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獻俘(12)
大宋之光第356章:獻俘契丹士兵的個人裝備主要分為三大類:投射兵器、近戰兵器、兜鍪甲胄。
弓是所有契丹士兵主要的投射兵器,契丹人使用的弓箭是燕北地區常見的膠弓;弓弦使用動物皮革,有堅韌不易折的優點,契丹箭鏃是一種寬刃箭頭;可以給沒有甲胄的敵人狠狠地放血。
契丹兵士的近戰兵器有刀劍、骨朵、斧鉞、標槍、長矛、鐵叉等。
契丹人的刀槍劍矛形制承自漢唐,刀身較長且寬闊;刃部輕微向上彎曲,適合馬上劈開。
骨朵是契丹人最喜歡的近戰兵器之一,在眾多遼墓壁畫上都有手持骨朵的衛士形象。
契丹人格外珍視防具,皇帝甚至頒佈法令禁止使用甲胄作為陪葬用品。
《遼史·兵衛志》規定,契丹士兵都需要自備鐵質甲服。
常見的遼國甲服是遍佈東亞的扎甲,扎甲工序繁瑣製造耗時長價格不菲。
鍛制的契丹兜鍪體分四瓣,前額正中有鐵葉護鼻,整體觀感良好。
華夏各民族不管是漢人抑或是南北少數民族均相當重視軍禮,遼國也不例外。
遼國人的軍禮既有本土草原薩滿教特色,也深受中原軍禮的影響;呈南北交融的現象。
契丹皇帝御駕親征前夕需要帶領宗室人員前往太廟,祭祀“三神祖”,並宰殺青牛和白馬祭祀天地及日神。
青牛白馬是契丹神話中仙人的坐騎,更是契丹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天地和及日神則主掌天氣和大地。
契丹人相信把前者向後者獻祭,可以保證天氣良好、進軍道路通暢。
遼軍重要的出征儀式還有射鬼箭,會精心挑選出一批死囚將他們綁在進軍方向的柱子上然後亂箭射殺。
死囚在這個儀式扮演敵人的角色,將他們射殺在進軍方向上;象徵已拔除進軍方向的凶兆,預示戰爭必將取得勝利。
射鬼箭在戰爭結束后也會舉行,遼宋締結澶淵之盟后;班師的遼軍便在啟程時射殺了宋軍俘虜。
戰爭期間,遼軍同樣有很多忌諱:第一、軍隊在行軍路上不得和僧尼、送葬隊伍接觸,以免“陰氣”蓋過士兵的“陽氣”。
第二、每日出行依據占卜結果,契丹人會用艾葉和馬糞烤白羊的琵琶骨進行占卜,如果羊骨被燒爛便可以按原計劃出行;若羊骨燒不爛就會閉營不出。
遼軍班師回朝後,將領要向皇帝作總結彙報並舉行獻捷禮;把俘虜的俊男美女送給皇帝。
獻捷禮和執手禮同時進行,將領送出俘虜后;皇帝會紓尊降貴握住有功將領的手進行仔細慰問,之後少不得來一通封官許願、賞賜金銀布匹。
最後,皇帝要組織一場盛大的古典音樂會,用聒噪而刺耳的樂聲把勝利的喜訊傳達給另一個世界的祖先……
遼國人舉行的獻俘禮將馬上要在汴京進行,真宗皇上越想越興奮;睡意全無地在床榻上翻過來倒過去。
皇上的夜不能眠,驚動守在屋外伺候的宮娥晴兒。
晴兒今晚上值班,聽見寢室內的皇上翻來倒去;便就輕手輕腳走進去站在床榻跟前聆聽。
見皇上還沒有入睡,晴兒小貓一樣喊了一聲:“皇上!”
真宗皇上聽見喊聲,側起身子來看;見晴兒站在床榻跟前,有點激動地喊了一聲:“晴兒你過來!”
皇上這一聲喊把晴兒的魂魄幾乎振出來,她由於貌美被章穆皇后安排在真宗身邊做侍女。
真宗現在的皇后是章穆皇后郭氏,郭氏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次女;淳化4年時真宗為襄王,宋太宗為之賜婚封為魯國夫人;不久又晉封為秦國夫人。
真宗於至道3年3月即位,5月冊立郭氏為皇后;郭後生三子,皇子趙佑九歲夭折追封悼獻太子。
章穆皇后郭氏之前是章懷皇后潘氏,忠武節度使潘美第八女;公元983年16歲的潘氏被宋太宗賜婚,給當時為韓王的真宗封莒國夫人。
章懷皇后潘氏公元989年即端拱二年五月病逝卒年僅22歲,未留下任何子女。
真宗皇上現在跟劉娥美人在一起,章穆皇后郭氏只能獨守空房;而郭皇后安插晴兒皇上身邊侍候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晴兒能被皇上寵幸。
晴兒一直等候這一天的到來,但前不久劉娥從寺院請來李蘭惠侍寢皇上;晴兒心中十分難過。
有心栽花花不紅,無意插柳柳成蔭。
晴兒哪會想到今夜晚皇上有這個興緻,召喚自己是要侍寢嗎?
