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對我國企業兼并控制情況的資料4
?(1)加入to過渡期,單個外資機構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家外資機構累計持股不得超過25%。入世過渡期已結束,2007年開始,上述比例限制將不再有效,屆時在華設立機構將成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外資銀行通過對中資銀行持股掌握中國金融業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外資銀行通過新設機構迅速擴大在華市場份額。將來外資銀行控制中國金融市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財富外流。政府斥巨資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革,包括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一萬多億不良資產的剝離、中央匯金公司對中、建、工行注資600億美元。國有商業銀行海外上市,改革成果為上市前戰略入股的外資機構所分享。
(3)核心業務流失:外資大舉進入將爭奪中資銀行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資產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核心業務。一旦這些核心業務和優質客戶為外資銀行所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各行信用卡中心及其業務多被外來金融機構控制,如;花旗銀行/浦發和廣發、滙豐銀行/交行、蘇格蘭皇家銀行/中行、美國ge公司/深發行、恒生銀行/興業銀行,美國運通硬是通過參股工行在我境內順利發行了運通卡,等等。使用信用卡的信息數據,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流通領域的風向標,這將使國內經濟的軟脅及薄弱環節顯露無遺,我國金融安全由此而受到嚴重威脅。
儘管國家先後出台了《外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境外機構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但對調控很不得力。
世界各國向來都對外資併購持謹慎態度,特別在金融領域,各國更是設置重重關卡,限制外資銀行對本國經濟的滲透。美國更是設置了重重關卡和苛刻條件。歷史上,一些國家盲目過渡開方金融市場已經帶來了沉重教訓。在國內尚缺乏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本國金融業缺乏競爭力的情況下,盲目、過度的開放本國金融市場,不但不能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有害於本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導致經濟波動和長期停滯不前的根源。
跨國公司的壟斷有可能獲取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不宜對外披露的信息,增加了國家的潛在風險。如ibm目前同時壟斷我國銀行業大型機市場和大型機服務市場。作為中國關鍵經濟領域之一的銀行業僅由一家外國公司提供關鍵產品,又幾乎僅由一家外國公司提供關鍵產品的服務,bm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的壟斷,客觀上造成了我國金融運行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因為當國家間戰略出現衝突時,ibm肯定要服從美國國家戰略。
譬如,80年代末,ibm曾經一度撤回其全部專家,中斷對我國銀行業ibm大型機的服務。
廣發銀行:花旗獲控制權
廣東發展銀行是股份制銀行。由於財務狀況糟糕(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到3%,不良資產率接近20%,資金缺口約600億),2005年開始,該行宣佈引資重組,出讓85%股權,並提出外方可擁有管理權。花旗集團(241)、法國興業銀行(235)和平安保險(226)率領的三大競標團展開激烈角逐。
2006年11月16日,花旗集團牽頭的財團以242.67億元,拿到廣東發展銀行85.5888%的股份。花旗財團組成:花旗集團、中國人壽和國家電網分別持股20%,中信信託持股12.8488%,普華投資8%,ibm信貸4.74%(原宣佈花旗36%、中國人壽20%、中糧10%,中國國電、中信信託、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中國普天集團持股19%,這就突破了外資控股不得超過25%的上限)。
