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哈拉帕文明

第十四章 哈拉帕文明

大洪水之後,亞特蘭蒂斯文明在印度次大陸仍然殘存。他們的文明一直延續到BC4120年。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哈拉帕文明。

亞特蘭蒂斯白人雖然佔據上層建築,但是人口構成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外來人口(早期與晚期智人)的大量流入,且亞特蘭蒂斯人口較少,所以當時的主要有色人種即黑頭髮的黃種人,大量分佈於歐亞大陸,其中印度由於氣候適宜,所以流入的人口更多,直接改變了印度次大陸的人口構成比例。亞特蘭蒂斯人作為掌握較高科技的土著,成為政權的領導者,而黃種人由於科技處於劣勢,且為逐漸流入,所以成為白種亞特蘭蒂斯人的附庸。但是在與亞特蘭蒂斯人的逐漸接觸中,漸漸掌握了亞特蘭蒂斯人的科技使用方法。當然核心科技比如核武器這樣的秘密是不可能得到的。

印度河文明主要是農業文明。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六行型大麥,此外,當地居民還種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芥末、椰棗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織布的。印度河文明採行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穫作物,再則可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豬、駱駝、驢、水牛、大象。馴養大象和水牛在田裏幹活。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

農具發現有燧石犁頭、銅鋤和鐮、石磨盤和磨棒等。

BC4500年,陶器傳入印度河流域,並且很快出現彩陶。陶器多為輪制,即雅利安文明發明了陶輪。胎呈紅色或黑色,多為素麵陶,燒制頗精。大量陶器施紅衣黑彩,母題為圓圈紋、魚鱗紋等幾何紋及圖案化植物紋、鳥獸蟲魚等象生紋。器形有杯、碟、碗、瓶、扁壺、帶流壺等,而以高圈足的盤和通體帶孔的圓筒深腹器最富特徵。另有一種彩釉陶製品,主要為串珠、護身符、印章和小容器。

居民也從事漁獵和各種手工業。印度河文明在世界上最早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用紅銅製造斧、錛、鋤、鐮、鑿、鋸、魚鉤、刀、矛、鏃、劍、錘、剃刀、容器、人像和動物雕像等。也有鉛制的小瓶和垂球、銀容器及金飾物等。

出土的紡輪和棉織品殘塊表明已經有了棉紡織業。印章上的船隻圖形表明有造船業。此外,還有製作串珠、鑲嵌、梳子、手鐲的貝殼和象牙加工業,有生產石葉工具、雪花石膏容器、皂石凹刻印章、寶石珠及其他飾物的石料加工業,其中尤以蝕刻的肉紅玉髓珠製作最為精巧。物質文化的一致性,以及有些石器製作場的浩大規模及其所產石葉的廣泛分佈,說明該文化內部的各城市各地區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出土的石雕數量不多,雕工較粗,造型呆板,有人像和羊身象鼻之類的合體獸卧像,最著名的是摩亨佐達羅出土的一件男子胸像。

印度河文明出土大量用皂石以及象牙、紅銅、陶土製作的印章,主要為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前者凹刻獨角獸、象、牛、虎等動物和銘文,後者只有銘文。推測印章除用於貿易外,一部分還具有宗教性質。有一種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銅片,制工頗精,鑄后鍛平,也刻有銘文和動物或人像,有人認為這是紅銅書板。首飾有金制的圓形和長方形飾牌、臂環、耳墜,還有金、銀、寶石、彩釉陶,貝殼等製成的珠子,串成項鏈和腰帶。印章上銘文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讀,下一行由右往左讀。這種寫法也為早期希臘人所仿效,被稱為"由左而右,復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書法"——"就象牛犁地一樣",至今無人能夠解讀。

從寺廟、禮儀沐浴池、雕像、印章和護身符等遺物推斷,該文化有其自身的宗教體系,崇拜男神、女神(這是後來濕婆神夫婦的原型)以及牛神、虎神、蛇神和樹木神等。卡里班甘城房址中的火塘及其中央的土坯砌圓柱體,表明這裏還崇拜火神。有些出土的畫品上還繪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這些宗教信仰和實踐與後世印度民間信仰的濕婆崇拜和瑜伽修習等有一定的聯繫。

死者葬於城外墓地,為土坑墓或磚室墓,仰身直肢,頭多向北,身上有裝飾品。還有曝屍后收揀遺骨的埋葬和埋在住房內外的骨灰瓮。在羅塔爾城址發現有男女合葬。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摩亨佐-達羅(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和哈拉帕(印度旁遮普省拉維河左岸),人口估計各為3~4萬。兩個大城市方圓都超過5公里,屬於一個大帝國。初期以摩亨佐--作為京城,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城市;後來由於洪水侵襲改為以哈拉帕為京城,但摩亨佐仍為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當時是獨特的,因為這些城市不是象養兔場那樣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個中央計劃精心建成的。城市佈局一般分為西面的衛城和東面的下城兩部分。衛城是統治者的住地,長方形,四周有城牆和壕溝,城牆上建若干望樓。主城門多在西南角。城內的建築一般有夯土或土坯台基。城市佈局以衛城為中心呈網格狀分佈,有市政建築、市場、作坊、儲存區、居民住宅和神廟。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寬闊的主要街道環繞長方形的大街區,各街區比今日城市通常的街區要大得多。

每戶居民住宅都圍著一個院子建成,有幾個房間、一間廁所和一口水井。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住宅區各處均設有崗哨。

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發達的廢物處理系統,包括有蓋板的排水系統和倒垃圾的斜槽以及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夠達到。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牆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澱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佈整個城市。面對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們不禁瞠目結舌。

建築材料多為燒磚和土坯,近山區則用石料。這與後來的美索不達米亞(建築物用的是太陽晒乾的磚)、埃及(建築物用的是石頭)不同。在其它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而印度河文明普遍使用磚塊建築。整個印度河流域做磚的模子只有兩種標準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可見,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齊劃一的佈局和有條不紊的組織遍佈整個印度河文明區。該文化有標準的度量衡制。分析出土的燧石砝碼錶明,低數用二進制,高數用十進制。發現兩種尺,分別合37.6和51.8~53.6厘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四章 哈拉帕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