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到達

第266章 到達

第六天的下午,華楓他們了解參與到卡西尼計劃的一個科學家團隊主張赤道脊是形成初期的土衛八的扁圓形狀星體的殘留部分,當時它的自轉速度比現今快得多。赤道脊的高度表明其曾經最短的自轉周期可能達到17小時。

如果土衛八必須冷卻得足夠快以使赤道脊得以保留,而同時又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裏保持其可塑性——這段時間將足夠土星的潮汐作用減緩土衛八的自轉速度並最終使其自轉周期達到79個地球日——的情況要成為現實,那麼土衛八則需要鋁-26的同位素衰變作用對其進行加熱。

早期的太陽系星雲中這種同位素,但是估計已經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就消耗殆盡了。要具備加熱土衛八所需的鋁-26同位素的數量,則土衛八的形成時間必須比預計的還要早——即在小行星開始形成200萬年之後。

也有人認為在形成初期,土衛八上的赫爾空間(HillSphe

e)區域即已經形成了一個環狀系統,後來由於環狀系統的部分崩塌而形成了如今的赤道脊。但是,質地看起來十分堅固的赤道脊似乎並不會是由這種崩塌效應造成的。另外,最近的觀測圖像顯示了一種貫穿赤道脊的斷裂構造,這種現象似乎與崩塌環假說相矛盾。

暗面赤道地區的表面溫度達到了130開爾文度,這種高溫部分是由土衛八的長自轉周期造成的。明面吸收的陽光較少,所以溫度只達到了100開爾文度。

土衛八的軌道有些微異常。雖然它是土星的第三大衛星,但是它離距土星第二遠的大衛星——土衛六十分遙遠。同時在規則衛星中它的軌道傾角最大;只有外層的不規則衛星,如土衛九擁有更大的軌道傾角。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未知。

由於距離遙遠,且軌道傾角大,所以土衛八是唯一一顆可以清楚看到土星環的大衛星;而其他內側大衛星則正對着土星環的邊緣,因此很難觀測到這一構造。從土衛八上觀測,土星的視角達到了1°56'(是地球上觀測到的月球視角的4倍)。

卡西尼號曾多次從中距離對土衛八進行觀測並拍照。但是由於其軌道的緣故,很難進行近距離觀測。2007年9月10日,卡西尼號曾在距其1227公里之外進行了一次近距離飛掠。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近日(2009年10月8日新聞)發現土星周圍存在一個“隱形”的巨大光環(如圖),這個光環可以容納10億個地球。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稱,該光環平面與土星主光環面成27度傾角,該光環內側距離土星約595萬公里,寬度約1190萬公里。它的直徑相當於300倍土星的直徑。可容納10億個地球。

“這是一個超級光環。”弗吉尼亞大學航天學家安尼·沃比瑟說,光環由冰和塵埃微粒組成,它們之間的距離如此之大,“即使你站在光環上也看不清楚。”另外,土星照射到的太陽光線很少,光環反射出的可見光更少,令它難以被發現。

組成光環的塵埃溫度很低,僅有零下193℃,但卻散發出熱輻射。NASA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正是捕捉到這些熱輻射,才發現了這個巨大的光環。

第二種說法是小衛星土衛七造成的。有些人說,土衛七密度極低。這是對的,

土衛七被小行星撞擊后無數碎屑飄走,土衛七和土衛八軌道差不多一樣,碎屑朝着卡西尼區飛過去,形成了陰陽臉。

土星衛星“菲比”的軌道穿越該光環。科學家們認為,光環內的冰和塵埃來自於菲比與彗星的碰撞。

光環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關於土星另一衛星土衛八的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問題。天文學家卡西尼1671年首次發現土衛八,稱這個星球一面黑一面白,就像太極符號一樣。新發現的光環旋轉軌道與土衛八相反。科學家們推測,光環內的塵埃飛濺到土衛八表面上,形成了黑**域。

“長久以來,航天學者一直認為菲比與土衛八表面之上的黑色物質之間存在某種聯繫,新發現的光環為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新光環的發現者之一、馬利蘭大學專家道格拉斯·漢密爾頓說。

土衛九是土星系內唯一的逆行衛星,又稱為“菲比”(Phoebe),是環繞土星運行的一顆衛星。它繞土星的轉動方向和土星自轉方向相反。由於土衛九與土星的自轉方向相反,在土衛九上會覺得土星以極快速度自轉,似乎土星只要不到5小時就自轉一周,比土星實際自轉要快一倍多。

土衛九繞土星的公轉周期約為1.5年,而它的自轉周期卻只有9到10小時,在土衛九上,會看到土星、太陽和其它恆星從西方升起,不到5小時就從東方落下。土衛九不大,直徑只有200千米左右,呈圓球體,與土星距離達1295萬千米,所以在土衛九上看到的土星很小,跟我們看到的月亮差不多大。

卡西尼在逼近土星的途中拍下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高解像度土衛九的照片,展現了這個小月亮傷痕纍纍的表面特徵。大量的證據表明這個小天體主要由冰組成,表面覆蓋著一層厚僅300500米的暗色物質。

