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杯弓蛇影
克里斯蒂把羅洛夫送回了家,別墅里一片漆黑,老太太帶着兩個女僕不知去哪開心了,估計和以前一樣,還是很晚才回來。
進了屋,羅洛夫把上衣隨手扔到椅子上,又往沙發一坐,稍微醒醒酒,便起身去廚房喝了杯涼白開。
樓梯下面有一扇不怎麼起眼的門,羅洛夫喝過水,就打開那扇門,後面是一個房間,不過這裏沒有床,不是卧室,雖然有書櫃,但也不算書房。
這裏可以叫做,展覽室。
房間足有客廳那麼大,三面牆立着六個書櫃,每個都是四排書架,擺滿了書。還有一面牆靠着沙發,正中間擺着一個半人高的展覽櫥窗,裏面放着一塊直徑15厘米的圓牌。
圓牌是純金打造,正中上的位置,是蛇影集團的標識,一條黑色的蛇,彎成S型。標識旁邊是一些精美的花紋,在花紋中間,能看到“16”兩個數字。
這是蛇影首領才能持有的東西,名為“蛇眼”,象徵著首領的權力。歷代首領都會持有,大小相同,但花紋都不一樣。這塊,是哈利的。
羅洛夫靠着沙發,微微仰頭,面前的書櫃頂上,從左到右,一共擺了十六個人的上身照,十三男三女。最右邊是哈利,是他剛上任不久照的,現在成了羅洛夫能找到的,兒子的唯一照片。
從右向左,照片的年代逐漸變得久遠,羅洛夫緩緩掃視着照片,在照片下面標註着每張照片主人的名字,以及他們的綽號。
第十六代首領,“明澈之空”哈利·卡頓。
第十五代首領,“孤傲槍心”波托克·西文。
第十四代首領,“一代天驕”西蒙·卡頓。
第十三代首領,“無冕女皇”西爾維婭·拉托斯。
第十二代首領,“進擊武帝”菲利普·卡頓。
第十一代首領,“邪心假面”斯科約爾·卡頓。
第十代首領,“天妒英才”鳳音哲也。
第九代首領,“寡言之鬼”德雷克·卡頓。
第八代首領,“亂意焚心”鳳音聖華。
第七代首領,“冷眼蛇蠍”海因斯·凡多姆。
第六代首領,“大愛無疆”莫爾斯·華沙。
第五代首領,“鐵腕巾幗”曼德卡·卡頓。
第四代首領,“一意獨行”格里菲爾·胡恩。
第三代首領,“遠見慧眼”奧魯圖·卡頓。
第二代首領,“影繼魂承”布瑞恩·卡頓。
排在最左邊的,是一位老者,他拍照時已經六十多歲了,但頭髮還沒有斑白,皺紋也很少,看起來也就是50歲上下。他的眉毛和鬍子都很濃密,卻依然遮不住那雙眼睛。
以不帶任何偏見、歧視和感情,只單純用於客觀觀察的眼睛。
每次和這雙眼睛對視,即便是羅洛夫這樣的官場老手,也會有一絲來自心底的涼意,彷彿照片中的老人沒有作古,而是在嚴厲地審視着他的後人。
易卜斯·卡頓,老人的名字,一個能在北冰國開國元勛中找到的名字,他創立了蛇影,又被二代首領,長子布瑞恩奉為初代首領。
綽號“蔽日遮天”。
*****
世紀戰爭爆發前,北冰國的前身,圖雅特斯拉七帝國的最後一個王國,奎侖王朝,還是一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它在安洲大陸和麥洲大陸都有一定的殖民地,國力一度十分強盛。
從新紀前40年開始,工業革命席捲全世界,機械化和EXP科技成為時代寵兒,新的列強也紛紛崛起。他們對這個已經瓜分完畢的世界格局非常不滿,尤其是阿斯托利亞,它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其鋼鐵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踏步的軍事強化。
反觀第七帝國,卻因為不夠重視技術革新和軍事改革,對殖民地的掌控力越來越弱。到新紀前35年,第七帝國失去了超過一半的殖民地,有的地方獨立,有的被其他列強奪走。
