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改變歷史

060改變歷史

何太後派何苗去勸何進。

於是何苗來見何進,對何進說道:“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

何進昔日也曾經受過宦官的恩惠,不想背負忘恩負義之名,因此猶豫不決。

袁紹懼何進變計,乃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

何進聞言,於是任命袁紹任司隸校尉,授以符節和當機決斷之權。王允任河南尹。

袁紹自不多說,乃是反宦官的急先鋒,王允和宦官的梁子也小不到哪裏去。

黃巾之亂時,大將軍何進查辦馬元義案,其中牽涉出中常侍封諝、徐奉兩人。漢靈帝得知后,大怒之下便質問張讓、趙忠等人:“你們常說黨人圖謀不軌,應該都被禁錮,還有人被殺。如今黨人都在為國家出力,你們反倒和張角勾結。你們說,我該不該殺了你們么。”張讓等人磕頭求饒,皆云:“故中常侍王甫、侯覽所為。”帝乃止。

當初,王允做豫州刺史,隨皇甫嵩、朱儁平定豫州,從繳獲的黃巾軍物品中找到張讓門客聯絡黃巾軍的書信,於是上報朝廷。張讓從此便對王允恨之入骨。後來,張讓報復,差點將王允置於死地。幸虧得何進、楊賜、袁隗三人上書求情拯救,才倖免於死。

袁紹此時開始獨走,其實也不能算獨走,他有當機決斷之權。

他使雒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又促董卓等使馳驛上,欲進兵平樂觀。董卓大喜,立刻出發,並在途中上書給朝廷,其書略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

何進見到董卓奏章后,得知袁紹私招董卓進京,派出諫議大夫種劭,帶上聖旨令董卓西撤。

何進又任命丁原被為執金吾,負責洛陽城防。以報其在河內放火的功勞,同時也是防備董卓。

種劭在澠池見到東進的董卓,讓其率軍前往河東郡牽制於夫羅。董卓陽奉陰違,等種邵走了,又往洛陽而來,又上書表示: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飢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台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繼續向洛陽進發。

董卓到澠池,距京師不過兩百多里,快馬加鞭,一日便可入京。何進命種邵前去詔令董卓就地駐紮,停止前進。

董卓並不奉詔,繼續進兵至河南。種邵至董卓軍中,令董卓退兵。剛宣完詔令,董卓使其軍士以刀劍威脅種邵。種邵大怒,把詔令舉過頭頂,厲聲叱罵,上前的士兵嚇得退卻一旁,種劭又上前責問董卓,董卓無言以對,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象徵性的後退二十里,還軍夕陽亭。坐觀成敗,以待天時。

看到董卓上書,何太后感到害怕,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里舍,唯留進素所私人,以守省中。何進又令虎賁中郎將袁術選溫厚虎賁二百人,當入禁中,代持兵黃門陛守門戶。

劉備很奇怪,他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的人都這麼害怕董卓,董卓也不過就五千兵而已。

要說到軍事才能,董卓雖然也堪稱名將,身經百戰。但是,帶一樣的兵馬,真打起來,應該還不是皇甫嵩的對手。

諸常侍小黃門皆詣何進謝罪,唯所措置。何進謂曰:“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

袁紹看到宦官們自己送上門來,大喜過望,又來勸說何進,趁機將宦官們一網打盡。就地解決,一個不留。

何進給出的建議,則是讓宦官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袁紹又勸了何進幾次,讓他誅殺宦官,何進只是不聽。

此時,劉備旁觀者清,已經完全明白了整個事件的始末。

這個何進,也不知道該說是婦人之仁,還是他不敢擔上一個忘恩負義的名聲。把誅殺宦官的大好機會輕輕放過。

他也不想想,東漢歷代外戚,哪個不是被宦官給拿下的。

袁紹一心要誅殺宦官,固然是要給自己揚名,同時也的的確確是為何進考慮。

何進此時,沒有表現出一點政治家的決斷和擔當。如果此時,何進聽袁紹的,把送上門的宦官統統砍了,就不會在後來被宦官所誅殺。

只要何進不死,董卓就是進了京師,又能如何。一道聖旨就能把他拿下。

就算董卓要反抗,他手下的士兵會聽從么。只看種邵一個人,拿着聖旨,就能喝退董卓的士兵,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就算董卓能鼓動手下的士卒反抗,只要何進在,洛陽城中的兵馬就不可能投靠董卓。董卓最多不過五千人馬,耗也把他耗死了。

換句話說,只要在此時動手,把宦官們都砍了,這大漢天下就算得救了。再怎麼差,最多也就是個安史之亂后,唐朝的局面,要知道安史之亂后,唐朝還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雖然藩鎮割據,但是畢竟還勉勉強強算是過得去。其實漢朝此時的態勢,比殘唐五代那時候可強多了。如果漢朝能出一兩個中興之主,三興漢室,也未可知。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劉備抬起頭望向天空,我不能為一己之私,而讓天下陷入四百年的戰亂之中,讓漢民族面臨斷絕的危險。

於是,劉備對袁紹說道:“本初公,誅殺宦豎,就在此時,公為何還不動手。”

袁紹聞言,嘆道:“大將軍不許,為之奈何。”

劉備便道:“如今天下皆知,本初公謀誅宦豎,若不成行,本初公,寧不懼乎?”

這句話說到袁紹心裏頭去了,如果宦官們不死,將來緩過勁來,第一個死的就是他袁紹。

不過袁紹這人氣度非常,臉色絲毫不變,只是問道:“君侯,可有良策?”語氣甚至有些漫不經心的感覺。

劉備此時圖窮匕見,對袁紹說道:“本初公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你我詐稱大將軍有命誅殺宦官。”劉備接着勸說袁紹:“大將軍之所以不殺宦官,無非是當初受過宦官的恩德。不願意背負一個忘恩負義之名。你我如今私下裏誅殺宦官。則大將軍不用背忘恩負義之譏。而又能為天下除此大害。何樂而不為。”

這個命令只能是袁紹下,因為,他有當機決斷之權。更因為,他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袁紹。

袁家的歷史,要從袁紹爺爺的爺爺袁安說起。

袁安在漢章帝時為司徒,明章之治也算有他一份功勞。兒子袁敞是司空;孫子袁湯是太尉,袁湯的三兒子袁逢是司空,四兒子袁隗是太尉。連續四代人共有五人,做到“三公”的位子,所以叫做“四世三公”,而不是四代人只出了三個公。“三公”在東漢末年是指太尉、司徒、司空,是非常顯赫的大官,僅僅在大將軍之下。

除了弘農楊氏,天下無人可比。

袁湯還有個大兒子袁成,因為去世的比較早,沒有子嗣。而袁逢一脈香火比較旺盛,既有大老婆生的袁術,也有小老婆生的袁紹。大老婆生的稱為嫡子,小老婆生的稱為庶子。袁逢便將庶子袁紹過繼給大哥袁成繼承香火,免得大哥絕後。

傳到袁紹這一輩人,汝南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及天下。

瞞着何進誅殺宦官的這個命令,如果是袁紹下的,那肯定是天下讚譽。如果劉備來下,只怕最後會被當做替罪羔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第三帝國崛起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漢第三帝國崛起錄
上一章下一章

060改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