花旗獲得對廣發行絕對的經營控制權。董事會11個席位,花旗佔3席,據報道,董事長可能由花旗派人擔任。花旗在風險管理、財務控制、內部控制、公司治理、信息技術、資產負債表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金融創新等八個方面佔有主導權。
2006年12月美國財長保爾森訪華,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關注廣發行併購一事,顯然出讓廣發行成為中國方面迎接此財長的“見面禮”。
據報道,“此次收購成功無疑對外資收購中資銀行具有指導性意義”,已經在中國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持有少數股權的滙豐、德意志等外資銀行將紛紛要求增加持股,2006年to過渡期結束,外資投資國內銀行業可能成為一個潮流。
花旗非常看好中國的個人零售銀行市場。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花旗與招商銀行談判合作的條件之一,是希望其在中國市場發行的花旗信用卡取代招行信用卡。
關於墨西哥、日本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過程的描述性的資料汗牛充棟,所有這些國家無不是過早地開放了金融市場給了索羅斯這樣的金融大鱷以上下其手的餘地。
外資併購基金在中國的活動:
2006年,全球企業併購額已高達3.46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外資對華投資方式(中國吸引外資形式)也發生變化。多年來中國吸引外資一直以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為主,近幾年此類fdi增長趨緩,其他形式資本進入方式增多,如qfii,企業海外上市及再融資,海外風險投資,海外收購基金等。這預示中國吸引外資的結構將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這一輪進入中國的國際資本中,各類併購重組基金是主力。2004年,亞洲私募基金募集65億美元,其中收購基金佔56%,中國共有13億美元流入。近兩年此類基金在中國空前活躍,據香港avcj資料:2005年底,亞洲私募基金所管理的資產超過1,200億美元,2006年新投資則首度突破200億大關。2006年前11個月,共計35支投資亞洲市場的私募基金募集121.61億美元,在中國大陸投資111個案例,投資規模達117.73億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到2006年末,中國加入to的5年保護期結束。隨着人民幣升值預期和中國經濟轉型的契機,中國將成為海外私募基金—-購併基金追逐的重點。
已進入中國的主要外資併購基金:高盛、華平、凱雷、貝恩資本、和黑石已在香港設辦事處。每家私募基金都有20億美元左右的資本(不含房地產資金),單筆交易額越來越大。
考慮到槓桿效應,擁有10億美元的巨型基金,具備收購中國本土最大型公司的能力。有人預測,2015年以後,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私募基金活動領域。
併購資金的投資領域涵蓋金融、流通、製造、房地產、傳媒等各領域。併購資金的主要投資對象是成熟行業中的領先企業:快速消費品行業(如飲料類企業)、流通企業(如家電連鎖企業)、國企(如哈葯、徐工,以股份制改造進行)、地產類企業中的“潛力股”等。所到之處,深刻改變了企業的資產構成、經營模式和產業競爭態勢。
收購企業大體的操作程序:確定目標、籌集資金、壓價購入目標公司(參股或控股),通過一系列股權變換進行結構重組,包裝(做好經營業績)賣出,或上市(ipo)套現。標的公司選擇的標準:公司與行業具備清楚穩定的價值鏈;其核心本業相對健康;擁有更大的未來成長空間;股價有增值空間。
私募基金對投資目標企業的判斷,主要取決於對企業家的判斷,儘力和管理層溝通,在股權、薪酬方面給以有誘惑力的承諾(除非原管理層需要換班)。談判的焦點是控股權。實際上,收購基金的經營方式是通過對企業的資本運作賺錢,帶有很強的投機性。他們最看中的是套利空間,對企業的“改制重組”只是副產品。
從企業角度看,接受併購資金苛刻的條件而獲得迫切需要的資金,意味着用企業的產權換取未來的收益,是甘冒失去企業掌控權的風險,博取企業的發展空間。所以要冒這樣的風險,根本原因還是國內的融資環境或資本市場,沒能滿足企業成長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於是發達國家雄厚的資本實力,成為吞噬各後進國家企業和財富的無往不利的武器。
外資併購公司憑藉強大資金實力,瞄準行業排頭兵,力圖獲得行業壟斷地位,并力圖獲得對企業的獨資經營的權力。國際基金收購中國企業,本質上是為跨國產業資本入主中國打前站。國際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財力雄厚,沒有默契是不可能的。
對中國實業界而言,國際私募基金正向我們步步逼近。其投資目標不是“幫助中國企業改善治理結構”而是榨取中國財富,客觀效果也非田園牧歌式的“禿鷹效應”,而是幫助外國資本控制中國產業的前鋒。