就連第七帝國內部,也醞釀著不滿的情緒。從百姓到大臣,從市井到王宮,都在抱怨着陳腐的體制,落後的軍事,而國王依舊無動於衷。
那時的易卜斯,只是軍隊裏的一個小軍官,但有着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他清楚地看到,現在的世界是個軍火庫,而第七帝國就是軍火庫里的*桶,在列強爭奪日益激烈的今天,戰爭早晚會爆發,而與之呼應的,必定是國內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
要想不被戰火吞噬,帝國必須抓緊時間,改革軍隊和體制,現在還不算晚。
易卜斯雖然年輕,卻很好學,他在國內最好的軍校,庫利亞托軍校以優異成績畢業,平時好研讀各類軍事和政治著作,對很多事情有着獨到的見解。
新紀前35年,年僅24歲的易卜斯,寫下了著名論文《二十年的危機》。文中,他預計目前的世界格局,將在二十年內被打破,國家必須有憂患意識,不能得過且過,要效仿新興列強,如阿斯托利亞這樣國家,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推廣機械化生產等等。
軍事方面,他強調軍隊必須有凝聚力和戰鬥力,並破天荒地提出,培養一支專門從事高危任務的隊伍。這支隊伍要有過硬的戰鬥力,堅定的執行力,能夠忍受各種惡劣環境,並且不會背叛。
這就是現代戰爭經常使用的“特種作戰”。後世學者們普遍認為,易卜斯的論文,是特種作戰理論的雛形,這種思想非常超前。
超前到沒人可以理解。
限於當時人們的觀念,以及易卜斯那個不起眼的身份,這篇論文石沉大海,易卜斯甚至被上司警告,叫他不要“胡說八道”,因為他的文章明顯有改革帝制的意思。
“再有一次,無論緣由,直接撤職!”
上司這樣告訴易卜斯,而不等他動手,易卜斯主動離開了軍隊,那是新紀前34年。
易卜斯去了南聯盟共和國,當時的南聯盟有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人們為了收復家園艱苦奮戰,還要面臨阿斯托利亞這個新興強敵的挑釁。易卜斯對這個一直在重壓下頑強生存的國家很感興趣,來到這裏,想學習更多。
他到黃島軍校應聘教師,同時像海綿一樣不斷學習,吸收。從軍事理論,到戰術思想,他來者不拒。甚至還到慕容鎮,拜訪當時的風林先生,學習格鬥技巧。
在南聯盟的日子,是易卜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這持續到新紀前15年8月19日,世紀戰爭爆發。
阿斯托利亞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了南聯盟的垂釣島,將島上的軍民屠殺殆盡,迅速佔領。緊接着數日內,阿斯托利亞的盟國也紛紛效仿,對各自早就選定好的國家,展開閃電戰。
世紀戰爭,全面爆發。而此時距離易卜斯寫下論文,剛好過了二十年。
戰爭開始沒多久,阿斯托利亞就將第七帝國在麥洲大陸僅存的殖民地全部奪走。隔年3月7日,阿斯托利亞的艦隊出現第七帝國的東海域,向德比亞市和秋山市同時進軍。
面對武裝精良,訓練有素的阿斯托利亞軍,德比亞市只抵抗了7個小時就被佔領,秋山市則在第二天被攻陷。阿軍部隊像漲潮的海水,淹沒了兩座城市,又向著內陸繼續進軍。
因為戰爭的緣故,易卜斯直到新紀前14年4月才回到帝國,此時帝國的沿海城市絕大多數都被攻佔。不出易卜斯所料,早已忍受不了帝國腐朽的人們,組成了一支支起義軍。他們既要趕走阿斯托利亞侵略者,還要推翻奎侖王朝,建立新的國家。
