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黎俱吠陀》

第十六章 《黎俱吠陀》

雙馬童憑藉自己的實際能力進入了吠陀教萬神殿,他救死扶傷、治療百病、助人為樂的精神是永恆的美德,在現實生活中值得讚頌。也許,雙馬童本身就是古代雅利安人部落的兩個著名醫生,由於有感於他們高尚的美德和高超的醫術,人們把他們奉為天神,對之膜拜頂禮。

實際上,吠陀教的這種基於現實生活的信仰基礎不僅僅體現在四大神身上,還體現在其他各界神靈身上。對古代印度雅利安人來說,天上的太陽是神,空中的雲彩是神,地上的河流也是神。這種把生活中可視可聞的人或物幻化為神並對其進行膜拜的做法來源於現實、根植於生活,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藝術描繪和美化,其基礎是實在的,其原因是生活的,其結果是智慧的。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詩”。由1000多首詩組成的總集,它們是獻給雅利安諸神的。詩歌從敬畏與冥想的極致寫到世俗的生活,表達了欣喜滿足之情。生動而富有色彩的語言描述了因陀羅驚天動地的事迹,他是位“劈開大山之腹”,讓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動雷霆的人”。一首優美而率真的聖詩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為她的光輝能“驅走黑暗”。這些上佳的詩歌形象地展現了早期吠陀時代的生活情景。從這些詩篇中,還有對雅利安人的描述。雅利安人部落出現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們自稱為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雅利安人說當地人是黑色的,“沒有鼻子的”;並稱他們為“蔑戾車”,意思是野蠻人,或稱為“達薩”,意為敵人。在吠陀文獻中有許多描述雅利安人對達薩戰爭的片斷。

四吠陀,尤其是《梨俱吠陀》雖然絕大部分是神話和對神的讚歌,但亦含有相當豐富的人類幼年的“思維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話的宇宙構成論、多神論、泛神論、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質論。從第8卷開始,逐漸向一神論過渡:與此同時,吠陀哲學家開始對宇宙本原、人的本質進行哲學探究。他們各抒己見,基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帶根本性的哲學問題。

本體理論:

《梨俱吠陀》後期,在神學上,多神論或泛神論向一神論、疑神論過渡;在哲學上多元論向一元論、二元論過渡。這時候,出現了許多關於宇宙本體的不同的或對立的觀點。有的吠陀哲學家認為一神(生主,或婆羅那神)創造宇宙;有的認為宇宙起源於物質;有的則持“二元論”,既承認一神(生主)為宇宙的主體,又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原素──水。《梨俱吠陀》第10卷第82曲《造物者頌》中的觀點是這種對立的二元論的典型例子:

先於蒼天,先於大地,

先於諸天,先於非天;

是何胎藏,水先承受,

復有萬神,於中顯現?

爾等不知,彼造群生,

另有一物,在爾身中。

……

這首神曲的作者是地有子仙人。這位仙人一方面說,造物者大神生主先於天地、先於神與非神而存在,意指宇宙本體無始無終,絕對唯一;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萬有起源於水,而不是起源於抽象的造物者神,說“是何胎藏,水先承受”。此中“胎藏”即胚胎或胎。這是宇宙之胎、萬神之胎、眾生之胎、亦即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出生處。這個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懷在“水”里,由水孕育成熟。“水先承受”暗示水為萬物本原。由於第一個見解與第二個見解矛盾,另一位吠陀哲學家生主子仙人在同卷的第121曲提出萬物之主究竟是神還是非神的質疑。這種矛盾反映《梨俱吠陀》哲學家在本體論問題上正徘徊於精神第一性與物質第一性兩種觀點之間。

第82曲中的“另有一物,在爾身中”,暗示在肉體之內有一個“我”存在。這個“我”由“彼”創造,“彼”與“我”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亦即後來“梵”與“我”的關係。在《梨俱吠陀》中,“梵”與“我”的概念尚未形成,但這兩個概念的雛型,在若干神曲,特別是在神曲《原人歌》中,則有明顯的反映。

原人理論:

這是《梨俱吠陀》第10卷第90曲提出的理論。這一理論由一神的“生主”,發展出“原人”,又把生主與原人結合為一,認為生主為體、原人為用,二者一而二、二而一,並在承認原人的絕對本體即生主的同時,賦予原人以無所不在、全知全能的特性。此曲的第1、第2頌說:

原人之神,微妙現身,

千頭千眼,又具千足;

包攝大地,上下四維;

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諸一切,

既屬過去,亦為未來;

唯此原人,不死之主,

享受犧牲,升華物外。

……

這是從空間和時間來表述原人的客觀表現。空間和時間原非客觀實在,但包攝在原人之內,體現在原人之外,故離原人無所謂空間和時間,而所謂空間和時間只是原人亮相而已。

此曲的第12頌說:

原人之口,生婆羅門;

彼之雙臂,長剎帝利;

彼之雙腿,產生吠舍;

彼之雙足,出首陀羅。

這首頌表明,原人不僅現身為客觀世間,而且現身為人類生身的始祖。吠陀哲學家認為,人類總的分為4個種姓(4個階段):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前3種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比較高貴;后一種姓出自原人之雙足,所以比較低賤。這首頌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關於種姓劃分的文字記錄。它反映印度由原始公社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接近完成。在哲學上它還暗示,原人為大我,由原人產生的人為小我;大我小我在形式上有差別,但二者本性同源同一,大我小我,相即相離,是一是二。生主與原人結合的理論是吠陀之後的“梵我一如”哲學思想的萌芽。原人說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模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章 《黎俱吠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