中國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今天,中國企業將控制權出讓的現象是反常的。一部分可以擔當國家利益的重任的龍頭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經淪陷外資之手,值得關注和深思。應該警惕,我們一旦做出的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換回損失將是極其艱難的。尤其是面對高盛等這些老謀深算的國際巨頭,我們甚至付出數倍的代價也難以作到。千萬不要做錯了再吃後悔葯。
典型案例:
南孚案:1999年由地方政府主導對南孚改制引資,經過幾次交易,2002年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國際基金對南孚實現控股。原希望引進外資幫助上市未實現,2003年,外國基金將所持股份轉讓給南孚的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南孚雖保留品牌,但已失去自主發展的能力。
深發展:2004年4月,被深圳市政府轉售於新橋資本,為國際基金控制的中國商業銀行第一例。2005年9月,ge金融進入深發展股東行列,成為接盤新橋、控股深發展的有利人選。
阿里巴巴:2005年8月,其大股東日本軟銀將所持阿里巴巴40%股權以10億美元轉讓給雅虎,套現離場。
現國際私募基金已對中國的許多產業形成了圍攻之勢。
工程機械:凱雷入股行業龍頭徐工;
食品業:高盛、鼎暉已進駐雙匯和雨潤食品(行業第一、第二);
水泥業:ifc與摩根士丹利共同向龍頭企業海螺水泥注資2億元人民幣;
銀行業:德州太平洋下的新橋收購深發展;
擔保業:凱雷向中科智擔保集團(中國最大民營擔保機構)投資2500萬美元;
歐洲私人資本pag已槓桿收購號稱國內最大的嬰兒用品公司——好孩子;
對房地產投資:至2007年2月,來自摩根士丹利房地產基金、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美林國際、美國私募基金華平集團等,對國內房地產業的投資已達到了42億元人民幣。我國關於限制外資併購房地產的許多政策與條令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主要併購資本情況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全球第一大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成立於1935年。總資產7754億美元。在全球30個國家設有600多個辦事處,5萬多員工。
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企業融資(股票或債券)、併購顧問、股票和債券交易、房地產金融、直接投資及資產管理。2004年世界投資銀行前三名(股本和長期負債總額):摩根士丹利1108億美元;高盛1058億美元;美林1026億美元(均為美國公司)。
在中國,與建行和幾家企業聯合組建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投資銀行)。
在華併購案例:注資蒙牛;和鼎暉共同投資永樂電器;投資雨潤集團、平安保險、南孚電池、海螺水泥、恆安國際、山水水泥等。
高盛集團(goldman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成立於1869年,總資產3000億美元,在世界24個國家設有42個分公司或辦事處,共2萬多名員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強第112位。
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設代表處。
在華業績:促成中銀香港海外上市、交通銀行境外私募和海外ipo、協助日產入股東風汽車、收購長城81億、華融19億元不良資產、收購中移動(香港)8省流動網絡、協助戴-克向北汽投資、tcl與湯姆遜合資、滙豐收購交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移動、中石油、中國銀行、平安保險國內ipo、中興通訊在香港ipo、中石油後續股票發售;以及近40項大型債務發售交易。
2004年12月,獲准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高盛:高華=33:67),取得在中國承銷a股和b股交易資質。高華6個自然人持有股份均來自高盛的商業貸款。如此高盛繞過“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中,外方持股上限為33%”的規定,成為首家絕對控股中國證券公司的海外投行。
參股工商銀行,估計從工銀行上市賺39-57億美元。同時,持有中國平安保險6.8%的股份、網通2.4%股份、中芯國際4.0%股份、對粵海的重組、牽手英聯等財團持股無錫尚德。
與大陸各家銀行、大型企業關係密切,是中國銀行、中石化、中石油的上市承銷商;聯想集團、中國網通的投資顧問;並資金協助工商銀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不良資產。