北冰國歷史上的“黃昏之亂”,由此拉開序幕。
*****
時勢造英雄,外有侵略,內有革命,如此內憂外患的混亂局勢,正是易卜斯大顯身手的時刻。
回國后不久,易卜斯加入了一支小革命軍。這支不到二百人的隊伍,來自西部邊疆的某個地方,他們正向首都紐爾挺進,以游擊的方式騷擾沿路的帝國軍和阿軍,如果可能,就加入其他大規模的革命軍。
易卜斯說服了領隊,由他來接管,然後按照他的特種理論,嚴格訓練這支隊伍。還有事沒事,騷擾和偷襲阿軍部隊,破壞阿軍設施和據點,讓阿軍不勝其煩。
兩年後,新紀前12年,這支隊伍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剩下100來人,但個個都是精於暗殺、滲透和破壞的優秀特工,也是具有正面交火能力的士兵。
易卜斯把他的隊伍,推薦給當時勢力最大的革命軍首領,海德里斯。海德里斯的部隊約三十萬,在世紀戰爭爆發同年,從北部城市庫爾斯特拉揭竿而起,到現在,成了國內三支最大革命軍之一。
起初,他並不把易卜斯的這支小小的隊伍看在眼裏,收留他們,不過是為了展現他的寬容。海德里斯更喜歡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在軍中重要的位置。
這些,易卜斯都看在眼裏,但不做聲。
新紀前11年6月,海德里斯的部隊一路向東,終於來到了被阿斯托利亞佔領的港口維康市。維康是中型城市,與德比亞和秋山市相比,地理位置不太重要,軍事意義較小。
也就是說,這裏的守軍應該不會太強。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駐守維康的阿軍約一萬人。而海德里斯帶來了十萬的部隊。若能收復維康,那好歹是打開了一個出海口,意義還是不小的。
然而誰也沒想到,他的十萬大軍,竟然拿一萬阿軍毫無辦法。
阿軍早就將維康的外圍改造完畢,有相當數量的堅固工事,以坦克配合碉堡迎擊,並利用城市內的縱深,引誘革命軍進城,再加以圍殲。
攻城戰足足打了10個小時,革命軍傷亡超過四萬,不得不後退,而阿軍似乎只損失了幾百人。
海德里斯這才明白自己太大意了,阿軍士兵不僅戰術精良,裝備更是先進。他們使用了殺傷力很強的,攜帶少量EXP的子彈,被這種子彈打中的部位會遭到EXP侵蝕,加速潰爛。
而當時的帝國,還沒有在軍中廣泛應用EXP武器,更不要說革命軍了。
阿軍的增援正在趕來,再拖下去,就算攻下維康,也沒有意義了。為了避免更大損失,海德里斯與眾多將領開了個會,打算撤退。
當會議快要結束時,一直沒說話的易卜斯站了出來。
“請給我一個晚上的時間,我有辦法。”
“你有什麼辦法?”海德里斯問道。
“我今晚帶人夜襲,請您帶部隊在城外待命,等我們成功后,您再攻城。”
海德里斯眯着眼睛,像是在看一個怪胎。
“你打算帶多少人?太多我可不同意。”
“不多,只要我那一百部下即可。”
會議室里議論紛紛,海德里斯眯着的眼睛瞪圓了,本想斥退易卜斯,轉念一想又作罷。成與不成,反正也只損失一百來人而已。何況又不是自己的心腹,就當棄子用吧。
他同意了易卜斯的計劃,當晚,易卜斯帶上他的突擊隊出發。
結果,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攻城前,易卜斯收集了大量關於維康的地圖和資料,攻城時,他親自跟着隊伍,在後方對照這些資料,最後有了一個驚喜。
在維康市區外,有一個下水道的出口,而那裏恰好在阿軍的佔領區域外。帝國的下水道還是很寬敞的,可以容兩個人並排走。
