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魚鳧氏冉族
古庸國是中國巫文化發祥地之一。長江三峽的巫山古稱靈山。《山海經·大荒西經》稱靈山有十巫,今已被證明都是早期的庸人。其後,十巫中最強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個“巫咸國”(在今天的巫溪縣一帶)。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曾為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彭精通醫道,巫咸除精通醫道外,還精通天文、樂器。巫咸、巫彭所研究的醫道、天文、樂器等,對中華文明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庸國所屬江漢西部各地,明、清以前均有“民多信巫”的記載。至今這些地區仍然保留着許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術也基本相同。這些巫術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巫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中草藥文化。鄂、渝、陝邊境地區民間中草醫頗具地方特色,積累着寶貴的經驗。這恐怕同上述巫術一樣,與古代庸國巫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庸人還能歌善舞,併發明鼓等樂器,因此古人有時將大鼓稱為“庸鼓”。庸人善於歌舞,在《詩經》中可見其端倪。《詩經》中《江漢》及《墉風》中一些作品,很可能就出自庸風。世有“吉甫作詩”之說,尹吉甫為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即庸國的附庸之地麇國。庸國的歌舞後來發展成山歌、戲劇。兩竹高腔、薅草鑼鼓、鬧房花鼓調,主要源頭就在古庸國的歌舞。
早在商、周時期,庸國人就開始食用茶葉,並使用生漆,並將茶葉、生漆作為貢品。產地“巴”,實際上包含庸國的三峽地區,即後來的峽州、夷州等地。在三峽一帶,庸人的茶文化后被楚人所繼承。
庸國還是中國鹽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古庸國的富強與其地產鹽有很大關係。早在夏商時期,庸人就開發了鹽泉,用以煮鹽,並打開了通往楚國、秦國等地的鹽道。秦地少鹽,楚滅庸后佔領了庸人的鹽泉,籍以控秦,秦國則派白起佔領了魚邑之地,奪取了鹽泉。據史書記載,秦楚戰爭,首先就是從爭奪庸人鹽資源開始的。
在科技方面,庸國盛產五金,是鑄鐘大國,掌握着先進的青銅技術,因此又被稱為“鏞人”。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鐘都是庸人的傑作。同時,庸人又因善於築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周朝統治者就曾請庸人在洛邑(河南洛陽)建造都城,竹山縣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歷經3000餘年風雨侵蝕,仍然屹立不倒,這些足以證明庸人的建築藝術確實高超。
蜀,位於四川盆地,東接庸國,北接周國、羌國。為牧野八師之一。
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冉族、蠶叢氏羌族、柏灌氏羌族、魚鳧氏冉族、開明氏蜀族(蜀族是合化的民族)。蜀族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華夏族文化的民族(華夏族也是合化的民族)。
前面介紹過從商王廩辛時期開始,外來的柏灌氏羌族一直統治着四川盆地。
時值商朝末年,在今CD溫江萬春鎮境內有條馬壩河,在古時候非常大,河寬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見底。那時,河的南北兩岸有兩個部落,北岸是柏灌氏羌族部落,南岸是土著冉族部落,南岸的百姓喜好水,都靠打魚為生。在南邊的這個部落里,有個中年人杜宇,既聰明又勇敢,漁民們都很佩服他,就擁戴他當了打漁頭,被百姓稱作“魚鳧”。
這個部落的大王兇殘貪婪,捐稅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惱火。打漁頭也忍不住了,心一橫,帶領老百姓推翻了那個大王,重新建立了一個部落。因為大家都是打魚的,打魚要用漁網、魚叉,還要靠喂的魚老鴰下水逮魚,魚老鴰是一種野鴨,古稱鳧,因而這個部落就取名叫魚鳧氏部落,那個打漁頭當了大王就稱為魚鳧王了。從此以後,漁民們的稅輕了,生活越過越好了,杜宇就被族人喚做了“蒲卑”,魚鳧王的心也越來越大了,把現今郫縣那邊的犀浦、花園、德源、彭州佔了。
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號稱蜀。古蜀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這個文明形態不同於華夏族,被後人稱為蜀族。這是蜀字首次出現在史書中。
羌,即羌方,位於甘肅東南部,曾經非常強大,商代從武丁時起,直到廩辛時多次與之交戰,此時加入伐商的周武王聯軍,為牧野八師之一。
髳(Mao),位於北勝(雲南麗江永勝縣),加入了伐商的周武王大軍,為牧野八師之一。
微,位於渭水中游南岸,位於陝西寶雞眉縣,與位於山西長治潞城市的微子國不是一個國家。此時加入伐商的周武王聯軍,為牧野八師之一。
彭,原為被武丁平滅的大彭國(江蘇徐州)。大彭國和豕韋國被滅后,從此東夷無人可制。
彭祖本姓籛,其後裔以國為姓,大彭國被滅后后,其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為彭姓的淵源;而豕韋國被滅后,其後代也以國為姓,為韋姓的來源。在周朝時期,彭氏的一個子孫在周王朝中擔任掌管錢糧的官員,后以“錢”為姓,成為彭氏的姓氏分支,所以歷來都稱“錢彭一家”,即籛彭韋錢實為一家。
韋姓源自彭姓,彭姓源自篯姓,所以後裔無論是姓篯或姓彭,姓韋,都可以,如同姜子牙姓姜,姓呂,都可以,前者祖姓,後者國姓。
後裔四方奔逃,流落各處,北方、南方、西方都有他們遷徒的足跡。其中南遷的一支,到達浙江臨安、福建武夷山,最後到達廣西,融入百越,成為今天壯族的先祖,壯族多韋姓,正是他們的後裔。北遷的一支,融入北方東胡,成為其中的一支,成為其中的室韋族。
其中南遷到武夷山的一支的始祖為彭武、彭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