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血色婚禮(七十六)
隨着收入狀況的改善,林家一家人一起去過很多地方,但關於林海,林中濤印象最深的卻是兩件普通的小事。
一次是,林中濤本來約好了跟一個合作夥伴見面談業務,但對方臨時爽約,而林中濤為了這次見面還推掉了其他的事情,導致他這一天無事可做,就提前下班了。
回到家,發現妻子出門買菜,小林海一個人孤單地在小房間的爬行墊上爬來爬去,擺弄着色彩鮮艷的毛絨小玩具,嘴裏還念念有詞着什麼。
之前林中濤聽妻子念叨:小林海發育得比同齡的小朋友慢,別的小朋友一歲左右就說話,甚至還有十個月就會說簡單單詞的,而我們家林海都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短語……
林中濤看着林海懵懵懂懂的樣子,心裏既心疼又着急。
但就算他心疼着急也無濟於事,林中濤突然發現,自己對育兒問題一無所知,他能對兒子做的,唯有默默陪伴,保護他基本的安全和吃喝拉撒等生理需要。
所以,林中濤也坐在爬行墊上,怕弄髒還特意提前換了家居衣褲,默默地看着據說是發育遲緩的兒子在地上爬來爬去。
小朋友說的話大人通常聽不懂,但那次,林中濤只陪兒子坐了一會兒,卻清晰地聽見林海吐出的是兩個音節:
“爸爸。”
再往他手裏一看,小林海正抓着一個可愛的小豬玩偶,衝著小豬不停地“爸爸,爸爸”地叫。
林中濤哭笑不得:
什麼情況?難道這小傢伙認為他爸爸是小豬嗎?
被當做小豬的男子走上前去,一把抱起兒子,開心地跟兒子一起玩幼稚的遊戲。
玩了一會兒之後,林中濤突然想起家裏還有一套未拆封的幼兒益智開發玩具,是小林海兩歲生日的時候林中濤的朋友送的,說,兩歲的幼兒正好是智力開發比較關鍵的階段,這個時候應該多帶他認識一下世界。
林中濤一頓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那套益智玩具。
拆開來看,這套玩具主要就是各種類型的塑膠製品,外形和質地都相當柔軟,適合給小朋友把玩。
有動物系列:獅子,老虎,牛,馬,羊,猴,雞,狗……
有水果系列:蘋果,香蕉,橙子,桃子,西瓜……
有交通工具系列:火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
各種各樣的塑料小玩具,這一套玩具雖然簡單,但內容非常豐富,很適合讓小孩子做學習、指認和分辨物品的練習。
林中濤和林海,父子兩個玩這套玩具,興緻勃勃地整整玩了兩個小時。
林海從小認東西就有點慢,但林中濤那時候完全不覺得。
越是跟兒子相處得少,越覺得兒子身上的缺點,自己這個當父親的也有一定的責任。
為什麼他認東西這麼慢,好像腦袋不太好用的樣子?
肯定是因為自己這個當爸的,沒有足夠地陪伴他……
林中濤總是這麼想,這個念頭就像揮之不去的魔咒緊緊纏繞着自己。
另外一件事,也是相當的微不足道。
林中濤一家人最開始住的房子在城中村,房間非常小,而且還是租的。林海出生前,林中濤夫婦租住了一個小房間,房租是三百五十元,沒有獨立衛生間,也不能洗澡,每次上廁所都要穿過露天的走廊走到走廊盡頭。
春夏秋三個季節還好,冬天,尤其是冬天的深夜,要想上個廁所,至少要先做十分鐘的心理建設才能鼓起勇氣踏出房門,在刺骨的風雪之中上完廁所,回到房間后整個人都凍透了。
林海出生之後,夫婦二人為了孩子能有個稍好的成長環境,決定換一個地方住——當然沒錢租漂亮高檔的花園小區,只是搬到了一個稍微好一點的城中村。
這個城中村的房租是每個月七百元,一室一廳,有一個獨立衛生間,但是只有廁所的功能,沒有衛浴。
林海四歲那年的夏天,好像熱得格外厲害。
小朋友比較嬌弱,免疫力又差,四歲半的林海在這個夏天經常感冒。
這一年的七月份,外面驕陽似火,而小林海又一次發燒,而林母那時候肚子裏已經懷着林楓,大肚子的孕婦照顧病兒多有不便,林中濤便推掉了一場挺重要的飯局,在醫院陪伴兒子住院。
林中濤看着小臉煞白的兒子,疼惜地問他,病好了之後想幹什麼。
小林海想都沒想,直接回答:“爸爸,我想去海邊玩兒。”
這是因為在託兒所,林海聽別的小朋友炫耀,爸爸媽媽帶着自己去海邊玩,還買了很多玩具給他。
林海出生之後,林中濤夫婦哪裏都沒帶他去過。
一是因為林中濤工作實在太忙,二也是因為確實沒那個閑錢。
說真的,有出去旅行那個錢,還不如再添一點租個環境更好,至少能帶淋浴設備的房子了呢。
林中濤聽了兒子的話一陣心酸,一方面是對自己這個做父親的無能的感傷,另一方面又覺得欠兒子的太多。
要是缺乏陪伴,有錢也是好的啊,可現在的狀況是又沒錢,又不能陪伴。
自己一天到晚究竟在瞎忙些什麼?為什麼如此的辛苦,如此的犧牲,還連帶着家人為自己犧牲,自己卻什麼成績都沒做出來?
林海病癒后,林中濤主動提出一家三口去海邊玩一天。
在海灘上,林中濤望着遼闊的海面想了很多很多。
冥冥之中,開闊的天際、翻卷的浪花、不遠處奔跑嬉戲那一對母子幸福快樂的模樣,給了林中濤莫大的靈感。
他感覺這一次來到海邊,好像是命運的指引!
一個嶄新的商業規劃在林中濤的腦海中漸漸成型。
兩個月後,次子林楓出生。
林楓出生之後,藉著新規劃的商業計劃,林中濤漸漸在業界闖出了一番名堂,由他挖掘的素人演員,出演由林氏娛樂投資的戶外海邊主題真人騷節目,獲得了令人難以想像的高昂收視率,一度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
有那麼一段時間,幾乎舉國上下都在追這個綜藝,討論裏面幾位常駐嘉賓之間的情感關係,幾位性格各異,不同標籤的嘉賓,也擁有了各自的數量巨大的粉絲,走上了各自的演藝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