於是,突擊隊從下水道入侵,和易卜斯想的一樣,這裏被阿軍忽略了。因為從新紀前17年開始,這條下水道就被廢棄,沒在地圖上出現過。而它也沒有被完全封死,這都得益於帝國官員那低下的辦事效率。
一路上,突擊隊清理掉用於封死下水道的土石,按照易卜斯自製的地圖前進,然後在一個被堵死的出口處停下。
而這上面,正好是阿軍的EXP武器庫。
轟——
炸開出口的突擊隊一衝進武器庫,就端起槍來一通亂射。守衛武器庫的阿軍部隊猝不及防,很多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命喪黃泉。
突擊隊迅速消滅了武器庫內的敵人,又切斷了武器庫的供電,讓武器庫里一片漆黑。但易卜斯可不擔心,他的部下早就習慣了夜間戰鬥,眾人依託地形,用武器庫里的槍械反擊聞聲趕來的敵人。
阿軍士兵集結得也很快,可因為擔心損壞裏面的軍火,顯得畏手畏腳,不敢猛烈開火。而突擊隊倒是很不客氣,反正也是敵人的裝備,子彈跟不要錢似的,瘋狂掃射。
上千阿軍士兵,被這一百個人給拖住了。感覺時機成熟,易卜斯發射了信號彈,絢麗的光芒在夜空中炸裂。
城外的海德里斯不敢相信易卜斯居然成功了,馬上領着部隊二次攻城。裏應外合之下,阿軍亂了陣腳。不到3個小時,革命軍就奪回了維康市。
這一戰,打響了易卜斯的名頭,海德里斯也對他刮目相看,解放維康的當天,他大排筵宴,給易卜斯慶功。
但易卜斯心裏早就打起了算盤。
海德里斯表面祝賀,其實心裏也在忌憚他。和海德里斯相處有一年,他知道這個男人一心要問鼎權力的高峰,也就是國王的寶座。早晚,會成為絆腳石。
於是,易卜斯一面繼續為海德里斯效力,一面暗中籠絡人心,擴張勢力。
新紀前10年2月,海德里斯親自帶隊,攻擊阿軍的重要據點,有七萬人駐守的格里福塔要塞,這是阿軍的部隊中轉站,位於帝國心臟地帶,價值不言而喻。要塞矗立在平原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城堡,遠遠一望,便知牢不可破。
如果能攻下要塞,不僅對阿軍是個沉重打擊,更可以在全國樹立起足夠的威望。這也是為何海德里斯要強攻格里福塔要塞。一旦成功,那革命勝利之日,新政府組建之時,自己就能多出一枚重量級籌碼,來競爭*的位子。
海德里斯調兵遣將,集結了二十萬精銳部隊,卻唯獨沒有易卜斯的隊伍。
易卜斯心裏明白,自己的勢力一天天龐大,已經到了能和海德里斯並駕齊驅的地步,海德里斯不可能容忍有人威脅他的地位,於是搞這麼一出,想把功勞攬過來,樹立威信。
所以易卜斯順水推舟,稱病不出,暗地裏將海德里斯的進攻時間和部隊構成,寫成紙條,扔在格里福塔要塞外。
他故意沒寫海德里斯的進攻計劃,這樣,阿軍會有所防備,但不會有完美的防備。
結果正如易卜斯所料,阿軍和革命軍打得兩敗俱傷,要塞雖然受損嚴重,可並未被攻下,海德里斯狼狽地逃了回來。
易卜斯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先下手為強。他集結了隊伍,發表演講,痛陳革命軍需要一次蛻變。還用要塞這一戰,放大海德里斯的無能和自大。這下,不僅是易卜斯的部下們,那些從要塞活着回來的士兵,也有不少人認同了易卜斯。
要塞攻略戰結束后第二天晚上,易卜斯率隊突襲了海德里斯的住處,將他殺死在床上。那支突擊隊又一次成了主角,他們只出了50人,就把海德里斯兩千多人的親衛隊打得潰不成軍。
海德里斯的軍隊被易卜斯接管。三個月後,易卜斯又說服另外兩支革命軍與他合作。雖然名義上是三方各派人組成軍議會,來管理隊伍,但易卜斯有他那支神出鬼沒的突擊隊做後盾,所以常常在議事時佔得上風。
