光,錢學森除了同父親一起學會了如何學好知識以外,母親的言傳身教更讓他在知識之外形成了一個始終善良、仁厚的處世之道。母親善良的一舉一動都印刻在少年錢學森的心裏,直到他長大成人以後,這些印記依然成為他寶貴的財富。

當時的錢家比起周圍的普通人家相對富裕些,因此母親經常幫助周圍的鄰居。臘月的北京城裏經常有乞兒沿街乞討,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十分可憐,有些甚至因為身體不支而倒在了錢家大門外。每每此時,章蘭娟就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出去接濟他們。

後來錢學森回憶起母親時這樣寫道:“我的母親是個感情豐富、純樸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個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引導孩子行善事的母親。母親每逢帶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總是向著乞討的行人解囊相助,對家中的僕人也總是仁厚相待。”母親的做法在年少的錢學森的心裏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它使得錢學森即使後來成績斐然也不忘初心。

這是關於錢學森年幼時的一些故事,而同樣與他並列“三錢”之一的錢三強走入物理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影響,更有老師們的引導,所以他最終所選擇的專業與他的父親錢玄同所擅長的領域有着天壤之別。

錢玄同是著名的文史學家,他對孩子的學習十分重視,但是態度卻很開明。錢三強上中學的時候,孫中山領導的大革命開始在全國掀起,孫先生關於國家、民族以及未來的深刻思想令錢三強醍醐灌頂。而他當時的兩位老師,物理老師吳郁周、數學老師陳君哲讓他對工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錢三強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工科方向。儘管錢玄同在聽到兒子的選擇時有些詫異,但他並沒有勸說兒子更換選擇,而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決定。

而真正引領錢三強走進原子世界的,是清華大學的吳有訓教授。在北大預科班的錢三強如何成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的學生的?這還得從一張校園佈告講起。錢三強在北大預科班學習期間,第一次接觸到了英國科學家羅素的《原子新論》,這開啟了他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因此他決定從原來的電機工程轉向物理學,所以,在自身專業課程學習之餘,學校里舉辦的關於物理的其他講座和課程他都會去旁聽。

某天,學校的佈告欄里張貼了一份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吳有訓教授到北大來教授近代物理學課程的公告。對校內物理學課程尚且無一遺漏的錢三強對於這樣一位校外大師的講座自然更是興趣十足,因此他在上課的那天便早早地來到課室,期待着一場精彩絕倫、令他眼界大開的物理學表演,那天的主題是“振動與共振”。

果然,吳有訓教授為他開啟了一扇望向物理天空的窗戶,他不僅沒有大教授的派頭,講解課程也生動有趣,這讓原本就對物理學十分感興趣的錢三強更是敬佩不已。於是,錢三強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那就是放棄原來上海交通大學工科的選擇,轉而報考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為吳有訓教授的學生。

少年時光是孩子們培養興趣、確定興趣的關鍵時期,錢三強在這個時間裏有幸收穫了來自物理的啟蒙,這對他以後走上這一條路尤為關鍵,而父親一如既往地對於孩子興趣的支持更是促成了他堅定地選擇了這門學科。對於錢三強的這個決定,錢玄同同樣十分支持,並且送給了他四個字“從牛到愛”,即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意思。

進入清華大學的錢三強仍舊對物理保持着高昂的興緻。清華大師們從不照本宣科,他們通過試驗和案例的剖析,讓學子們在興趣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真正的老師事實上卻是學生們興趣的引導者。有些老師埋怨學生不好好學習,但是他們自身可曾想過,他們的教授方式是否得當?是用生動有趣的悉心教導燃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還是用簡單粗暴的應付阻擋了孩子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進的腳步?孩子們本來就需要引導,幻想哪一個孩子天生就熱愛書本是不切實際的,老師的天職便是開啟孩子們的智慧之門,讓他們快樂地徜徉其中。

另一位著名的錢氏大師是著名的力學專家錢偉長。比起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的年少時光是在極為清貧艱苦的環境中度過的,正是這樣的經歷才鍛煉了錢偉長堅忍不拔的個性。自從祖父過世以後,錢偉長一家的生活便開始拮据了,後來父親的逝世更讓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了錢偉長母親的身上,錢偉長是在周圍家族親友的資助下完成學業的。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優異、能力出眾,但是,在他畢業時卻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是升學還是就業?這兩樣對於他都十分重要,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家庭負擔的責任感讓他一時間難以做出抉擇。最終,吳蘊初(著名化工專家、化工實業家)設置的“清寒獎學金”幫助他解決了這道難題。

