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武丁繼位

第十五章 武丁繼位

盤庚都西亳后,歷小辛、小乙,直到武丁還都西亳。何此為?可以武丁訪賢,後於傅險得傅說證之。傅險“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括地誌》),即今山西平陸縣一帶,為西亳之野。此證二也。

關於盤庚遷的不是安陽殷墟,可以安陽殷墟的考古證之。根據安陽殷墟的發掘,從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中,還未發現一片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甲骨;在安陽西北岡殷大墓的發掘中,也未曾發現一座墓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陵墓(《商代的墓碑地制度》見《考古》,1983年10期),此證三也。

綜上,盤庚遷殷的說法並不正確,盤庚遷的是西亳,遷殷的是武丁,殷並不一直是都城。

在遷都的過程中,軍隊的重要位置被盤庚的親信佔據。在這個重大的遷都舉措成功后,盤庚的勢力大大增強,在軍中的威望獲得了提高,贏得了軍隊的支持,而舊貴族因為一部分勢力留在了奄而分化,在朝廷的貴族勢力由於離開根據地而趨於削弱。

雖然盤庚控制了軍隊,但政治上元老貴族仍然擁有龐大的勢力。

遷都雖然完成,但是政治鬥爭並沒有結束,老百姓到了一個新地方,好多方面不適應,紛紛要求遷回老家。元老貴族趁機搗亂,煽動大家要求遷回奄。

當時盤庚針對時局發表了一篇訓話:“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與商王血緣的遠近,造罪就處死,立功便封賞;並宣稱自己有權“制乃短長之命”。再次用強硬的態度,警告元老貴族們不要趁機作亂,否則必遭嚴懲。

盤庚以忠於自己的軍隊強力整肅了貴族們搬回舊都的企圖,對舊貴族採取強力鎮壓的措施,王權為之一振。

盤庚通過遷都,鎮壓了異己,商王權威上升了,開始正式實施自己的施政理念。

盤庚十五年(BC1360),大規模營建商都西亳的計劃開始實施。

盤庚遷西亳后,推行商湯的德政,整頓商朝的政治,提倡節儉,改良風氣,減輕剝削。商朝在這時政治上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發展,衰落的商朝重新煥發生機,國勢再度振興,諸侯都來朝見盤庚,商朝出現中興局面。

從此,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到處遷徙,到商末朝廷基本固定在現今的河南範圍內。盤庚遷西亳避開了水患和宗室內部鬥爭的混亂局面,穩定了商朝中央的統治,為以後武丁時代的商朝中興奠定了基礎,使得殷商這個奴隸制國家,擺脫了困難的處境,並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力、生產技術、製作工藝都有了相當成就,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

盤庚病死後葬於西亳,由其弟小辛繼承王位。

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敗。因此,百姓思念盤庚德行,於是創作了《盤庚》三篇以作紀念,即保存於今文《尚書》中的《盤庚》三篇。

司馬遷《史記》:“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班固《漢書》:“昔者盤庚改邑以興殷道,聖人美之。”

小辛,統治時間:BC1346--1344年。

小辛,子姓,名頌。

BC1346年,盤庚的弟弟小辛繼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二十任君主,以西亳(河南洛陽偃師市)為都。

小辛繼位后,放棄了盤庚的治國之策,商朝國運又一次衰落。

死後,葬於殷。

小乙,統治時間:BC1343--1334年。

小乙,子姓,名斂。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亞祖乙。小乙是廟號,殷墟卜辭列為直系先王祭祀。

BC1343年,盤庚和小辛的弟弟小乙繼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以西亳(河南洛陽偃師市)為都。

小乙,在位時期曾經征伐過東夷、鬼方等。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

小乙六年(BC1338),小乙讓兒子武丁以平民身份,居住在黃河邊的沬(不是沫,河南鶴壁淇縣),去田裏耕作,以了解民間飢苦,並且拜大臣也是舉國聞名的賢人甘盤為師。這為以後武丁中興打好了的基礎。在當時來說,小乙本身沒想過自己會成為王,怕自己的兒子會受到敵對勢力的傷害,所以在武丁年幼時就把他隱姓埋名送出王宮。

死後,葬於殷。

武丁,統治時間:BC1333--1275年。

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

BC1333年,小乙的兒子武丁繼承了商朝君主之位,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以西毫(河南偃師)為都城。

武丁甫一上位,就任命甘盤為卿士(宰相)。

小乙將崩,甘盤受遺輔政。武丁即位之初,得到甘盤的大力輔助,據記載:「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孔安國傳:「高宗(武丁)即位,甘盤佐之,後有傅說」。據今本《竹書》記載: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於河,學於甘盤。武丁即位后,「居殷,命卿士甘盤」。這些記載均說明甘盤為武丁初期的一位名相。

卜辭中有“師般”(“師”字卜辭中僅有“師”的左邊的部分),郭沫若說:“師般乃人名,它辭習見。”陳夢家說:“武丁卜辭的師般乃武丁當時之人,董作賓以為即甘盤,是很可能的。”古籍中“般”和“盤”是經常通假的,可見甘盤古書也寫作甘般。卜辭中有甘地,武丁時期的卜辭中有“王往於甘”、“王往出於甘”的記錄,這個甘很可能就是師般的封地,所以師般也叫甘般或甘盤。

“師”和“帥”古為一字,本來是指包在頭上的佩巾,甲骨文和金文的“師”都是佩巾的象形,因為佩巾是包在頭上的,居於人體最上方,所以才有頭領、帥領之意,卜辭中所說的“某師”就是某人率領的軍隊,故後來又用為軍隊的建制。所以“師”本來是一種武職,就是軍隊的統帥,而不是老師的意思。卜辭中的師般就是文獻記載中的武丁的老師和卿士甘盤,目前已經是學界的共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武丁繼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