可以說,革命軍勢力的實際領導者,就是易卜斯。
自此,帝國的大地上,變成了革命軍,帝國軍和阿軍的三方混戰。新紀前3年,革命軍攻佔了首都紐爾,奎侖王朝的統治,宣告結束。
新的國家,將在戰火的灰燼中誕生。人們都翹首期盼,新政府能儘早趕走侵略者,光復整個國家。
有能力領導新政府的不二人選,自然是呼聲最高的革命軍領袖,易卜斯。
但,易卜斯又一次做出驚人之舉。
新紀前3年5月4日,革命軍主要人物召開會議,商討建立新政府事宜。易卜斯在會上只提了兩件事,第一,新的國家應該是君主立憲制,第二,他交出所有政治權利,但將繼續領導軍隊,贏得戰爭。
之所以選擇君主立憲制,易卜斯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對阿斯托利亞的戰事還未結束,新政府必須快速安撫人心,穩定局勢。帝國雖然覆滅了,但仍有不少思想傳統的前朝貴族,堅持要加冕一位新的國王。
這些人都是頗有勢力的地方領主,也為革命出過力,其中,阿蘭德爾,斯堪維亞,柯甘尼,秋山市和德比亞五座城市的領主,依然有着不容小覷的號召力。今後的戰爭還需要他們的力量,那他們提出的意見,易卜斯就不能無視。
君主立憲的直接結果,就是這五個地方領主在戰爭結束后,也保持了一定的特權,到今天,領主消失,留下了五個據點都市。
另一個讓易卜斯必須注意的聲音,來自革命軍內部。
在革命順風順水的時候,易卜斯已經敏銳地察覺到,革命軍內一些人,對權力的渴望正與日俱增,由此發生的內部摩擦,也是一個接一個。
當年的革命幼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它不懼怕狂風暴雨,但它卻很難顧及那些蠶食枝葉的蟲子。
或許,真正要鬥爭的對手,並不是帝國,也不是阿斯托利亞,而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在推翻帝國之後,等待新政府的,或許先是一場內戰。易卜斯漸漸有了這樣的想法。
於是,他主動放棄政治權利,讓其他人組建新政府,但是軍隊不能放手。這樣既能穩定革命軍內部一些評論他的聲音,又能讓他繼續保持在一個安全的位置。
會議持續了一周,一周后,易卜斯提出的兩個建議都變成了現實。革命軍組建了新政府,扶持沒有實權的新國王上台,並成立了議會。
北冰國,就此誕生。
同時誕生的,還有蛇影,這是易卜斯給他那支已經擴張到800人的突擊隊,起的新名字,來自於南聯盟的一句成語:杯弓蛇影。
酒杯中的蛇影,並非實體,只是一種幻象,但也是能給人帶來實質威脅的幻象。虛虛實實,真假難辨,這就是易卜斯給蛇影的定義。
接下來的三年,在新政府的領導下,北冰國軍隊逐漸將阿斯托利亞趕出國土,到新紀元年1月,北冰國全境解放,舉國歡騰。
在慶祝的勝利的呼聲中,易卜斯卻不聲不響,帶着蛇影,離開了軍隊,來到阿蘭德爾定居。
外敵消失后,內患會越來越明顯。所以他及早功成身退,交出一切權力,免得捲入即將到來的紛爭中。
臨走前,他和新政府的首相進行了密談,答應對方,一旦新政府內部發生動亂,他願以個人的名義,隨時提供幫助。
相對的,新政府要保證蛇影在阿蘭德爾的地位和安全。簡單地說,蛇影可以成為新政府的保鏢,新政府則要為蛇影提供庇護。
蛇影的能力,早在無數次戰鬥中得到驗證,首相很快同意了易卜斯的建議,並將這些內容寫進備忘錄。
從此,蛇影和政府之間,用一條黑色的線連在一起。
然後逐漸,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