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成績與問題

第二十七節成績與問題

姜海濤他們剛剛進入胡國境內,就遇上了前來送信的人。後面這段路已經被先前的測繪隊勘查過,於是姜海濤、養敖、萑黑他們三人立刻騎馬趕回胡城。

和他們預料的一樣:着急叫姜海濤回來,沒提養敖,說明是工場裏的事。原來在姜海濤離開的這個月裏,幾項新工作都出了重大問題:首先是薄壁高壓鍋發生了爆炸,死了兩名奴隸、一名工匠,重傷一名工匠;然後是車輪的人字形輻條在路面不平、載重較大時容易折斷,運輸車不耐用;最後是磚房蓋是蓋起來了,但不算牢固,在不小心被一輛車撞過後,居然倒了!

不過也有一些好消息。

首先是全木製的樓房蓋成了,聳立在工場旁。這是一幢三層小樓,9米高,10米見方。主體是九根大木柱,間距5米,中間架着橫樑。第一層橫樑3米高,厚40厘米,第二層5.5米高,厚30厘米。兩層樓板就鋪設在這些橫樑上,屋頂也用木板,尖頂。木樓的周圍是木板做牆,開着門窗。整個樓房看起來和姜海濤的預想,還有電視劇上見過的仿古木樓,差別很大。甭說什麼雕梁畫柱、飛檐斗拱了,就是那木板牆、門板看起來,都顯得那麼“樸素”。

不過這畢竟是第一幢全木製的樓房,有普通的雙層台榭那麼高,佔地面積卻小得多,因此工匠們都非常興奮。對樓房的試驗也非常成功,二三層上分別站了50人後,也沒有任何異常。隨後工匠們又搬上去一些木箱,小心地模擬每層10噸載荷的情形,也成功通過。

姜海濤還不滿足,但也覺得成績不小了,因此先誇獎了工匠們一番。然後他提出了改進方向,首先就是針對豎立在一樓中間的那根木柱。姜海濤覺得它大大破壞了一樓作為大廳的效果,既難看也不方便。改進方法是把柱子減少為四根,間距7~8米,但它們上面的橫樑向外挑出3米,再加上幾根斜向支撐。這樣,房間的平面尺寸擴大到13~14米見方,中間有了個7、8米見方的大廳。這個佈局有點像他經常在電視劇上看到的古代飯館,柱子外可以擺一圈飯桌。另外,柱子不再需要從地面一直到三層,有3、4米高就行。第二層的柱子壓到第一層的地板、橫樑上,這樣更便於加工和安裝。

在提這些改進方法時,姜海濤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古代宮殿、樓閣上經常看到的大屋檐、挑台什麼的,可能就有平衡柱子與橫樑的作用。當然,挑出的屋檐還能減少雨水對木牆木柱的澆淋。於是他告訴工匠們,應該根據樓上的載荷分佈,包括人員、器具、地板、橫樑等等,計算力矩,這樣才能在平衡點佈置下面的柱子;或者根據柱子佈置上面的樓層,讓它們對柱子的壓力平衡。

為了說清楚這些,姜海濤把力矩、力臂、槓桿等概念又給工匠們詳細講解了一遍。

工匠們彙報的第二個好消息,在姜海濤看來是最好的——他們在造紙術上找到了兩項改進。小理

最初,他們曾經嘗試着在用竹簾抄出濕紙后,稍等一段時間就揭下來。僅僅這樣只能把紙晾乾的速度減半。但是他們後來從擰乾衣物中受到啟發,把這些濕紙疊在一起,然後用一塊石板壓上,擠出了大部分水。這一下就大大加快了晾乾速度,減少了晾紙需要的時間。不過這項改進也帶來一點問題,就是揭濕紙時容易撕破,石板壓水后把那些紙分開,也容易弄破。

要是在以前,工匠們肯定會因為這一問題而放棄這個辦法。但是經過姜海濤的熏陶后,蓼豫和不少工匠已經會主動地量化分析利弊:晾紙速度提高,能增加總產量;把紙抄厚點,能減少破損率;最後一算下來,成品數量、生產效率還是能比過去高,那就這樣辦。撕破的問題,再想辦法解決。

蓼豫的本行是造弓箭,結果他從這裏面受到了啟發:膠。

他嘗試着往紙漿里添加各種膠,既有制弓用的魚膠、鹿膠,也有其它行業用的植物膠。這還真有效果!但魚膠等太貴了,實現不了姜海濤提出的低成本要求。於是蓼豫把這個思路發揚光大,凡是有粘性的東西他都找來試。特別是從各種植物里擠壓出來的粘液,因為這東西成本很低。最後他發現用一些藤蔓中擠出的粘液最有效,而且還帶來另外一個好處:紙漿水似乎更均勻了,裏面的纖維不容易纏結到一起,變成絲絮那樣,因此抄出的紙厚薄更加均勻。[注042701]

