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只值三錢銀子的命案
張書堂皺着眉頭,開口道:“走,去看看!”
陳廣炬臉色一變,只得跟着一起朝着那邊而去。
“發生了什麼?”
張書堂開口道。
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子滿臉凄苦的開口道:“家爹因為生病,需要三錢的銀子,但是家裏前不久,小叔子才是摔斷了腿,雖然骨頭接上了,但是因為發燒,醫治的銀子,就是耗盡了家裏的銀錢!”
三錢銀子!
張書堂的心尖一顫。
這世上,有什麼病都可以,就是不能有窮病啊!
“噗通!”
此時那男子卻是已經脫去了衣衫,然後跳入了激流之中!
兵卒們早已伸出了竹竿,在下游尋找着,甚至還是有人架着小船,在水面上搜尋起來。
一見到自家的男人,也是跳入了水裏,那女子哭的更狠了。
邊上一個三四歲的丫頭,也是臉上帶着淚水:“爺爺說家裏實在是沒錢了,三錢的銀子,是家裏種地一年的收入,是阿大一個月的工錢,爺爺不願意拖累家裏……”
張書堂已經是痛的無法呼吸了。
這是他治下的百姓啊!
陳廣炬已經是弄明白了這家人的出身,在一邊低聲道:“伯爺,他們是前年才從陝西搬過來的,伯爺仁慈,讓轄下所有的親民官,都是盡量幫着他們找尋生機,若是無法安置的,就統計起來,交給運轉司,然後轉運台灣安置。”
陳廣炬輕嘆一聲:“伯爺,他們實在是太窮了啊,只是一年的時間,這能夠吃飽飯就很是不容易了,家裏還能有了多少的銀錢呢!”
“唉!”陳廣炬他嘆息一聲,眼睛裏帶着濃濃的哀愁。
他可是去了鄖陽參加年會都是兩三次的老人了,自然是知道張書堂的政策與心意。
是以,這些年來他的竹溪治內,不但是配合鄖陽左軍都督府下達的各項指令,更是積極配合著張書堂的各項提議。
雖然看似他一年從鄖陽分得了三十萬的分紅,但是其中的一半,都是被他拿來救濟了難民!
只是……
竹溪一面交界漢中,一面交界夔州,當知道張書堂轄下的百姓都是過上了好生活的時候,過不下去的百姓們自然是朝着鄖陽那邊彙集過去。
十幾萬兩雖然多,但是,在這邊境的竹溪縣——實在是不夠看啊!
張書堂嘆息一聲,他扭頭對着陳廣炬道:“陳縣,這竹溪府庫的結餘有多少?”
“伯爺!”
陳廣炬拱手:“伯爺,去年府庫結餘十二萬石糧食,銀錢八萬餘,這是送抵了京師之後的純結餘!”
張書堂拍拍陳廣炬的肩膀:“我們鄖陽,正是在應對流民的第一線上,而你竹溪則是三省交界的第一縣,你的擔子我能理解,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可以做的更好!”
陳廣炬急忙應是了。
張書堂繼續道:“陳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有道是救急不救貧,可以在竹溪先行做一個試點,若是x百姓生活困苦,可以前往縣衙憑着戶籍,換取一兩銀子以內的貸款,這貸款年息一分,百姓可以自行選擇還款年限,在這個基礎上,一樣是可以選擇逐月還款亦或是逐年還款的。”
眾人臉色一變,頓時皺緊了眉頭,這不是宋朝時候施行的青苗法裏面的內容嗎?
陳廣炬開口道:“伯爺的意思是若是百姓借了一兩銀子,若是選擇年底還清,就是需要一兩一錢銀子,若是按月歸還,則是需要九分零十六個大子?”
“不是年底還清!”張書堂糾正道:“若是先年四月借,便到明歲四月同天為最後的期限,當然你要記住了,這銀錢,每年的年息只能是一分,不得再多了,百姓不易啊!”
旁邊的那個女子本來正是哭哭啼啼的,聞言,眼睛頓時亮了。
而一邊的小丫頭,則是奇怪道:“這位大哥哥,既然你說百姓不易,為何不不要利息呢!”
這童言無忌的一面,頓時嚇得那個女子也是不敢再哭了,急忙伸手去捂着自己女兒的嘴,一邊卻是連連彎腰致歉。
他已經聽出來了,眼前之人正是縣令和鄖陽伯,這可是活了萬民無數的大好人啊!
張書堂蹲了下來,他笑着伸手掛了小女孩的鼻子:“小丫頭,上學堂了嗎?”
“阿大說我還小,只是讓哥哥去了!”
一邊的那個女子手指頭絞着自己的衣角,臉色通紅,他宛若蚊子翁翁一般的聲音響起:“大官人,小民家中太窮,便算是小兒沒有學費,也是承受不住的,不過好在大官人治下的生計很多,倒是使得小民一家搬來竹溪不過是一年有餘,日子卻是要比前幾年好了很多!”
張書堂長嘆一聲,他詢問道:“你這公爹是怎麼回事?”
“唉!”
那女子長嘆一聲:“小女子楊劉氏,我這公爹名喚楊家勝,之前的時候,因為在石場裏面做工,本來肺部就是不好,老是咳嗽,等到了竹溪之後,因為旅途勞累,卻是發了病……”
“但是,家中貧寒,家爹只得撐着身子,與我相公上工,哪知道前月,家中小叔子摔斷了腿,家中積蓄的銀錢全部耗盡,家爹的毛病又是犯了,如此一來……”
他已經是說不出來話了。
張書堂嘆息一聲。
這時候,士卒們已經將那老爹救了上來,就連他那兒子也是被帶了上來。
張書堂拍着陳廣炬的肩膀:“陳縣,先給他們特事特辦吧!”
他對着正在咳嗽的楊家勝道:“楊老爺子,肺癆不是什麼絕症,況且你這還不曾到了肺癆的程度,只需要日常多吃豬血,便是能夠好轉的。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想來您老也是知道的,這銀錢,某不能送您,但是,本伯已經讓竹溪縣令設置賑民款,這年息啊,只有一分的銀錢,接待的標準呢,是一人最高一兩銀子,還款的期限,您自己選,可以逐月還款,也可以逐年還款!”
張書堂繼續道:“所以啊,萬萬不可在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