高盛在華併購企業行動:
(1)肉類加工業:為併購雙彙集團,糾集鼎暉基金2、香港羅特克斯聯合中標,繞過要約收購30%限制,獲得雙匯的控制權。高盛並持有雨潤13%的股權(雙匯在國內最大競爭對手),從而獲得在華肉類加工業主導地位。
(2)房地產業:收購華融、長城近百億不良資產中,約50%屬於地產;白廳基金(高盛持股50%以)購買上海百騰大廈、持股21世紀中國不動產公司(外資在華房地產中介公司)。
(3)對a股企業投資:美的電器、福耀玻璃、陽之光。
2006年4季度,摩根士丹利盈利增長26%,高盛股價上漲59%,其薪水開支總計165億美元,每位員工平均薪酬為62.2萬美元。
在華的國際私募基金:凱雷、kkr、華平、黑石、德州太平洋、銀湖。
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group):
成立於1987年,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因。現擁有39隻基金,管理資金總額390億美元,位列世界私募基金公司前茅。業務遍及世界各地。
凱雷號稱“總統俱樂部”。其經營思想是:“如果你把有錢人和有權人聚到一起,有權人能得到錢,有錢人能得到權”,也就是中國人熟知的“權錢交易”。
成員包括:美國前國防部長弗蘭克.卡路西(助凱雷成為美國第11大軍火商);前總統老布殊(助凱雷、摩根大通以4.3億美元收購韓國韓美銀行,再以27億美元賣給花旗集團);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助凱雷在歐洲設立11億美元的凱雷基金),以及菲律賓前總統、美國前國務卿、泰國前總理、德意志銀行前行長以及ibm、雀巢、波音、bm、東芝等世界最大企業的高官。
2000年凱雷進入中國。到2006年6月,在中國投資21個項目。在中國的投資項目一般不超過5000萬美元,凱雷偏愛和別的投資機構聯合行動以降低風險,偏愛投資行業領先或者技術領先的公司,且有很強的控制欲。
2005年8月,凱雷和軟銀聯手注資順馳置業。2005年,凱雷和保德信以4.1億美元購入太平洋人壽的24.975%(非一次性投入),被質疑為賤賣;入股中國最大的實木地板生產企業安信地板;2006年用2.75億美元絕對控股中國工程機械龍頭徐工機械,遇到全社會抵制。從中獲得的基本經驗是:“項目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關係的搭建”。
kkr(kohlbergkravisrobertsco):
成立於1976年,是全球私募基金業的開創者。業務主要加拿大、歐洲等地。擅長管理層收購。其投資者包括企業及公共養老金、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以及大學基金。30年累計完成146項私募投資,交易總額2630億美元。至2006年9月投資270億美元,獲得700億美元回報。
2006年初,kkr在香港和東京設立了分支機構,投資重點日、中、韓。公司網站宣稱,投資原則是“控股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2006年,在山東濟南鍋爐集團改制併購案中失敗。濟南鍋爐集團為國家大一型企業,在循環流化床鍋爐(cfb)領域國內領先。2005年醞釀改制,在初選戰略合作夥伴名單中列入kkr。后外資公司全部出局,后一家國有企業參股。
在中國聘請的高管:
董事總經理劉海峰:曾任摩根士丹利亞洲部聯席主管,領導蒙牛、平保、南孚、海螺水泥、恆安國際、山水水泥等投案資。
董事總經理路明:曾任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部合伙人,常駐香港。
john
bond:曾任滙豐控股主席,現沃達豐集團主席、上海市長國際商界領袖顧問委員會主席、中國發展論壇委員、香港行政長官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
中國區資深顧問:柳傳志(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田溯寧(中國網通前副董事長兼ceo)。
華平投資集團(arburgpincus):
號稱美國歷史最久的私募資本之一。1995年至今,華平在20餘家中國公司投資超過5億美元,包括亞信科技、卡森實業、港灣網絡、富力地產。2004年12月聯手中信等收購哈葯集團55%股權,創第一宗國際基金收購大型國企案例。2006年投資國美電器和銀泰百貨。2007年以3000萬美元,以股權投資的方式部分買下中凱開發,獲得了一個具備中國房地產開發資質的殼。進一步展開在華地產投資業務。
目前,華平集團在中國及全球範圍內的投資集中在醫藥及生命科學、通訊及高科技、金融服務、製造業、媒體及商業服務、能源和房地產等行業,用於投資的基金包括目前管理的100餘億美元及新近募集的80億美元。
德州太平洋集團:
在全球所管理的資金超過300億美元。