藉助獎學金進入清華大學的錢偉長在文史方面的造詣十分了得,但是他著名的“棄文從理”的人生轉折讓他不得不面臨底子弱、基礎差的現狀。憑藉自己堅韌的個性,錢偉長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克服這道難關,包括身體孱弱帶來的種種弊端。因此,錢偉長在清華大學裏每天都堅持鍛煉,甚至報名參加學校的越野隊來增強自己的體質,以便應對耗神極大的學習任務和壓力。

後來,鍛煉成了錢偉長保持一生的習慣,到了古稀之年,他仍舊堅持每天走上三千步。而克服學習上的難題,錢偉長用同樣的精神鼓勵自己不斷地努力着、勤奮着,甚至到了和同學比勤奮的程度上。錢偉長知道自己底子不好,因此十分刻苦,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拼了命乾的”。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十二點才睡,宿舍十點鐘熄燈他就跑到廁所里去學習,因此他認為自己是清華里最勤奮的人,但是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比他更勤奮的人,此人每天三點鐘就起床了,錢偉長早上起床見到他時,他已經學習了三個多小時準備散步休息一下了。這位同學就是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於是錢偉長暗地裏和他比起勤奮來,而且一比就停不下來,後來連錢偉長自己都說:“我們就一年一年拼了下去。”

如此勤奮自然讓他們各自獲得了回報,華羅庚從最開始的髮捲子的文書被破格提升為助教,後來留學英國變成了大學教授;而錢偉長則從最初的差等生變成了班裏數一數二的佼佼者。

老話說“勤能補拙”,此話一點都不假。作為父母輕易不要對孩子說“好笨”“好蠢”之類的話,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天才,後天的培養比天賦重要得多。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樹立起學習的勇氣和信心,告訴他們勤奮努力的意義和希望所在,這才是為人父母在面對孩子反應稍遲緩時正確的處理方式。

以上所述的這些,就是錢氏家族的後代們那些珍貴的年少時光。每個人都會有這麼一段珍貴的、不可複製的時光,這期間所受到的影響、所形成的一切都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人生,因此,從他們的經歷當中我們看到了不少優秀的範例,也反觀到我們的許多不足。身為父母,我們要珍視孩子的年少時光,為他們創造珍貴的少年時代,正如梁啟超所說的“少年強則國強”,確實如此。

不同的成就相同的內里

錢氏家族中長大的孩子們雖然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成就領域不同,但受家訓和家風的影響都有相同的內里,他們身上都有着一些相同的品質,其中有一個就是對於名和利看得十分淡泊。

錢鍾書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姓了一輩子錢,難道還迷信錢嗎?”錢學森也說過一句話:“我姓錢,但不愛錢。”

錢鍾書一生中有很多次將世人看作“豐厚的收益”拒之門外。當時的《圍城》被電視台拍成了電視劇,當時製片方循例要給原著作者一萬多元的報酬,但錢鍾書卻拒絕了,即使是現在看來也是一件品德高尚的事情。現代的影視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百花齊放的時代,但卻免不了魚龍混雜,今天這家為版權發生糾紛,明天那家為收入分配不均而引起爭執……所有人都圍繞着一個“利”字粉墨登場,相比起錢老的淡然,實在羞愧。

還有一次,有一個外國記者看了錢鍾書的《圍城》之後,對他十分欽佩,因此慕名來到中國想要見他一面。錢鍾書得知這個情況之後,笑着說道:“假使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這樣委婉的拒絕既不失幽默風趣,又不至於駁他人的面子,使之覺得尷尬。錢鍾書從來對這些所謂出名之事有所醉心,對於他而言,專心讀書做學問才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情。同樣地,我們現在仍舊有太多的人熱衷於出名,一旦有點比別人稍微高超的技能便四處宣揚,各種“秀”雖然娛樂大眾,但也不乏有些流於低俗,很多“網紅”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追捧,以至於有些缺乏思考的人以出賣色相之類惡俗博人眼球,實在是令人無奈。

名和利很多時候能給人帶來某些充盈、愉悅的感覺,但前提是對它們十分渴望和嚮往才會有如此效應。對於那些大家而言,也許他們本身並沒有想要讓自己成為受人矚目、令人敬仰的角色,他們的所有精力甚至一生可能都只專註於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無論是說文解字、教書育人,還是專心科研、開拓創新,大家的風範在於他們能淡泊這些“名”和“利”的困擾,始終堅持心中的夢想,並以此為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如此超脫,反而成就了他們與眾不同的魅力和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而那些一時爆紅、一時火得無可收拾的人反而缺乏時間的錘鍊,經不起三兩句閑言碎語也就消失殆盡了。