有了石板壓水、植物粘液,造紙術後半段工序的速度大大提高。但是前面處理刨花破布、舂搗紙漿等工序暫時沒有進展,樹皮做原料的試驗也還沒成功,因此紙的產量只能提高一倍。

一天200多張,已經足夠姜海濤使用,加上歸豹他們,還有軍隊裏用的,也基本夠了。但姜海濤的“理想”很偉大——要給每個工匠、士兵準備一本課本,前者學習語文數學物理,後者學習語文數學代碼。可惜這個想法在歸豹、養敖那裏沒有得到太大響應。

姜海濤賞了一塊玉佩給蓼豫,鼓勵他繼續想辦法改進造紙術,而且特意叮囑他:不要怕失敗,造壞的紙也能用,都給自己送過來。幹什麼用?姜海濤沒回答,心說我擦屁股,能告訴你嗎?

第三個好消息是羽絨服方面的,但還不算是徹底解決了羽絨結塊的問題。

最初有人想到:可能是羽絨在用石灰水處理時,沒有處理乾淨,留下了一些油脂、雜質。但是給貴族們造的羽絨服,當初可都是精心製作的,生怕會出現異味。可就是這些羽絨服,最早出現變薄、結塊問題,最早被送了回來。給歸重手下的騎兵提供的羽絨服,是第二批送來的,它們當初用石灰水處理時,浸泡、蒸煮、洗滌的工序、時間稍微少一點。但是大多數工匠都認為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因為他們自己穿的羽絨服,問題就要比前兩種都少,只有幾個人的衣服在胳膊、腰身等地方變薄了。

最近幾天,造羽絨服的工匠們仔細回憶了當初制衣的所有細節,發現一個現象。給貴族們用的是最輕、最軟的羽絨,脫脂處理得最仔細。在進行第一次清洗、石灰水浸泡、蒸煮后,用風扇吹,最外面的那些羽絨被收集起來,作為高級羽絨。內側的羽絨就算低檔產品,用來給騎兵們制衣。高級羽絨則再經過一次脫脂處理,然後再用風扇分一次,分成高中兩檔。高檔的給貴族們制衣,中檔的則被工匠們存了私心,用來給自己制衣了。中檔羽絨的脫脂情況和貴族們用的高檔羽絨一樣,但柔軟程度和騎兵們用的低檔羽絨類似。當然,他們沒有全部填充這種羽絨,而是多多少少參雜了一些低檔羽絨。

姜海濤回來時,大家剛剛發現這個現象,猶豫了一會後決定還是告訴他。姜海濤沒有責備他們,而是根據這個現象想到了一種可能:大概是因為羽絨太軟、太小,所以不堅固,長期壓迫后,再加上水汽,就容易結塊了。解決的方法好像也比較簡單:在裏面加一些不扎人的小羽毛,起到支撐作用。幾個工匠也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大家立刻開始動手改制那些問題羽絨服:重新烘乾,用風扇分檔,然後按照不同的高低檔羽絨搭配比例填入衣服。至於效果究竟如何,那就得穿一段時間再看。[注042702]

成績是主要的,問題也是主要的,因為死人了。

[注042701]:紙漿是一種懸浮液,不停攪拌也難免使纖維發生絮聚現象,結果影響紙的厚薄均勻。古人最初在紙漿中加入澱粉糊劑,以提高粘稠度,這樣就能減緩纖維下沉、絮聚德程度,還能減緩纖維在竹簾縫隙中下漏的程度。人們把這叫做“紙葯”。唐代開始採用植物粘液,從根、莖或葉部提取,常用的植物粘液來自楊桃藤、黃蜀葵。宋元時期,植物粘液紙葯盛行,就不再用澱粉糊劑了。澱粉在造紙中的另外一個作用是塗敷在紙面上,然後砑光,讓紙看起來更白更光亮。白色礦物塗料也行。

[注042702]:羽絨服中的“羽絨”,實際上是由絨和羽構成的。絨,是不含毛桿的羽毛,羽枝上有許多簇細絲,能相互交錯形成了穩定的熱保護層,因此是保暖的主要材料。羽,是鴨鵝等背部、尾部的小羽毛,帶羽桿,也有用長羽毛打碎后形成的。羽能提高羽絨的蓬鬆度,因此必須含有一定的比例。姜海濤在這裏並沒有嚴格區分絨和小羽毛。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初級春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初級春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節成績與問題

%