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節以繩造輪
胡軍士卒陣亡、重傷者達到了1167人,能夠重返戰場的輕傷也有2500多人。粗算起來,分別佔了胡軍總人數的17%和37%以上,比例似乎不算很高。但胡軍中有1000人是砲弩兵,700工兵,還有1200多人沒趕過來,因此實際上陣衝殺的只有3800來人。也就是說,這次和楚軍對陣的胡軍士卒們基本上是非死即傷!
剛聽到這個結果時,欒林、華祁等人都倒吸了口涼氣,養敖和姜海濤也有點心痛。章通卻不怎麼難受:“我們的損傷並不多。你們看看,參戰的1600甲士和兵,只有300來人重傷或者死了,剩下都只是輕傷,大多還能接着打,最多回去修養一陣就好。”養錡也很贊同:“對,只要有他們,我們就能訓練出更多的兵。”養敖點了點頭:“這樣看來也不錯。經過這一仗,留下的一千多甲士和兵,都比過去更勇猛了。”向木說:“我看那些步卒也不錯。雖然死傷不少,但留下的人都有點變了樣。”幾個人聽了,也先後點點頭。
姜海濤忍不住說:“這就叫做戰爭的洗禮。”隨即看到大家疑惑的目光。糟啦,“洗禮”這詞好像是基督耶穌發明的吧?他老人家還沒出生呢!趕緊接着往下說:“我看回去后,就可以把這些步卒召成職業兵。以後以他們作為基幹,擔任什長之類的基層指揮官,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們胡軍的戰鬥力。”
大家都點頭,只有薳和不太贊同:“這樣的話,職業兵一下子增加近千人,我們恐怕養不起。”養錡說:“我們可以分批召進來,慢慢增加人數。現在海濤公子造了很多新農具,我們可以騰出更多人。”
姜海濤也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又犯了以前的老毛病沒考慮生產力的水平。“薳和將軍說得有理。我們現在還在開墾更多荒地,多種桑樹,冶銅,工匠也需要得越來越多。農田裏騰出的人手還真不算多。對了,我們可以移民啊!”
“移民?”眾人自然是有點疑惑。姜海濤在解釋后,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也存在一個困難現在可不像後世那樣人多,消息廣布、交通發達。人們的鄉土觀念還很強,而且很難知道外國比本國好、好多少,這種情況下怎麼會往胡國跑呢?
姜海濤有損招:“他們不來,我們就讓他們在這裏呆不下去。每年春天播種時我們來搗亂,秋收時來搶糧,那他們怎麼辦?是不是該去我們那?”可是這辦法依舊遭到大家反對。無禮無德,還只是一方面。就連最贊同他的養錡也持懷疑態度:楚人為什麼非要跑到胡國,可以去附近的陳國、蔡國啊!養敖也說:“話題扯遠了。增加人口的事還是回去后讓公子他們想吧。這些步卒就算不能全部召為兵,也可以作為步卒中的骨幹,協助我們在農閑時訓練步卒。有了他們,我看今後我們的步卒也能比楚國步卒強了。”
除了戰鬥素質提高的精神收益,這次戰役的物質收益也還算豐富。
俘虜還沒抓完,不過已經有了一千六七百人。戰死的楚軍本來就不少,而重傷,甚至中度受傷的,都沒能倖存下來。胡軍士卒當然只留還能幹活的俘虜。兵器方面的收穫也很多。出戰的4500楚軍,除了500來人逃散,剩下4000人的劍戈甲胄全都留下了。
為了取得這些物質收益,胡軍也消耗了一些東西。
偏廂車大多損壞,好在有兩個工兵營,花兩天時間能修復到行走狀態。100輛砲弩的車體沒什麼損傷,但是上面的弓臂、弓弦就慘點了。拉力相當於普通弓箭的四倍,連續發射了600多支箭,其中一些還射了不少比普通箭重十倍的硬木重箭。損壞的弓臂、弓弦不多,但絕大多數已經產生變形,射出的箭很不穩定,不能再按照原來的射表使用了。踏張弩稍微好一些,因為它的拉力只有普通弓箭的兩倍,不比養敖、養頵等人用的強弓高多少。但這一次戰鬥持續時間長,大多數踏張弩也射了一百多箭,需要更換弓弦,重新上漆。
現在最忙的就是工兵營,趕緊修理那些砲弩、踏張弩,盡量把它們恢復到完好的戰鬥狀態。萬一有敵人突然來臨,可不能少了這最有效的“火力支援”。