《錢氏家訓》中有一個比其他家訓更為高遠的地方,那就是特彆強調的愛國情節。回顧歷史,錢氏家族的許多人傑在國家危難之際都做出了回國報效的決定。在美國生活的二十多年裏,錢學森始終保留着中國國籍,在錢學森的心底,雖然他在美國生活了那麼長時間,但是卻從不曾想過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那片異土,葉落終須要歸根,更何況他的祖國正期待着他帶着滿腹經綸回去建設,因此和很多美國人不同,他從來沒有在銀行存過一塊美元,從來不會向美國人一樣為了養老而給自己儲備足夠的養老錢,有人覺得他很奇怪,一點長遠之計都沒有,只有錢學森自己知道,他不會在美國待上一輩子。

錢學森決定回國之際,美國方面因其參與多次機密研究不同意其回國,不僅誣陷他是間諜,還將錢學森全家軟禁起來。但是,即便是遭受如此惡劣的對待,他也從未放棄回國的夢想。五年後,當他和家人坐着狹小的三等艙踏上祖國的土地時,他更加堅定了富強國家、讓中國人更加有尊嚴地活着的決心。

錢三強同樣有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結,當年錢三強師從吳有訓教授成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出類拔萃的學生。畢業后,錢三強考取了巴黎大學物理學院,並被諾貝爾獎獲得者約里奧·居里夫婦選定為原子核物理學的研究生。核裂變是當時最為尖端的世界前沿科學研究,錢三強果斷地選擇了這項技術作為研究對象,這一點無疑受到了清華大學的教學風氣的深刻影響。

錢三強的刻苦認真超出了同學和導師的想像,他所取得的成績也贏得了他們的讚賞。其中最令世界矚目的,便是他與夫人何澤慧一同研究發現了原子核具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並且在實驗和理論上做出了科學全面的論述,這一現象被認為是“二戰”以後核物理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西方媒體甚至將錢三強夫婦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並以此為題做了大量的學術報道。

法國科學院對錢三強的研究大為讚賞,並授予他法國物理學獎,希望吸收他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員。面對如此待遇,錢三強並沒有忘記亟待建設的祖國母親,因此他與夫人謝絕了法國的邀請,堅決返回祖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錢三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這句令人動容的愛國誓言。

臨別時,居里夫婦在錢三強的鑒定書上寫上了這樣一段話:“由我們指導工作的人中,錢三強最優秀。”居里夫婦的高度讚揚成為錢三強在法國留學期間超強的學習能力和認真負責的研究態度最有力的佐證,他們把錢三強的名字刻在了居里實驗室的牆上,讓後來的研究者和學子們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

錢偉長從為了祖國強盛而選擇“棄文從理”開始,愛國的情愫便從未從他的內心間斷過。他曾經這樣描述自己:“我首先是一個愛國者;其次才是一個科學家。”錢偉長清華大學畢業以後赴加拿大多倫多學習,他的一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奠定了他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這篇文章發表后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被列為美國應用力學研究生的必讀材料。

抗戰勝利以後,錢偉長以“久離家園、懷念親人”為由回國,對此錢偉長這樣回憶道:“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去。雖然回國后,我第一個月的工資只夠買一個暖水瓶,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更從來沒有對國家喪失過信心。”後來,錢偉長獲得一次赴美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這對於向來對科學研究如痴如醉的錢偉長來說,是一次十分有益的研究機會。但是,當時的美國領事館需要每一個赴美研究的人員都填寫一份調查表,最初那些問題並沒有令人十分排斥,比如信什麼教之類的。錢偉長並不信什麼教義,於是在錢學森的建議下填寫了“孔教”,但是,到後面的問題時,錢偉長開始填不下去了,他無法忍受自己的內心受到如此的拷問,這個問題是:“如果中國和美國開戰,你會為美國效力嗎?”這個直指內心信仰的問題令錢偉長無法接受,他毫不猶豫地在上面填寫了“NO”!他說:“我忠於我的祖國,時時刻刻,心口如一。”

錢偉長被稱為“萬能科學家”,因為他的知識儲備十分廣泛,而且時刻為國家的需要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作為力學方面的專家,新中國成立后他指定的第一個發展規劃卻是自動化、導彈航天等領域,有人質疑他為什麼不選擇自己擅長的專業,錢偉長回答道:“國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專業。”

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的愛國精神被後人稱為“三錢”精神。他們不僅在科學研究領域是大師,在愛國方面也是值得莘莘學子學習的榜樣。除此之外,他們致力於培養下一代,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們,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最後一分光和熱。

這就是“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的錢氏家族的故事。它起源於五代十國,繁衍於江南一帶,歷朝歷代開枝散葉,人才輩出,逾千位名家揚名天下,永載史冊。這是一個家族的榮耀,也是這個家族子孫後代的榮耀,更是傳承了千年仍舊不散的錢家家風的榮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家家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大家家風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