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國公諸論
陳三嚴、周文海兩人是自己從死牢中扒出來的,近十年來一直幫着他掌着河運,陳三嚴雖有諸多江湖漢子身上劣跡,但掌着十年河運卻有大功,如今河運雖還在手裏,漕幫卻如同散了伙一般,打散成了十幾個小幫會,想着漕幫亂局,心下一陣感慨。
陳三嚴為異姓王,周文海為國公,身死的幾個頭領或國公,或侯伯,多多少少都給了個榮譽爵位,美洲土地較多,分封數百王都無問題,周文海家裏情況要好一些,多多少少還有叔伯老人看顧,陳三嚴家中除了婦人就只有一些年幼的孩子。
看着最年長也只有七歲孩子,劉衛民嘆氣一聲,說道:“燦兒尚還年幼,三嚴若我之兄弟,三嚴不在了,三嚴孩兒若我之孩兒,孩子年幼尚無法出海,先在皇家學堂就讀吧。”
秦氏聽聞,忙要帶着一干婦孺下跪,又被大手阻止,一干婦人心下也安穩了許多,萬裡外再好,一干婦人心下也是擔憂不斷,但劉衛民點頭,如同認下了四個孩子為養子養女,今後生活自是無慮。
陳三嚴是漕幫幫主,秦氏性子也非普通民婦,跟隨的兄弟還是有一些的,劉衛民安置一些人前去海外墾殖,或許一開始會苦一些,日子總會慢慢好起來的。
漕幫遇襲,陳三嚴、周文海及一些頭領身死,對漕幫的傷害尤重,看着魏忠賢強行捏合在了一起,實際上卻成了各自為政,情況如此,劉衛民也不打算武力強壓,畢竟漕幫曾經確實對他的幫助頗大,十幾個分支散夥,各自組成商會,對整個運河貨運碼頭重新劃分,讓其自主經營。
劉衛民知道這種劃分並不能完美解決所有矛盾,總會因為競爭而爭執衝突不斷,但這是今後朝廷的事情了。
秦氏的到來,一些漕幫遺孀紛紛登門訴苦,他也沒二話,不管是應該還是不應該,一律答應給予照拂,答應在萬裡外的土地給予支持,北京城的貨運苦力全部歸入劉家寨名下,組成劉記南北貨運商會。
貨運經營不用他過問,京城內卻連連刊發了他的文章,先是《貨幣諸問》,以問答的形式,將貨幣的本質,將貨幣如何引起災禍的方方面面說了遍,又說了如何防止貨幣造成災禍,從律法的制定到監管部門的監管,一一說了個通透,最後以大明錢莊為例,從東林黨、不良商賈們的審理口述,將各種蠱惑百姓手段,以及他們的最終目的說起,最後造成如何之多的損失進行了大致估算,兩千來萬兩的存銀,發行數倍紙幣,真金實銀存銀一再侵吞流失,造成數千萬兩銀錢的蒸發,繼而造成數億兩巨大損失。
數億兩損失,數千萬兩紙幣泡沫蒸發,明票無實銀支撐已如廢紙,為了阻止明票作廢,新朝做出哪些補救措施……等等。
《貨幣諸問》刊發之後,緊接着刊發了《君權天授》、《大國之國》、《權利之牢》、《朋、黨之別》、《一黨治國之思考》、《衛黨黨綱黨章之思》……
一個月內,劉衛民連連在《衛民報》發文,一波又一波炸彈在死水潭中炸響,不僅僅是南北文人士子,民間百姓同樣坐在讀報書童前吵成了一鍋粥。
儒家宿老前來敲門,駙馬府的大門卻緊閉概不見客,紛紛轉而衛民報社,原有報社宿老們,甭管是不是文壇大家,哪怕原本只是沒事混吃混喝的老秀才,哪怕私下裏對大明鎮國公的觀點有些不認同,但在組團前來與他們吵架的儒家大家前,面對話語權危機,這些老人們空前的團結一致,竟然成了“凡是國公爺話語都是對的”論調,統一認定《君權天授》中的“天”就是指“天下民、天下百姓”之論調,千年來,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朝代更迭,期間夾雜着黑暗、兇殘五胡亂華之期,夾雜着五代十國之動亂,都證明了“天下百姓將權利交給一人是錯誤的”結論。
擂台廝殺極為激烈,傳統儒家宿老,甚至孔府、孟府聖門入京參與公開大辯論,就在孔府聖門代表們抓住由“君權”轉給“權臣”,以歷朝歷代“權臣們”對國家造成的傷害,論證由“權臣治國”的不妥時,《大國之國》又在《衛民報》刊發了出來。
《大國之國》一文,先是講了南北之別,講平原、山嶺、草原民風民俗,講各地富庶、貧困之因,最後才轉入大國之下,強權政治帶來的諸多優點和缺點,從各個時期的強權變弱時的國朝動蕩,以大明錢莊災禍下無序造成的損失為例,以駙馬府如何以軍卒、衛民錢莊,以海運糧食,以小朝廷官吏強行恢復秩序為例,證明大國之下強權的必要性。