對於楚軍留下的近百輛戰車,養敖他們本來興趣不大。誰讓自己有了更先進的車。但是這些車為工匠們修復自己的戰車提供了非常多的現成材料。
這次戰鬥中最大的紕漏,也正是在胡國自己那些“先進”的戰車。跑半路居然拋錨了。這幸虧是在路上,要是在戰鬥過程中,那不是更要命!姜海濤不得不立刻着手調查這個問題。
聽了萑康等人的分析,姜海濤覺得他們應該是找對了原因輻條太細長,彎曲后的受力情況變複雜,內部壓強變大。要想更進一步分析,姜海濤也沒轍。壓力、壓強什麼的學過,可是用來分析這問題似乎還不夠。聽父母當工程師的同學說過什麼“應力”、“應變”之類的,好像就是用來分析材料裏面的受力情況。可究竟怎麼算?自己還沒琢磨透。
理論分析有必要,但也不能完全等分析完了再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既然已經確定是彎曲引起的問題,那就先想辦法解決彎曲。
現在隨軍的工匠中,唐駟最擅長木藝、造車。他琢磨了一晚后提出一個解決方法:把輻條的截面造成l形。這其實也是受了姜海濤當初造砲弩時,設計工字形截面拋桿的啟發。所有人都覺得這個辦法很不錯,但姜海濤還不滿意。
自行車的輻條可是很細啊,只有筆芯那麼粗,也就一兩個毫米吧?難道必須用金屬才能造出那麼細的輻條?甚至必須用鐵、鋼,青銅都造不了?不對,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
姜海濤愁眉不展地沉浸到這個問題里。連養敖走到他身邊都沒注意。
“海濤,那些騎兵這次可幫了很大忙。不然的話,我們都不能知道楚軍變多了。”“嗯。”“歸重他們不是一直要訓練更多騎兵嗎。這次抓了楚軍不少戰馬,不過他們還不滿意。有人想把周圍的馬,甚至牛,都搶回去。”“搶唄。”
養敖奇怪地看了一眼,發現姜海濤有點心不在焉,只好拍了他一下。小理“哦,我是說搶唄。我們把楚軍打敗了,搶些敵國的東西也很正常吧?對了,搶牛。牛可以拉回去代替我們的馬,這樣不就能弄更多騎兵,好啊。”“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不少人覺得這樣搶東西,太無禮無德。你不是也跟公子說過,善待楚人,什麼收買人心嗎?”
“嗯,那得看什麼地方,善待到什麼程度。這次打敗了楚軍,洪河、汝河之間的一些地方就可以被我們控制了。對那裏的人,我們還得送點東西、好處。不過這裏,我們一時半會也控制不了吧?那就可以搶點東西,免得他們給楚軍供糧供馬。只要別太過份,亂殺人就行。”
養敖聽后想了一會。“你說的有些道理。不過這樣做,確實有點……”
姜海濤知道,肯定是華祁那些傢伙放不下貴族的架子,不屑做這種蠻夷才會幹的事。周禮嘛。其實他們心裏並沒有多少反對,只不過在維護一張傳續了幾百年的面子。有個什麼成語來着,冠冕堂皇。
“將軍,如果這裏的楚人駕着車馬去南邊給楚軍報信,是不是不太好啊?”養敖聽后愣了一下,隨後就明白了:“你這個傢伙。是啊,我們收集這一帶的牛馬,是為了防止楚軍得到消息後來追殺我們,應該的。”他想了一下后又接著說:“另外,這些牛馬大多屬於楚國的王族、士卿,暫時交給封邑里的農人使用。跟他們就不用仁慈。”
姜海濤又把目光轉向面前的車輪。“是得多搶些牛馬。這次車輪出的問題還真有點麻煩,多年牛馬拉車也好。”
看他又專註於解決車輪問題,心思好像還沒轉過來,養敖決定以後再和他談談戰鬥總結的其它問題。他立刻回去,和章通組織士卒們四處搶奪物資,主要是牛馬、車。大家也輪流得到休整。三天後,息城附近、淮河北岸的搶劫任務基本完成。而且按照路程估計,南邊大隧、直轅等地的楚軍應該已得到消息。
在和眾人商議后,養敖、章通倆人決定兵分兩路,分別沿淮河兩岸返回胡國。章通帶一路走北岸,帶上所有的戰利品。隊伍里多了不少牛馬,還有近2000個俘虜,足夠運送傷員和戰利品。養敖帶人走南岸,順道把那些地方也劫掠一番。
隊伍剛往回走了一天,姜海濤突然開竅,想明白自行車輻條的問題。
它們不是受壓,而是受拉的!
