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文王演《周易》

第三十七章 文王演《周易》

孤竹人原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子姓,逐漸與商族分離,開始獨立生存。后輾轉於燕山腹地游牧,發展成農牧並舉階段,定居今遼寧朝陽地區。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有大量飼養牲畜的畜牧業和可以用剩餘糧食釀酒的農產品。

商朝建國初年(BC1677年),大封有功的各部落,商湯代夏的BC1677年三月丙寅日封孤竹給墨台氏,稱為孤竹侯國。孤竹國的國都(河北秦皇島盧龍縣)。

到了商代中葉,孤竹國定鼎灤河、青龍河畔。這個時期孤竹國的疆域逐漸南移,西至灤河,北達青龍縣北,東抵錦西,南臨渤海灣。

孤竹國王表:

亞微

墨胎初

父丁之子

亞憑

墨胎馮

亞微之次子

此後世系失考

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相當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

其二,姻親關係。

其三,邊境安全的需要。

到了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子姓,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謚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謚號為叔齊。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讚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古之賢者多善操琴,伯夷就是一位古琴大師,他創作的古琴曲《伯夷操》流傳至今。伯夷讓位之前主要生活在燕山山脈一帶,後來燕山山脈一帶歷來多隱逸之士,多善彈古琴,伯夷遺韻因此傳之不絕,漸漸的在這一帶形成了一個古琴流派,稱為燕山琴派。燕山琴派的弟子們代相傳授,琴道相傳世代不絕,所以燕山一帶琴風頗盛,燕山深處善彈古琴的隱逸之士很多,這一派琴人皆以伯夷為宗首。當代有燕山琴派的古琴家王燕喜先生創作的歌頌伯夷的古琴曲《孤竹操》傳世。

伯夷叔齊逃到北海之濱與東夷人一起生活。

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

姬昌也很佩服他們讓國的美德,與他們成為很好的朋友。

帝辛二十二年(BC1080)冬,崇(國)侯虎暗中向帝辛進言說,西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原本已經漸漸因為姬昌韜光養晦而開始信任姬昌的帝辛看到周國的實力的確相當強大,禁不住又想起了父親帝乙的忠告,決定給姬昌一個教訓。

崇國(陝西西安戶縣)歷史悠久,為禹之父鯀的封國,帝禹的夏后氏,又名有崇氏,即以國名為族名。商朝建立后,與商的關係卻更加緊密。

帝辛大會諸侯於渭水河畔,並且進行軍事演習,以震懾包括周在內的西方諸侯以及西戎各部。

帝辛二十三年(BC1079)春,帝辛召西伯侯姬昌隨演習大軍一同回到朝歌。姬昌見大兵壓境,而對抗商朝的條件還不具備,所以只能跟隨帝辛而去。

到了朝歌以後,帝辛質問姬昌是否有心叛商,而姬昌作出誠惶誠恐的樣子,進行辯解,帝辛沒有實在證據,但又不放心,所以將姬昌軟禁於羑(yǒu)里(河南安陽湯陰縣北4.5公里的羑里城遺址,羑水經城北東流)。這樣帝辛才放心下來,認為高枕無憂了。

《史記》記載“文王(姬昌)拘而演周易”。

姬昌一直對八卦有很深的研究,只是一直醉心於發展壯大周國,為父報仇,所以根本沒有時間進行深入研究。而這次被帝辛軟禁,不能再操心國事,反倒成為姬昌鑽研學問的難得機會。

前面介紹過,伏羲氏創造先天八卦,虞舜創造連山易(連山八卦),上甲微創造歸藏易(歸藏八卦)。

經過姬昌的悉心鑽研,將前人的八卦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再經過後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論解讀,才形成留傳至今的《周易》一書。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着密切的聯繫。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之先聲;而《周易》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則有着深刻影響與巨大改變,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改變了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影響了今天的文化基質……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歷來就有所謂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說。《史記》也認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當然,也有人因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辭中記有周文王之後的史事而提出質疑,認為卦爻為周文王推演,而辭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實,像《周易》這樣的經典之作,其成書難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個從雛形到充實、完善的漫長曆程,必須經過多人乃至數代人的構思、采輯、撰寫、訂正、增補與潤色才有可能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文本。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斷,周文王在《周易》成書的過程中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文王演《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