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一個人的歡喜

第691章 一個人的歡喜

2017年9月30日,千葉寫下隨感《獨處│一個人的歡喜》。

《獨處│一個人的歡喜》

交往和獨處是人處於世的兩種生活方式,缺一不可。只是由於性格差異,有的人更喜歡交往,有的人鍾情於獨處罷了。人們往往稱讚某某性格活潑靈巧,擅長交際,而我以為,能夠獨處的人更值得欣賞。誠然,善於交往是一種能力,而獨處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力呢,並非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具備。

獨處意味着對外在世界的短暫疏離,對自我的審視和交流,對內在的整合和建構。所謂整合,從心理學觀點來看,就是把新的經驗置於內在記憶的某個恰當位置上,使外來印象被自我所消化、吸收,成為自我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如此,我們的內心世界才得以不斷豐盈,自我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着的系統。

P1.葉扁舟P1.葉扁舟

獨處還意味着能與自身和諧相處,做自己的朋友。把心從人際關係中擺脫出來,回到自己,與靈魂面對面,像老友一樣交談,無所顧忌。有人說,愛思考的人寫文章,愛幻想的人寫日記。這話是不錯的。文章是拿給人看的,受理性思維主導,言語中的剋制不可避免;而日記是心靈的獨白,感性的抒發,如果還做任何克制,就是虛偽了,不如不寫。

獨處也意味着安於孤獨,並享受孤獨。孤獨本人生常態,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是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開。所以周國平說,人人都是孤兒,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和理由。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消解孤獨;你可以被愛,更應當自愛。在交往中聆聽他人,在獨處中聆聽自己;在交往中發現世界,在獨處中發現自我。一個害怕獨處的人,一個不敢直視自我的人,如何愛自己?

P2.盪鞦韆P2.盪鞦韆

獨處是孤獨的一種表現形式,但獨處並不等同於孤獨。一個內心簡單而豐盈的人,無論是被迫陷入還是自覺選擇,獨處都使之與紛繁瑣屑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擺脫外界干擾,從而得以專註於內心世界的耕耘。比如卡夫卡、普魯斯特,比如牛頓、康德,他們不停地思索、寫作,單槍匹馬;他們利用孤獨,改造孤獨,並最終超越孤獨。

我想起了錢鍾書先生。不會划火柴,不會系蝴蝶結,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把抓,甚至連左右腳都分不清……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社交能力也不強。當然,後者是從廣義上來講。先生為人真誠,寬容和善,是很得朋友傾心、學生愛戴的。就是這樣一個“拙手笨腳”的人,卻極富有才情,就學時便已名滿清華,先後赴英、法留學,通曉5國語言。學業主攻外國文學,曾任職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中國古典文化素養亦極深,詩詞小說文學理論,無一不通。他淡泊名利,一室容安,一生手不離卷,即便在被批鬥、被下放期間,生活艱苦,身體抱恙,仍筆耕不輟,晚年尤其喜靜,盡量避免外出,專心創作,留下了諸如《圍城》《人·獸·鬼》《談藝錄》《管錐編》等大量名著。

P3.我們仨P3.我們仨

亞里士多德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但從某個角度來看,離群索居不必指身體上的真實遠離,孤獨的精神創造者,或許缺少生活技能,或許拙於人際交往,是人群中的“野獸”;而觀其內心世界,卻出類拔萃,高高在上,給人以指導和啟迪,恍如“神靈”。如此,則不難理解了。

什麼是真正的獨處?獨處與環境有關,而不必然正相關。一個人,待在一所房子裏,興緻盎然或百無聊賴地玩手機、看電視、打遊戲,並不叫獨處,而是宅、是消遣。身處一群人中,也可以將思想抽離出來,作一個安靜的旁觀者。寫作是一種獨處,閱讀是一種獨處,沉默是一種獨處,睡眠也是一種獨處(睡時會做夢,夢是一個多麼個性化的東西)……重要的是,在獨處中,你將儘可能地感受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難道你從不曾感到,獨處時的自己輕鬆自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由更加真實,油然生出一種寧靜的歡喜?

(阿姨說:“我擔心你得憂鬱症。”)

——————《獨處│一個人的歡喜》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她來自低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她來自低空
上一章下一章

第691章 一個人的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