旗下的亞洲投資機構--新橋投資,命名為德州太平洋-新橋(tpg-nebridge)。新橋集團成立於1994年。1999年出資5000億韓元收購南韓第一銀行51%的股權。中國網通收購亞洲環球電訊,新橋投資出過力。收購深發展銀行為中國上市銀行外資併購第一案。參與過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
黑石集團:
成立於1985年,管理總資產規模達700億美元。聘用特區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
漢鼎亞太:總部在美國,1985年由徐大麟和hambrecht
quist合資成立,總規模約21億美元,管理過19隻基金,投資回報率超過30%,投資星巴克、希爾頓中國區酒店等。2007年初募集到5億美元,成立了亞太增長基金v,用於在大中華區、日本和韓國等北亞地區的私有股權和併購方面的投資活動。
貝恩資本:
成立於1984年,資產超過250億美元。已完成200多個股權投資,總值超過170億美元。2006年初以30億美元先進收購著名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旗下的傳感器與控制器業務部門。
2006年12月,據傳正在募集10億美金的首隻亞洲基金,專註於投資中國與日本。
參與海爾收購美泰克。
【資料:國際私募基金】
國際私募基金在全球資本市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已引起全球實業界對此關注。2006年,全球併購交易額達3.37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私募基金參與的併購交易金額達5600億美元(2005年為3536億美元),美國高額併購的前六筆中,有五筆出自私募基金之手。據悉在英國非上市企業當中,所僱用員工每5人當中就有1人所屬公司為私募基金所擁有。
華平總經理: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是全球私募基金競逐的焦點。bric人口多,市場大,資源豐富,經濟增長潛力大。尤其看好中國和印度。
由於全球性流動資本過剩,歐美銀行利率低,基金到銀行借錢容易。過去幾年,國際股票投資回報率平均為
17.1%,房地產投資回報率為6.1%,而私募基金的平均凈回報率據說高達
37.5%。故國際私募公司能夠籌集巨額資金,再通過槓桿投資作用,實際操控資本可再放大3、4倍。
併購基金投機性極強,因為其投資人跟基金的管理團隊之間有一個關於定期收益的協議,這對於併購基金的管理者來形成很大壓力。所以一般講究快進快出。按慣例購入的優先股,其套現周期一般設定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左右,快的要求一上市就拋出。所以,併購基金最看中的是套利空間,企業的“改制改組”只是副產品而已。
國際私募基金的任務是替投資人“以錢賺錢”,他們被成為企業界的“禿鷹”,“讓好公司更好,讓壞公司提早出局”,執行“物競天擇”的使命等,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漂亮的借口。私募資金在發展中國家的作用,本質上是通過資本市場實行對本土企業的控制,為跨國生產企業的全球擴張充當前鋒。
美國“股神”巴菲特認為:私募基金購併企業是短視的投機性交易,對提升企業長期價值毫無幫助。
2006年10月,美國三名投資者向美國曼哈頓地區法院提出訴訟,控告kkr、凱雷等十三家美國著名的私募基金非法串謀,蓄意壓低被收購對象的股價,從而以相對更廉價的代價收購其目標公司。美國司法部隨即調查。
2006年11月,黑石集團以360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寫字樓建築商equity
officepropertiestrust,在華爾街引起地震。
2006年11月,凱雷以39元新台幣/股、總計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台灣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台灣日月光集團(上市公司)。日月光集團變成一家非上市公司。
據透露,kkr擬出資500億美元,買下法國媒體及電信業者vivendi
sa。據傳私募基金下一批獵物包括戴爾、德州儀器、雅虎、homedepot等重鎊級企業!
2006年9月,凱雷聯合其他私募基金,以176億美元的價格共同收購了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
2006年11月,kkr以330億美元買下了美國醫院集團。
外資併購基金(buy-outfunds),
私募基金pe(私人股權基金priviteqiuty),
風險投資vc
新股上市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
(由投資銀行承銷進入一級市場,投行按一定折扣價從發行方購買,再以約定價格出售。公開發行的準備費用較高,私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部分規避此類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