所以有些老舊自行車上的輻條,還能是彎的。姜海濤可見過這種車,是老爸一個同事的,據說是他的老爸留下的。那輛自行車的一些輻條間扣了一些粗鐵絲,把兩根輻條往中間拉,結果這些輻條就彎了。當時他還問過老爸,幹嘛要這樣。老爸說是什麼“拿龍”,意思好像是:車輪不太圓了;輻條上原本有可以調整長度的東西,現在因為太舊也不太管用;於是就用這個辦法把一些輻條“變短”。
現在回想起這個現象,足以說明一個情況:那些自行車輻條是受拉的,所以就算彎曲也能發揮功能,就像繩子。對了,也許都能用繩子作輻條!
隨後姜海濤又想明白:純粹按壓力來算,一根直徑不過2毫米的鋼絲輻條也許能承受一兩百公斤;但那麼細長的鋼絲肯定非常容易彎,所以它根本不能受壓。不用試驗也能知道:鋼鐵的抗拉強度要比抗壓強度高,不然為什麼要在蓋房子時用鋼筋?所以一根直徑不過2毫米的鋼絲,怎麼都能承受一兩百公斤的拉力。也就是說,承受拉力的輻條,能比承受壓力的輻條細,而且只需要考慮強度問題,不會面臨彎曲問題。
疑惑解決了,馬上試一下!
雖然是在行軍途中,姜海濤還是立刻把唐駟等人召集起來,利用紮營休息的時間開始試驗。剛聽到他用繩子作輻條的想法,所有人都驚呆了!直到姜海濤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表示輪輞(就是輪子外面着地的那一圈),然後解釋說:車輛通過車軸傳到輪轂上的力,如果往下直接去輪輞,那輻條受的自然是壓力;如果通過輪轂、輻條傳往上面的輪輞,那就是拉力;輪輞上部受到的向下拉力,能通過圓形結構轉移到輪輞底部,就像拱頂一樣;這不就和普通車輪的承重結果一樣嗎?
雖然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唐駟他們還是稍微理解點了。不過到具體製造時,卻不是很容易。要想把輻條的受力方向完全反過來,從壓變成拉,輪輞、輪轂上的開孔自然也得改,用硬木造的輻條也必須能在兩頭掛住輪輞和輪轂。全新的結構,需要不少工具和時間。於是姜海濤、唐駟先從簡單的入手:用絲繩。
他們找了一個備用車輪,把輻條拆下來,然後把輪輞、輪轂上原本用來插輻條的孔完全打透。絲繩代替輻條穿進去后,在輪輞外和輪轂內都繫上一根小橫木。為了繃緊這種軟“輻條”,唐駟還想到了一個簡易辦法:在橫木下塞小木楔,把它們頂起來。[注044001]
第一個顛覆性的車輪完成了。雖然它的外緣和內緣都不平,根本不具備實用價值,但足以證明姜海濤提出的想法,繩子作輻條,在理論上完全成立!
當然在具體結構上,它還有很多不足。比如輪轂因為被繩索往外拉,結果沒滾多長時間就裂開了。姜海濤由此回憶起來:自行車輪上的輻條不是直接從圓心往外的,好像是從輪轂的側面拉往輪圈,這樣拉力就作用在輪轂的相對一側,把輪轂壓向中心。所以自行車輻條在中心有很多交叉。這在木車輪上可不容易辦到,因為木輻條不可能那麼細。
絲繩作為輻條也不行,太昂貴,而且很容易被割斷。鋼絲沒有,那麼用銅絲?
[注044001]:找了很多資料,沒有看到用絲繩代替輻條造車輪的。但從理論上說,把自行車的鋼絲輻條換成線繩、尼龍繩,完全可行。有興趣、有條件的朋友也許能試一試。當然前提是繩索沒有彈性,受力也不超過限度。有關自行車的車輪結構、輻條材料的很多信息、照片,網上很多,這裏不再啰嗦,只關注一點:鋼絲輻條是受拉,不是受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