晴兒魂不守舍地走到皇上跟前,真宗一把抓住她的柔荑小手。
晴兒的心幾乎要從喉嚨眼裏迸跳出來:皇上果然要寵幸晴兒,晴兒激動得留下感激的淚水……
侍寢是一件關係到帝王後嗣血脈的事情,皇帝會根據自己的興緻選擇妃子侍寢;侍寢的人員包括已封的妃嬪、宮女、面首。
特殊情況下會有官員上獻的女子,贈送的女子;在清朝,皇帝會用“翻牌子”的方法決定侍寢的嬪妃;侍寢的嬪妃多數是被太監抬入門中。
周朝時已有負責君主陰事的陰令,漢代的掖廷令——晝漏不盡八刻;白錄所記推當御見者,就是在夜晚來到之前記上當日誰侍御寢。
東漢以後這件任務由宦官負責,各個朝代宮中都有一本備忘錄;專記皇帝御幸之事,以備日後查考。
如同外廷大臣恪盡職守一樣,負此職的宦官也是一絲不苟;而跟在真宗身邊的周懷正,就是記錄嬪妃、宮女侍寢皇上的太監。
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樓四望,見平城宮內有一位美人;文成帝問左右的人:“此婦人佳乎”眾人一致贊同。
於是,文成帝走下白樓向美婦人走去;二人宿於齋庫,該女李氏因此懷孕。
日後皇太后查問,恰有守庫者在庫牆上記下當時的時間和事件,兩相核對無差錯,李氏懷的這個胎得到了承認。
由此可知,皇帝辦事固然隨心所欲,記錄者也能捕捉到蹤影,守庫者本不負責此職,事關重大,也得及時記錄。
明代,文書房宦官負責記錄皇帝每晚寢宿所在及所幸宮嬪名字;女官彤史,負責記錄后妃宮女被幸於皇帝的寢所。看來,明代是雙重記錄,宦官與女官,各根據皇帝、后妃宮女的形跡,分別記錄。
明神宗最初偶然御幸宮女王氏,事後隱諱不言;後來王氏有了身孕,太后急於抱孫;查驗了文書房的記錄,然後向神宗說起此事;神宗不願承認。
太后遂命人將內起居注拿來讓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認了。
神宗這種態度是因他不再對王氏感興趣,但明代慣例宮女被幸后懷孕就要進封為妃;他不願封王氏,只想矇混過去。
后妃宮女的佩物——環,在皇帝的御幸制度中有一定的意義。
環與還同音,后妃在侍寢時尋問皇帝何時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鳴佩環;問:“何時大刀頭?”
這又拐了一道彎,因環繫於刀頭;使用刀頭代指環。
如后妃宮女遇月.經不能侍寢時,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注面,灼然為識。
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稱為“守宮”,蜥蜴被用硃砂餵養於器皿中;因以硃砂為食,身體盡赤,食滿七斤以後,將其搗成碎末。
用這些赤色粉末塗在或點在宮女肢體上可以終身不滅,但有房事時則滅。
李賀《宮娃歌》中有句詩“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
下朝後走向後宮的皇帝腳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誰;今夜宿在何處。
風流皇帝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女子多至四萬,不知道怎樣安排她們為他服務。
後來,玄宗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將一群宮嬪集中在一起讓她們投骰子,投中者中最優勝者當夜侍寢;私下裏宦官把骰子稱為銼角媒人。
春秋季節,唐玄宗令後宮女子們在門前栽花;玄宗追隨着一隻蝴蝶走,蝴蝶落在誰的門前,當晚便宿在該處,稱此法為蝶幸。
由於進御的女子太多,玄宗難以一一記住她們的姓名和相貌便又發明了一則風流辦法,在已進御的宮女臂上打了上“風月常新”之印;再漬以桂紅膏,使印記牢固經水洗不褪色。
自楊貴妃入宮奪得皇帝的獨寵后,銼角媒人、蝴蝶和“風月常新”印都派不上用場,後宮女子只得在七夕向牛郎織女訴幽情。
唐敬宗發明了一種風流箭,用意也是決定侍寢之事;用竹皮做弓,紙做箭;紙中間密貯龍麝末香。
宮嬪聚在一起,敬宗搭箭一射;中箭者濃香觸體,了無痛楚。
後來宮中流傳着“風流箭中的——人人願”的話。
晉武帝司馬炎由於宮嬪數量太多,最初也頭痛於到何處過夜。
後來發明了羊車,用羊車載着他在後宮的小路上漫遊,羊停到誰的門前,就由誰來侍寢;宮嬪們都盼望皇帝的羊車在自己的門前停下。
這時,便有聰明的女子顯示智慧了;她們用竹葉插在門前把鹽汁灑在通往門口的小路上,引誘羊舔.着鹽汁;順路走到門前,吃門上的竹葉,於是,車子就停了下來。
明代後宮每日天漸黑時,嬪妃所住的宮門前;都掛起兩隻紅紗籠燈,皇帝臨幸某宮則該宮門上的燈卸下來,表示皇帝已選定寢宿的地方。
於是,負責巡街的宦官,傳令其他各宮均卸燈寢息;失意的嬪妃們只得滅掉希求寵幸的紅紗籠,明晚再重新掛上。
明代皇帝第一次臨幸嬪妃的住所,要鋪宮,由宦官將房間裝飾一新,該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應的裝飾。皇帝臨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氣異常,其用意有宮詞道出"參於鼻觀氣非清,脈脈遺芳媚寢情。雨跡雲蹤易牽引,莫容輕露上空明。
清代嬪妃侍寢與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親自登門;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
每日晚膳時,決定哪一個妃子當晚侍寢。每個妃子都有一塊綠頭牌,牌面上是該妃子的姓名。備晚膳時,敬事房太監將十餘塊或數十塊綠頭牌放在一個大銀盤中,謂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監舉盤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沒有興緻,則說聲"去"。若有所屬意,就揀出一塊牌,扣過來,背面向上。太監拿過此牌,交給另一位太監,這位太監專門負責把將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寢所來。
出於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備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現刺客,妃子必須裸.體來到皇帝寢所。
方法是妃子被帶到離皇帝寢所不遠的一間屋裏脫.光衣服,宦官用紅錦被或大衣將她裹上,扛上肩,背進皇帝的寢所。
晴兒今夜晚真的很湊興,真宗皇上一直把她寵幸道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