土衛九的表面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圖中可以看到最大隕石坑四壁的亮條紋,較小隕石坑發出的亮射線,以及遍佈各處難以解釋的槽。這些圖像引發了科學家們的激烈爭論,圖像科學家們注意到土衛九和其它岩石成分的小行星表面之間的不同,像艾達、馬塞爾德和愛神星等小行星其表面上的小隕石坑都不像土衛九那樣擁有很多亮斑或亮條紋。

因此更多的科學家傾向於接受不久前提出的一種觀點,即土衛九可能原來是太陽系外圍的一個天體比如彗星或是柯伊伯帶天體。從最高解像度的圖像上觀察到的地形結構,還可以了解土衛九的內部結構,土衛九是一個充滿鮮明地形特徵的世界,到處都是隕石坑,很多地方有山崩的結構還有許多線性的地形特徵,如溝槽以及成串的坑穴等。

科學家們正在仔細研究這些結構以期更好地了解土衛九的來源和演化。所有的這些圖像表明土衛九很可能是一個40億年前形成於太陽系外圍的天體闖入內太陽系后,被土星強大引力所俘獲但最終結論仍需等待科學家們用卡西尼探測器上11個不同的科學儀器對土衛九表面結構質量和化學組成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后才能得出。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顆衛星原是一個外來“客”,並非土星的“親生骨肉”。也許在很早的一個時期,有一顆彗星核偶爾闖進土星附近,被土星俘獲而成為土衛家族中的一員。

土衛九(Phoebe):學識女神福柏(Phoibe),天神烏剌諾斯(Ou

a

os)與地神該亞(Gaia)之女,巨神提坦族(Tita

s)之。

大多數土星的衛星是明亮的,但是土衛九的反照率只有0.05,像煤煙一樣暗。

除了土衛九與土衛八,所有的土星衛星公轉面與土星赤道面一致。土衛九公轉傾斜角近175度(它的北極與土星的正相反)。

土衛九的偏心的,逆向的公轉軌道和不尋常的反照率說明它可能是一顆被捕捉的小行星或是柯伊伯帶中的物體。

土衛九的不尋常還表現在自轉非同步,與其他土星衛星除土衛七外不同。

由於細微的流星體撞擊,土衛九上掉落的物質可能與土衛七表面和土衛八逆公轉半球的黑暗有關。卡西尼探測器去年6月11日飛掠土星獲得的數據表明,與土星的其他衛星不同,土衛九的冰含量較低,岩石含量較高,如此冰岩比例與太陽星雲的遺骸更為類似。

另外,土衛九表面的一些礦物質和有機分子與海王星軌道以外、距離地球數十億公里的“柯伊伯帶”(Kuipe

Belt)中存在的一些物體類似。1951年,天文學家柯伊伯提出海王星之外,隱藏着一群冰質星體,呈帶狀排列,此前的科學探測已經證明了該星帶的存在。

科學家指出,這些證據表明直徑約200公里的土衛九實際上來自太陽系寒冷的邊緣地區,而非形成於乾燥炎熱的太陽系內部。由於行星的巨大引力,柯伊伯帶的一些物體被引向太陽,科學家迄今已經發現了700多個類似物體,而土衛九就是在飛往太陽的過程中被土星捕獲的。

此前,科學家也曾懷疑土衛九是闖入土星系的一個外來者,因為它圍繞土星運行的方向與其他土衛星恰好相反,其運行軌道與土星赤道的夾角也非常大。此次研究證實了土衛九並非土星衛星的推測。專家認為,對土衛九的研究,可以進一步了解太陽星雲是如何形成行星的。

它是在1966年被法國天文學家多爾菲斯(Audoui

Dollfus)發現的。Dollfus被公認為發現了土衛十,但這不能肯定。他看到的物體是土衛十還是土衛十一不能確定,而且他的觀察進入了一個錯誤的軌道。(步行者號獨立發現了它,但是它的電報比Dollfus的晚到幾個小時)La

so

和Fou

tai

在1978年認定事實上在土星上空大約151000千米處有兩顆衛星。這在1980年被旅行者1號證實了。

土衛十和土衛十一是"雙星",兩者公轉軌道相差僅50千米,連它們任何一個的半徑都不到。它們的軌道運行速度近似相等。低的、快的那一顆會慢慢地趕上另一顆,當他們相互靠近時,他們交換一些動量。這樣最後導致低的一顆升到一個高的軌道,而高的一顆降低到低的軌道上。他們就這樣交換位置。這種轉變每四年發生一次,這裏所給出的軌道數據是當年旅行者號測得的。

土衛十被廣泛地認為擁有大於30千米的環形山(隕石坑),但少有直線相貌。它的表面看上去比土衛十六的古老,但比土衛十七的年輕。其次,土衛十到處都是大型的隕石坑,但卻沒有小隕石坑。可能的解釋之一是這顆衛星表面覆蓋著一層粉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6章 到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