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找病痛
夜黑風高,星月無蹤,在一處廢棄的舊草房內,兩個人低聲的交談着。
“箭矢已經射進去了嗎?”一個聲音問道。
“是的,我還看見負責守衛的廖將軍派人將箭矢送去了內營。”
“你完成的不錯,沒有被人發現吧?”先前那人又問道。
“沒有,我很小心的。”
“很好,回去以後我就將你升職……,你是不是被人跟蹤了?外面怎麼會有聲音?”
“什麼聲音,我怎麼沒有聽到,啊!!!為什麼?你為什麼要殺我……”
“只有你死了,我才會安全。”
“我不甘心啊!啊!啊!”
慘叫聲持續了一會,漸漸消失,周圍又恢復了寧靜。
過了一會,一條黑影從草房內閃出,快速離去。
天亮以後,一隊士兵牽着黑色的軍犬,從遠處搜索而來,闖進了草屋。
眾士兵將藏在草屋中的一具屍體拖了出來,一名士兵仔細搜查之後,對領兵的將官稟報道:“草屋內的死屍應該就是將箭矢射入軍營的人,此人面目已經被人破壞,無法分辨,而對他行兇之人,老辣異常,非但沒有留下什麼痕迹,而且就連氣味都用香料破壞,我們無法繼續追蹤了。”
“看來行兇之人對我們追蹤的手段非常熟悉,恐怕身份很不簡單,先把死屍帶回去,追蹤就到此為止吧!”領兵的將官說道。
這隊士兵離開了,方向正是董卓的軍營。
此後曹操很少離開軍營,除了朝堂議事,其他應酬,一概回絕。
朝廷內外看似一切如常,可是曹操心裏明白,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數日過去,袁家一直沒有什麼動靜,以至於曹操懷疑袁紹放棄了原本的計劃。然而就在他忐忑不安的時候,一份請帖送到了他的軍中大帳。
袁家之主袁逢要在十日之後過六十大壽,邀請曹操前去袁府祝壽!
原來如此!曹操轉瞬就明白了袁家的計劃,袁家想要在董卓去給袁逢賀壽時行刺。司空袁逢貴為朝廷三公之一,又是袁家之主,恰逢六十大壽,朝廷上下不管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敵對還是親友,於情於理都會為其祝壽,董卓雖然不可一世,在朝堂之上說一不二,但是正常的宴請還是要參加的。袁逢的壽宴董卓肯定是要出席的,而這也正是袁家行刺董卓的好機會。
只不過,董卓一方應當早有準備,而於此關鍵時刻,他還是不參與的好。看來要給自己下一劑猛葯了。
夜裏曹操命人準備了一桶涼水,隨即在院子裏舞動起了長劍,半個時辰之後,他渾身冒出了熱汗,看到差不多了,他一頭扎進了冷水桶里,頓時寒冷浸透了全身,為了效果更好,他咬牙在冷水桶里泡了整整一個時辰。
第二天,曹操的軍營就傳出了消息,曹操因夜裏偶感風寒,重病卧床,急招名醫診治。而與此同時,曹操下令軍營內的士兵不得擅自外出,如有發現,定斬不饒。
袁紹並未向他表現的那樣,對曹操完全放心,這些日子他一直派人關注着曹操的動向,害怕曹操與董卓見面,泄露了他們的計劃。但是他沒有想到,曹操早就有所防備,行動小心翼翼,離開軍營都會喬裝一番。
曹操病重,袁紹最早得到了消息,剛開始他很懷疑,曹操剛剛收到袁府舉行壽宴的邀請,就病倒了,怎麼會這麼巧,不會是曹操假裝的吧?然而通過曹操軍營內的耳目傳出的消息確認,曹操真的病倒了,而且病的很嚴重。
袁紹鬆了一口氣,看來曹操並沒有向董卓舉報他們的意思。距離袁逢壽宴的舉辦已不足十日,袁家未來能否問鼎天下,成敗就在壽宴當日。所有行動的細節,他和屬下將領反覆推敲了不下百次,董卓會如何應對,董卓的軍隊會如何反應,他們都做出了相應的安排。
只是任何計劃都不會有十全的把握,在計劃的最後,袁紹還是準備了失敗以後,如何撤離京城的方案。袁紹絕對不希望啟動撤離方案,他寧願和袁家共存亡。但是,為了袁家的未來,為了袁家散佈在各地的親族,為了跟隨他參與計劃的屬下將領,他必須準備一條後路。只不過這條後路知道的人很少,只有袁紹完全信得過的親信才清楚,而曹操並不知道這些,所以董卓也未曾知道。
袁府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着,大肆採購着舉辦壽宴的材料,一輛輛運送貨物的馬車往返於城內與城外的莊園,看似運進袁府大量的美酒、野味,實則在車輛的酒桶內藏着數量龐大的兵器,而在那些動物的皮毛下,藏着許多袁紹招來的死士。
一支小型的軍隊在袁府內悄悄的集結起來,在袁府的後院,專門有一座小樓供這些人休息,閑雜人等都不得靠近。
這些人大都是窮凶極惡之徒,沒有什麼親人,為了些許的財物就會拚命。袁紹許諾,只要事情可以做成,活下來的人就可以加官進爵,同時得到府院田地、奴僕婢女,還可以與官宦之女成親,將來榮華富貴不敢說,但可保衣食無憂。
亂世之中,窮苦之人無數,很多都是家破人亡,顛簸流離,浪跡天涯,如果有機會可以安定下來,娶妻生子,還有一份能保證未來的官職,誰能不為之動心呢?沒有人生來就是想當惡徒的,那些山匪強盜,不都是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落草為寇的嗎?如今,有這麼好的機會可以改變命運,怎不叫人趨之若鶩呢!
他們所有人心裏都清楚,袁紹讓他們做的事情具有極大的危險,可以說是十死無生,可是沒有人會退縮,機會是用命搏出來的,天下沒有不付出就得到的東西,任何東西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得到。
袁紹很滿意這些人的表現,軍隊中的士兵雖然經過長期的訓練,作戰經驗豐富,可論其作戰的鬥志,還是比不上這些死士,士兵們大部分都有家有親人,心中有牽挂,難以捨命相搏,而且很多士兵都覺得,即使戰敗了,無非就是換一個領兵的將軍,再換一面軍隊的旗幟,沒必要真的將性命葬送在疆場之上。
事情的成敗關鍵就在這些死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