《大國之國》后刊發《權利之牢》一文,着重說明權利的無節制對國家、百姓帶來的災害,着重將“法制”提拔到一個高度,提出“律法是權利的枷鎖、牢籠”觀點。
《大國之國》、《權利牢籠》兩文瞬間扭轉了孟府聖門和衛民報社諸多文人頹勢。
《朋、黨之別》一文,劉衛民分析各朝各代,分析大明朝所謂的“黨”人,最後將之全部歸入“朋”一類,給“朋”、“黨”人下了明確定義。
《一黨治國之思考》一文中,將一群人代替一人行強權政治,大國因地域廣闊,因民風民俗詫異,因貧富之別……大國治國必須以強權治國,這是保證大國存在、強盛必要條件,在《大國之國》一文中,劉衛民就提出此論調,之後以各朝諸多帝王施政優劣大篇幅分析,認為一人治國存在的諸多不足,一黨治國下,以朝廷始終由精英為首下的諸多好處,以一黨避免的內部紛爭下諸多好處。
虛君之下,朝中各大臣必然爭奪代表“君權”下放的權利,朝臣官吏,在野文人士子自是心知肚明,就是大字不識的民間百姓,天天聽着報童一再讀報解釋,也能說出三兩句來。
沒人不願意皇帝放棄權利,關鍵是這種權利在誰手裏,“朋”人目的是自己利益,或是參與者一群人利益,“黨”人代表的更加廣泛,政治目的極為明確,劉衛民發表《衛黨黨綱黨章之思》一文,劉衛民大致將《衛黨黨章》分成十四章四十五條,第一章主要內容是衛黨成立組建的政治目的,第二章是黨員的權利和義務……
從黨魁到下面成員擔負的權利、義務,從最高代表會議到縣、村寨代表會議,從最高委員會到村寨級委員選拔、權利、義務,黨內紀律、獎懲,以及黨內活動經費等等,劉衛民在《衛黨黨綱黨章之思》一文中,逐條逐章分析,為何他要有這麼一條,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對衛黨代表百姓實施權利,權利又歸屬百姓,以維護百姓利益為目的為衛黨信仰,以保家護國為終身信仰……
《衛黨黨綱黨章之思》一文刊發,魏廣微、魏忠賢、孫世紀、劉之坤、劉文炳、方逢年、黎鴻業……等十三內閣第一時間照搬劉衛民撰寫的《衛黨黨綱黨章》組建衛民黨,十三內閣閣老和三百多文武官員第一時間跑到駙馬府,在劉衛民終身榮譽黨魁主持宣誓下成為衛民黨一員,十三內閣並劉衛山、劉衛海、余叢升、劉忠國四將領並為最高委員會十七委員。
《衛黨黨綱黨章之思》一文影響太大了,黨爭各個朝代都有,自宋朝有了“黨朋”之論,這才有了“黨人”一詞,但所有人都沒弄明白什麼是“黨”一字含義,劉衛民不僅明確了“黨”與“朋”的區別,更是手把手教會怎樣組建政黨。
劉衛民點名“一黨”治國,而且他絕不允許多黨治國,這是他與皇帝兒子放棄權利的唯一條件,是“虛君治國”之下文人必須答應的條件,雖“一黨”治國,但並不是說他禁止其他黨派的成立。
多黨為輔,多黨監督、建議施政是被允許的,但這要重新制定律法,對其有明確規定,劉衛民在與內閣十三閣老談話時也提起朝廷、地方各地官吏、民間士紳共同聚在一起,重新制訂大明朝律法。
自長子登基,劉衛民獨自一人在家中,除了每日入宮一趟陪陪孩子們,他都是待在駙馬府查閱典籍撰寫文章,其餘的紛亂一概不聞不問。
數篇文章發表、傳閱天下后,引起大明朝士林極大的震動,在劉衛民入京后,官場就有“非衛民黨”不可為官一說,各地一開始還有些猶疑,等到《衛黨黨綱黨章之思》一文出來后,衛民黨正式成立后,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本以為在他強壓下,以軍令形式,強令幼軍所屬軍將、軍卒加入衛民黨,慢慢影響地方,誰知道大明朝官吏如此現實,竟然雪花般入黨申請堆在他桌案上。
為民為國、護民護國為最高政治目的,最高人生信仰,哪個官吏敢明着說是為了自個?報童天天蹲在城牆根宣傳讀報,朝廷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更是散出無數御史言官遊走天下宣傳,劉衛民見過挺着胸口硬頂敵人刀槍“憨傻”軍卒,就沒見過哪個憨傻文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